林業發展構思與策略

時間:2022-06-14 02:13:00

導語:林業發展構思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發展構思與策略

平泉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全縣總面積3296km2,轄19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291個行政村,總人口47.5萬。近年來,平泉林業建設緊緊圍繞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這個中心,大力實施科教興林、人才強林、開放活林三大戰略,在造林機制、科技支撐、資源保護、興林富民上實現了四大突破,培育了林板、花卉、林果、山杏、生態旅游5大產業,初步實現了“大地綠起來、環境美起來、林業活起來、群眾富起來”的目標。

1全縣林業發展現狀

1.1生態工程建設全面提速

按照“新工程上質量、老工程上效益,新老連片上規模”的建設思路,依托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堅持工程造林、社會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相結合,全縣生態建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特別是近5a累計新增造林41667hm2,建成超10000hm2工程區2處,4000hm2工程區4處,1000hm2以上工程區18處,全縣有林地達到19953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60.8%,活土木蓄積量達460萬m3,縣域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2產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立足“工程與產業互促、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思路,營造刺槐、山杏、果品、速生豐產楊等原料林基地12.35萬hm2,培育壯大了山杏、果品、花卉、菌板、園林苗木等五大林業產業,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產品出口韓國、日本、丹麥、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全縣擁有林果經營企業67家,果品加工企業10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合作組織)1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擁有100余條生產線,林果(花卉)專業市場5個,年加工產品能力達10.7萬t,2011年全縣林業產業年產值超過13億元。

1.3集體林權改革扎實推進

全縣林權改革進展順利,林改外業勘界率達90%以上,發證率達82%以上。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群眾由過去的“漠不關心”轉變為“主動管護”,通過改革,廣大林農在取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同時,落實了管護責任,村民護林防火的積極性明顯高漲,基本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平泉集體林改工作躋身全國百強行列,參加了全國集體林權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1.4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平泉縣作為國家首批森林分類經營改革試點縣,從2000年開始劃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對重點林區、主要水源地及生態脆弱部位實施有效保護,全縣劃定國家重點防護林8.1萬hm2,占有林面積的40.6%。建立遼河源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各1處,占全縣國土面積3.6%,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管護網絡,實現了“護林不分權屬,防火不分界限,國民營統抓統管”。通過深入推進林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了森林公安、林政稽查、護林大隊“三位一體”資源管護體系,確保森林資源安全,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2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

2.1造林綠化處于攻堅階段

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生態工程建設進入攻堅時期。現有宜林荒山大都在深山、遠山、石質荒山,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造林成本高、造林難度大、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后續產業發展等鞏固成果任務十分繁重。

2.2林業生產科技含量偏低

經營管理粗放,林果名優新特品種少。由于林果產業生產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造成農民投資積極性不高。林業科技、信息技術發展滯后,目前的科技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林業發展的需要,技術手段比較落后,成果轉化的速度緩慢。全縣林果生產技術含量普遍偏低,靠天收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受極端氣候和持續干旱等自然災害和不利因素影響,防災技術手段落后,嚴重制約林業產業預期發展。

2.3林業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市場競爭力弱,產業發展“小、散、低”的狀況十分明顯。產業鏈條短,經營規模小,協會不健全,缺少有規模和帶動力龍頭企業,整體效益和附加值不高。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基地規模不大,產業化程度較低。涉林產業既有規模不大、拉動力度不強的問題,還有提質增效慢、品牌打造不足的問題,林果業沒有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撐產業。

2.4林業改革還需繼續深入

全縣2/3有林地屬集體林,始終處于“都管都不管,都有都沒有”的狀態,造成山林無主,產權不清,管理不善,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大鍋山”“大鍋林”問題。

3平泉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3.1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

(1)依托國家防沙治沙、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重點工程項目,結合縣域食用菌、山杏等產業發展,以國省干道和五大河流兩側荒山灘地為重點區域,全面推進“四荒”綠化。力爭到2015年全縣新增造林面積26700hm2,基本消滅宜林荒,完成中幼林撫育面積達到40000hm2,低質林改造22000hm2,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5.8%以上。

(2)堅持“綠化+文化”理念,把平泉特色文化融入到園林建設中,建設以喬木為主體,植物色彩豐富、生態功能穩定、生態效益良好的城市園林生態系統。重點打造街路、沿河景觀帶和城區主題森林公園,提升城市綠化總體水平和環境競爭力。力爭2013年建成全國園林縣城,初步實現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發展目標。

(3)以高速公路、鐵路、國省干道沿線綠化為重點,不斷完善提升通道綠化水平與檔次。重點開展承朝高速平泉段和承朝高速南出入口迎賓大道綠化景觀帶建設、縣道楊榆線建設,在注重“綠化”的基礎上,加大“美化”力度,堅持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林果花兼用,精心打造“紅花綠葉工程”和“亮點工程”。

(4)把退耕還林工程作為全縣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著力點和落腳點。一方面,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對退耕還林戶的財政補貼。另一方面,扶持發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不斷增加退耕戶收入。加快發展紅國光“三優”蘋果基地,使農民從造林綠化中增收,從產業發展中得益。

(5)按照城鄉綠化一體化的總體要求,挖掘村莊綠化潛力,采取政策推動、產業拉動、利益驅動的機制激發林農造林熱情,大力提升廣大林農的效益預期和造林綠化積極性。營造環村片林或經濟林,發展林下產業,打造春花、夏綠、秋果的“生態家園”。

3.2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

(1)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林改,不斷增強林業活力、加快林業發展和促進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尊重群眾意愿,大膽創新林改方法,有序推進林改工作。制定林改檔案《管理制度》、《歸檔標準》等,確保林權宗地檔案材料數據與林權證證本數據準確一致。

(2)建立活立木交易市場。實行行政推動和市場運作,建立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活立木市場交易體系,組建一個完善的活立木交易市場,使林業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管護權分離,使林業企業各行其業,加快林業發展速度。

(3)建立森林資產評估機構。出臺森林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組建林權管理中心、森林資產評估中心、森林資源收儲中心和林權交易中心,加大專業資質評估人員培養力度,積極推進評估工作,規范評估行為,促進發證和流轉。

(4)完善相關政策配套措施。積極推進金融保險、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等配套改革,推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出臺財政貼息政策,拓寬林業融資渠道,為信用聯社和農戶牽線搭橋。2011年,全縣辦理林權抵押貸款19宗,貸款總額560余萬元。

(5)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制定平泉縣《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方案》、《林木采伐管理辦法》和《平泉縣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建立“綠色”審批通道,調動林農造林、育林的積極性。

(6)積極穩妥推進國有林業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

3.3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建設思路,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獎補資金用于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培植特色林業產業,實現林果基地規模化、產業標準化、市場區域化、經營一體化。到“十二五”末,全縣林板、食用菌、山杏原料基地達到13.5萬hm2,花卉基地規模達到5500hm2,園林綠化苗木基地達到5000hm2,名優特新干鮮果基地達到36萬hm2,果品產量達到25萬t,林下產業基地達到3500hm2,全縣林業產值突破30億元。

(1)做大做強山杏產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和杏仁交易市場等建設,做實做深山杏循環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2)壯大花卉苗木產業。強力推進花卉產業基地建設,形成以百合鮮切花為主打品種,草花、露地花卉、地被植物、花卉育種、靈芝盆景、種球繁育和野生花卉馴化等多品種多結構共同發展格局。

(3)提升優化果品產業。加大老果園改造和新品種引進、培育及推廣力度,著力打造集采摘、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經濟林,推進果品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果品認證體系建設,扶強林果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省級以上綠色無公害品牌、著名商標,提高產品附加值。

(4)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利用林區森林生態旅游景觀資源基礎,加快遼河源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建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自然生態與文化休閑旅游景區,提升生態旅游品位。

(5)培育菌板后續產業。支持鼓勵加工企業加快自身原料林基地建設,建成一批產業示范基地和專業鄉鎮、村,定向培育中小徑材菌板原料,推動基質開發利用。

3.4加大林業建設投入

(1)出臺扶持政策吸引社會投資參與林業建設。發揮政策的拉動作用,堅持政府投入、項目投資、社會投資、企業投資、農戶投資等多渠道籌資辦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和資金籌集機制。

(2)引進骨干投資項目增強林業發展動力。圍繞國家產業政策、縣域主導和特色產業、林業產業鏈延伸、林木景觀資源等,精心謀劃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好項目。嚴格項目管理考核,堅持主要領導親自上陣,集中精力人力抓開發項目,切實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3)鼓勵和推動非公有制林業快速健康發展。借鑒江西、福建等省的林業融資模式,政府搭建平臺,為社會投資林業鋪就“綠色通道”,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林業,發動農戶、城鎮居民、私營企業主、外埠投資者、工礦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干部職工單獨或合伙參與林業建設。

3.5強化科技支撐

(1)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育機制和引進機制。制定科學的人才培訓培養規劃,通過“送出去、請進來”,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各級各類復合型人才,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求。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實體,開展科技承包和技術咨詢有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建立與國內科研機構和林業院校合作機制。與國內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聯系,使研究成果與林業基層單位、林農見面,開展林果良種、生態林業、提質增效、設施栽培、森林保護、花卉繁育等科技攻關。

(3)建立健全林果科技社會化推廣服務體系。加強區域推廣體系建設,加大人才、信息、技術交流力度;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橋梁紐帶作用,鼓勵、支持民間經濟合作組織做好配套服務,為推進林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