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質量問題成因與強化策略
時間:2022-07-01 09:23:15
導語:造林質量問題成因與強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當前造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1規劃設計方面
我國常規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與當前現代化林業常用的社區林業評估相比較,有如下不足。常規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只注重對自然資源信息的調查和利用規劃,偏重于用材林和經濟林的規劃利用,忽視對生態林、森林公園等生態平衡方面的規劃設計。一般主要依靠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調查,規劃與設計內容多以上級文件和規劃進行,很少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設計的結果以符合上級的要求為準,脫離了群眾的參與,整個設計是按“自上而下”的原則進行。而社區林業設計是按“自下而上”的原則進行,因地制宜的發展林業生產。
1.2種苗培育方面
在種苗培育中,由于主要造林樹種的良種壯苗技術和資源儲備較少,難以完全滿足造林的要求。樹種單一,在開發新樹種、新品系,以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貴我廉等方面嚴重失衡。而且主要造林樹種杉木、松和闊葉樹種的種源建設上各地發展十分不平衡,還處在基礎發展階段,種源不清,良種資源匱乏的矛盾依然嚴峻。在壯苗培育方面,地級市范圍基本沒有工廠化苗圃場,主要采用山地臨時苗圃育苗造林,育苗技術相對落后。此外,由于缺乏對種苗的嚴格管理,個別地方不重視良種壯苗,有種就用,有苗就栽,導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長不良,林分分化大,病蟲害嚴重等。
1.3栽培方面
在造林密度上,當今,林業發達國家從經營目的、技術和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對造林初植密度進行合理控制,不提倡密植和間伐。長期以來,我國由于受舊觀念的影響,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初植密度過大,不僅造成林木生長不良,還增加了造林的成本費用,而且導致林分郁閉提前,增加了間伐作業。而生產中,由于間伐審批、投入大于收入等原因,間伐措施不到位,至使林分過密,林木生長和林分衛生狀況差。在整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首先,一些地方不能按生產季節要求實施預整地,更有甚者邊整地邊造林,喪失了整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其次,某些地方沒有按照立地條件和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點合理確定整地方式,即影響了林木的生長有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浪費。栽植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根據當地的氣候現實狀況選擇栽植季節,錯過了栽植良機。在起苗、運輸和假植過程中對苗木保護不利,損傷了苗木。在栽植過程中粗心大意,栽種不實、窩根和不除去容器苗塑料袋的現象時有發生。
1.4林地環境方面
在傳統的造林中,人們習慣地認為造林就是保護環境。然而,在造林的過程中,如果措施不當同樣會導致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如煉山、在大25度坡的山地進行全墾整地和施用高殘留的農藥等。在撫育管理中存在撫育管理落后的問題,鋤草、澆灌、施肥和撫育間伐等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病蟲害防治、防牲畜破壞和自然災害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才能保障,有諸多方面的管理力度還不到位。因此,整個造林過程林地環境管理也是影響造林質量的要素之一。
1.5人工員素質方面
當前,林業生產大多還處在刀耕火種的較低層次,有資質的造林隊伍、專業公司寥寥無幾,植樹造林的主體是廣大山區群眾和臨時性的專業包工隊。由于他們接受外界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機會較少,造林的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2提高造林質量的主要措施
2.1遺傳控制
樹種和種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物質基礎。樹種的選擇、種苗的質量,關系到造林的成敗和林分的質量。因此,要把樹種選育開發和良種壯苗培育作為造林工程的重要環節來控制。在注重育苗工作的同時必須注重林木種質資源的發掘和采集工作,加大遺傳改良育種的規模及應用,切實抓好新品種、新品系種苗的培育工作,為造林生產提供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優質苗木。基因改良技術是目前人工林經營中相當新的技術手段,各地育苗場圃和林業科研院所應在嚴格和科學的規范性條件下開展科學育苗工作。在實施造林工程中,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種子法》,建立健全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嚴格種子檢驗、檢疫,保證種子質量。造林用種必須是經過遺傳改良或優良種源區的優良林分、優良母樹林上采集的種子。播種種子品質必須達到到國家、行業或地方規定種用標準以上。抓好中心苗圃的建設,以點帶面。縣級林業部門或用苗單位必須與中心苗圃簽訂育苗委托合同,實行“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和定向供苗”。
2.2計劃設計控制
計劃設計是造林的基礎,造林計劃設計必須堅持分類經營、定向培育的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計劃設計,對造林的技術標準以及種植、撫育管理、科研推廣、環境保護、物資采購到及資金的使用等進行全面的計劃管理,突出制定計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鼓勵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計劃、設計、經營和利用人工林的綜合性決策工作,即保障經濟的需求又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計劃設計控制要求既要科學可靠,又要切實可行,特別是在技術設計上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術措施。作為造林施工、撫育和各項管理的依據。主要包括:造林方法,造林整地,造林密度,混交比例,樹種組成,造林季節,幼林撫育,幼林管理與保護等。此外還包括,造林典型設計,造林任務量,造林期限的安排等。
2.3栽培控制
堅持科學栽植、精心管護的原則,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從經營目的、樹木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合理確定造林的初植密度。據中國林科院專家論證,各主要用材樹種的最大初植密度為:杉木3000株/hm2,松樹3700株/hm2,桉樹2500株/hm2。因此在造林生產中要根據不同的樹種和立地條件,合理制定和落實栽植密度,栽培控制要求精心把好栽植之前后的各項施工質量,切實抓好預整地,整地規格必須嚴格按照作業設計的質量要求進行;適時選擇栽植季節,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和的小地形情況,盡量提前造林;嚴格執行各項造林技術規程,改進栽植工具,保證栽植質量;造林單位和個人每年都要根據樹木生物學特性,適時科學地進行松土、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和間伐等撫育工作,及時進行機械和人工營林、撫育管護作業,以及綜合性的保護、監測和管理等,以減輕病蟲和其它災害所帶來的風險。
2.4環境控制
造林中,注重林地環境控制是造林進入科學化、文明化和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標志,對整個造林過程進行環境管理也是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之一。因此,林地環境保護要貫穿于造林的始終。努力做到在清雜、整地、施肥和農藥施用等方面達到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環境保護規程”,加強林地樣地的監測,準確掌握立地條件變化和水土流失變化情況。選擇有抗生物劑基因特征的樹種、種源或雜交繁育品種以減少農藥的使用。
2.5資金控制
實施集約經營,實現資金的科學投入和有效投入。對育林金等政府性的投入實行資金撥付“報賬制”。即只有經監理合格、驗收達到質量標準的投入才能獲得造林資金或補助。報賬手續必須具備“三表一合同”,使資金撥付與造林質量真正掛鉤。對企業、個人自有資金的投入實行績效掛鉤責任和政府獎勵制度。
2.6人員控制
造林全過程主要有規劃、作業設計、種子準備、整地、栽植、撫育管護等6個關鍵環節工程,每個環節的成效都是質量管理的體現,因此高度重視并提高林業行業人員質量意識、管理技能和業務知識,特別要加強每個關鍵環節工程管理的科技人員、廣大造林群眾的技術培訓,未經培訓的人員不得上崗造林。
- 上一篇:城市林業現況與建議
- 下一篇:氣象學案例甄選及教學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