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及建議
時間:2022-07-08 09:34:04
導語: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林業建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資源消耗逐漸增加的背景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各方的重要關注點之一。林業資源具有有限性與周期性等特征,傳統經營發展模式已然無法滿足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由此,林業經濟結構的轉變成為必然。文章對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進行分析,為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提供推動力。
關鍵詞:林業經濟;林下經濟;轉移分析
林下經濟作為林業經濟的拓展延伸,摒棄了林業經濟單一化的經營模式,將畜牧業、養殖業、種植業以及能源開發等多種經營活動納入經營模式之中,打破了林業經濟周期性的限制,不僅有效提高了林業的產值,還有效維護了生態系統。對此,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進行分析,旨在通過明晰林業經濟轉移的價值,為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提供思想保障,再立足于林下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影響因素與所遇問題,對其優化提出相關意見,以推動林業經濟的優化轉型,為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提供推動力。
1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價值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生態為基準所展開的植物能源開發、農林牧、養殖、種植、生態、空氣等多項目復合發展的經營模式,對林業附加值的增加和經濟周期的縮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林下經濟的落實與發展需以國有林場為主體,才有利于林下經濟價值的最大限度發揮。整體而言,以國有林場為核心的林下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統籌經營。林下經濟側重于通過改變森林結構、以優化林地利用的方式,保護林業生態,實現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林下經濟難以適應點狀的發展模式,其整體布局結構的分化需要進行整體性的設計與應用,因此,其需要通過國有林業的支撐與引導,進而達到推動林場規劃合理性的提升,實現林業的統籌發展。二是優化資源配置。林下經濟涉及畜牧業、種植業以及能源開發等多項經營活動,各項經營活動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量提供更多的崗位,能夠實現林業資源的優化配置[1]。
2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影響因素
林下經濟涉及多項經營活動,相較于林業經濟而言,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更為多樣。整體而言,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種植技術,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種植業會融入林業經營模式之中,林下種植技術、造林技術、密度控制以及栽培方式等,對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二是規模化,相較于林業經濟而言,林下經濟難以適應點狀經營模式,由此,林業建設的規模化、產業化以及品牌化程度直接影響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三是生產要素,在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涉及資金、人力以及林地資源等多個要素,各項資源配置與優化的合理性不僅影響林下經濟活動的管控效果,對林下經濟的落實亦具有重要影響;四是服務機制,我國林下經濟正處于完善發展階段,保障機制與服務機制是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目前在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相應的種植管理體系、引進機制、流通機制以及服務機制等有待完善,對林下經濟的長線發展產生限制[2]。
3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存在的問題
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所遇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進程較慢,目前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進程偏慢,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資金支撐不足,國有林場制度死板、原則性太強、政策審批較慢、靈活程度不夠,作物選擇偏差以及周期把控偏弱。資金支撐不足主要是指政府資金滯后,缺乏一定的及時性,使得項目方案的落實被延期,進而使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進程減緩。作物選擇偏差主要是指林下經濟發展正處于嘗試發展階段,部分地區存在照搬套選現成的經營模式,并未結合當地生態環境與林業發展特點對作物選擇進行選擇,進而導致種植存活率低、養護難度高等情況,對林下經濟的推進產生阻礙。周期把控弱主要是林下經濟涉及多項經營活動,目的在于將林業周期性的限制降低,但是,由于對農作物生產種植情況把控度偏低,使得各項經營活動間的銜接度偏弱,進而導致林下經濟的優勢難以發揮。二是規模化偏弱,我國林下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養殖品種與林下種植存在品種單一的情況,而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多樣,單一品類難以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進而對林下經濟模式下經濟效益的提升產生影響,再加之部分地區的林下經濟處于起步階段,規模總量偏小,使得林下經濟模式的成效不夠理想。三是管理水平偏低,由于林下經濟涉及的經營項目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相較于林業經濟而言,管理難度更高,但是,部分地區仍采用林業經濟的管理模式,對林下經濟的經營活動進行管理,進而使得林下經濟管理存在全面性與系統性較差的問題。同時,在系統管理與引導的缺失下,使得養殖與種植缺乏統一性管理,進而對林業經營效益的提升產生影響。四是宣傳力度偏低,主要是指在部分地區對林下經濟的優勢、市場前景以及優惠政策缺乏了解,對林下經濟的重視程度較低,林下經濟的宣傳力度不足,使得林下經濟的市場響應度偏低[3]。
4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優化建議
在市場需求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成為必然。但是,在實際的轉移過程中仍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具體表現在認知、管理等方面。對此,政府方面應當加大宣傳與政策支持,強化企業對林下經濟的重視,為林下經濟的落實創造條件。此外,在運轉林下經濟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4.1發展內容的優化
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核心在于發展模式的調整,相較于林業經濟而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經營內容更為多樣。對此,在推動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內容的優化調整,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能源資源。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下,生物能源的研發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市場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日漸增多,特別表現在能源需求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植物的能源供給作用受到重視,同時,林業企業也應當強化對生物能源的重視,通過種植能源草等作物的方式,迎合市場需要拓寬經營項目范圍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滿足市場的能源需求,維護市場發展的穩定性。二是園林資源。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享受的重視日漸提高,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而林業本身具有旅游方面的優勢,對此,企業可以通過適度增加觀賞性植物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豐富林業的經營內容,一方面還能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選擇觀賞性植物的過程中,應當從林業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在不影響原有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選擇植物,以避免沖突問題出現。三是畜牧業。目前,畜牧業仍是林業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對此,在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應當延續林業經濟中的科學與客觀元素,通過積極發展畜牧業的方式,維護林下經濟轉移的穩定性。但是,在延續畜牧業的過程中,應當對養殖技術進行優化調整,用以提高產量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四是林藥開發。通過將中藥材種植引入到林下經濟經營模式中的方式,推廣豐富林下經濟開發形式,一方面為提升中醫藥藥品市場的穩定性,一方面為林下經濟經營項目銜接度的提高創造條件。五是菜果菌種植。林下經濟應當保持林業經濟中蔬菜、水果以及食用菌的種植,再通過挖掘地方性特色的方式,提升林地菜果菌特殊性,用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提升市場競爭力[4]。
4.2管控模式的優化
在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過程中,內部管控是提升轉移有效性與提高轉移質量的重要保障,針對管控模式的優化應當注意:一是協調機制,通過制定協調機制的方式,強化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推動種植信息傳達有效性的提升,減少措施滯后等問題出現;二是統籌管理,立足于當地實際,對種植與養殖的規模、種類進行控制,以提升種植與養殖的有效性[5]。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成為必然,通過豐富經營內容的方式,減小傳統林業經濟在周期性等方面的限制力,并通過統籌規劃管理各項經營項目的方式,提高種植與養殖的質量,為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提供內在支撐。此外,還應當立足于市場與環境,開發特色作物,以提升林下經濟發展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1]劉元.淺析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方向[J].南方農業,2019,13(5):69-70.
[2]謝奕新,梁頓.論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南方農業,2018,12(8):77-78.
[3]陸開甫.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多樣化經營轉移的策略[J].今日財富,2018(3):27-28.
[4]楊再能.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轉移的優勢與發展模式[J].綠色科技,2015(12):313-314.
[5]葉燕敬,黃娟娟.林業經濟向林下經濟的多樣化經營轉移策略分析[J].南方農業,2015,9(12):96,98.
作者:張海峰 單位: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麥草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上一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研究
- 下一篇:林業養護與林業復合經濟協調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