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統一的策略

時間:2022-09-14 08:20:13

導語:林業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統一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統一的策略

摘要:進入高質量社會發展階段,我們越來越重視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林業自然保護區是生態效益的重點區域,同時發揮著一定的經濟效益。如何把握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成為新時期林業自然保護區的重點方向。文章從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的現實沖突出發,分析了當前推動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協同發展的機制,結合市場需求和筆者經驗,探索了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協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協調統一

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功能主要是通過生態系統所散發出的對于人類社會所有有益效應的結合,生態價值評估體系主要包含了直接經濟價值與間接經濟價值兩個層面①。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是協調統一的關系。從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直接經濟價值來看,基于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所開展物質生產價值和生態旅游產生的價值是自然保護區經濟視域直接價值。間接經濟價值主要包含了氣候調節、水源涵養、自然研究、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價值②,將社會治理成本和社會價值等融合到保護區自然生態價值層面。這種價值觀表現是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直接生態價值作用到經濟價值的間接表現。但是,從單純的基于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兩個層面上來看,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兩種特有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顯的沖突,如何把握兩種屬性沖突,轉換價值理念,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協調統一發展是當前林業自然保護區亟需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機制和生態價值理論沖突出發,將協調統一理念深入到價值協調統一中去,目的在于探討二者協調統一的價值策略

一、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現實沖突

在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人類對社會生態環境需求與經濟價值追求存在顯著的差異,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關系和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于林業價值的審視是不同的。原始社會尚不具備將生態價值轉化成經濟價值的基礎,只能單純地依靠森林資源獲得基本生存權利,包括林業資源在內的一切生態資源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發展、工業需求和現代技術的運用,林業經濟價值屬性開始凸顯,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財產功能顯著,林業的經濟價值屬性日益明顯③。到了工業文明后期,長期追逐經濟的環境下造成了地球環境惡化,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屬性逐漸凸顯,利用林業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同時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天然場所。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講,不管是原始社會還是工業2.0時代,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經濟屬性和生態屬性都是并存的,其屬性的主導價值和地位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例如,在高質量社會發展階段,林業的生態屬性更高于經濟價值,這是社會發展選擇和階段屬性所決定的。目前,林業自然保護區中的經濟屬性和生態屬性都是社會持續發展關注的焦點,經濟屬性的經濟價值和經濟利益是最直觀的,而林業的生態屬性將進一步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二者的目標有顯著的差異,從保護林業生態價值層面上來看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利益的發展,但是在追求經濟價值的時候也將破壞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功能價值④。因此,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兩種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沖突的。二者的沖突是當前學術研究的焦點,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保護林業資源的生態價值將在阻礙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阻礙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脫貧戰略的順利實施。同時,從林業資源經濟屬性與新時期環境保護等諸多理念違背,將直接阻礙生態循環發展理念的順利實施⑤。這兩方面的價值沖突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何消弭二者沖突,辯證統一地看待社會發展和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兩種屬性,尋找二者平衡點實現協調統一發展才是發展的根本。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經濟最大化是經濟系統的最終目的,要想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關鍵就在于要獲取大量森林資源,讓系統協調順利有序地發展。

二、林業自然保護區價值沖突的協調機制

只有林業自然保護區實體的存在,才能最大化發揮生態效益的作用,生態功能是森林非常顯著一個自然屬性,一旦森林被破壞,就無法發揮生態效益的作用。在獲取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生態系統為其提供了有效的物質資源載體和不可或缺生態環境介質。經濟立足于循環利用的角度來分析,在新時期背景下,進行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各種措施,利用或是改進資源狀況,最大化維持系統平衡性,是充分體現林業生態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從林業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范疇來分析,林業生態系統和經濟效益是存在同一載體中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明確林業自然保護區價值沖突的協調機制尤為重要。(一)政策協調目標:環境公益保障政策協調主要通過政府政策導向和宏觀調控的方式,將環境政策保護目標和人為環境利用等方式統籌到資源利用行為約束中,實現環境公益屬性效益最大化⑥。要想確保環境公益屬性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針對環境的社會公益屬性層面上來講,政府的政策調控是保障其公益利益的基礎。政府力量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各項環境保護政策、治理手段落實的精準性,避免市場宏觀調控失靈的現象發生。尤其針對林業自然保護區公益環境屬性的保護,政府政策性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全球環境保護面臨嚴峻問題,將國家行政機關納入到林業自然保護區管理成為各個國家共同的手段。各個國家通過設定專門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的方式,將政府行政權力最大化到環境保護中,通過政府強制力和行政手段使用,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有形的手”調控下和諧發展。(二)經濟激勵目標:淡化二者沖突經濟激勵的重要性在于有能力根據市場信息制定合理的科學方法來分配利益,以便有效地平衡森林性質的兩個特性。經濟激勵意味著對限制使用的行為者給予補償。它主要表明,對于某些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森林使用行為,政府將為經濟利益提供補貼。從森林儲備中,政府將在一定程度上征稅。事實上,固有的機制是經濟人文心理學。通過將行為者的負面外在因素內部化,我們可以平衡經濟與生態之間的沖突。然而,現實情況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進程,不排除森林保護區,因為森林保護區的稅收政策仍處于初級階段。同時,由于參與者的經濟利益被削弱,因此很難確定經濟補償的數額⑦。這類優先考慮將影響到市場參與者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益,例如經濟補貼不足或缺乏對環境的保護,導致配額不足。行政規章的作用是確保在環境價值因政府“可見的手”而處于低水平時能夠得到保障。經濟激勵措施是在市場競爭中通過政府政策補償利害關系方的經濟利益,使市場更愿意接受對環境價值的保護。(三)市場交易價值:產品保護治理市場的建立是指商業產品資源,以避免因對資源的全面控制而造成的盜竊、非法伐木和其他惡意行為。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森林保護區的毀壞。再將現有的保護區與森林保護區之間的界限劃分開來,將現有的資源轉化為市場上的商業產品,以滿足經濟利益的需要。眾多經濟學家抵制了這種環境治理模式。他們認為,這種治理模式不能發揮政府宏觀經濟學家的作用,因為森林保護區的資源一旦被賦予經濟特性,就可能被私人利益所驅動。由此,市場成為主要的產品供應機構,并在提供產品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根據經濟環境的特點,我們應該利用市場資源的競爭行為來消除外部影響,釋放最優秀產品,避免政府宏觀控制失敗。因此,通過創造可轉讓的森林產品和通過市場實現其經濟利益,我們可以通過政府對有關資源有效開發與控制來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三、推動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協調統一的策略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國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在新形勢下,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提出全新的要求,結合當前林業自然保護區的協調價值機制,進一步細化二者協同統一發展的策略尤為重要。(一)堅持持續發展理念,合理開發林業資源。基于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循環關系,從微觀(林業經濟)領域探索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與經濟效益融合發展,對于發揮林業生態效益、促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實際發展中應該在重視林業自然保護區資源數量的同時強調質量,從總體層面上提升環境的承載能力。以林業經濟區域發展為中心選擇林業資源總體數量,全面增強林業產業鏈生產能力。將林業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協同起來,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分配資金的方式促進林業生態發展,打造現代化林業產業。樹立科學開發理念,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同時也不能過于強調絕對的生態效益。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只有林業實現了生態效益,才能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相應的,只有最大化地發揮了經濟效益,才能更好地創造生態環境。(二)適當調整產品結構,滿足市場產品需求。持續優化林業經濟發展結構,將林下經濟、旅游林業等納入林業經濟發展結構中,拓展林業經濟“三產業”屬性。將大力振興鄉村戰略和鄉村旅游等戰略指導結合起來,拓展傳統林業經濟外延,實現優化林業經濟結構的目的。建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模式,讓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結構模式得以優化,進一步助推林業產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第一,重點加強林業新產品開發力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培育林業經濟增長點,因地制宜地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景觀優勢,真正意義上構建優質生態旅游區。第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推進短周期林業資源的建設,重點發展本區域優勢林業產品,進一步解決產業結構或是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情況。第三,還需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將傳統原料加工方式,轉變到高層次技術性的開發或是加工,從整體上提升林木產品的附加值。(三)拓展保護區域外沿,發展多元林業經濟。以林業自然保護區為中心,拓展保護區外沿,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要根據林業自然保護區周邊環境,基于最大化發揮林業生態效益上,積極拓展多種經營。由于林區居民要求經濟增長短期性和改善林區生態環境的長期性存在著矛盾。因此,我們在發展林區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林業看作基礎產業來對待,同時還必須要注重林業經濟效益,因地制宜來規劃森林資源多層次、多元化地開發利用,將以林業發展為基礎和“綜合發展”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其有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對林產業科學合理管理,從而助推我國林業產業的現代化、科學化。此外,還需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力度,全面監測森林生態系統,讓各種先進技術的積極性作用得以最大化發揮。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雙重訴求之下,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與經濟之間的沖突不斷加深,如何使雙重屬性得以在協調的環境中發展,已經成為當前迫切的問題之一。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下協調處理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對于林業可持續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同時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保障。我們需要把握林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機制,從自然保護區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滿足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自然區生態環境。

注釋:

①王鳴柳.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旅游發展與生態管理———評《基于生態價值共創的自然保護區利益相關者管理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02):119

②李青霞.林業自然保護區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沖突與協調[J].現代農業科技,2020(05):121+130

③王立剛,馬良,燕紅,于吉紅,張艷敏,何春光.基于能值理論的泥炭沼澤濕地生態價值估算———以吉林龍灣自然保護區金川泥炭沼澤濕地為例[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01):86-89

④鄭玉琴,劉寧,代文卿,趙琴,王玲玲,張穎.昆崳山林場森林碳匯及經濟價值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9,49(03):1-6

⑤孫光,羅遵蘭,李果,王紀偉.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核算[J].水生態學雜志,2019,40(04):8-13

⑥甘加俊.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價值及保護探討[J].綠色科技,2019(12):46-47

⑦黃勝開.林地資源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沖突與協調———以公共地役權為視角[J].理論月刊,2018(08):138-144

作者:許乃軍 單位:青海可魯克湖托素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