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2:48: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徑流林業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徑流;林業技術;水土保持林;應用
論文摘要:徑流林業技術措施的核心技術是集水整地。集水整地系統由微集水區組成,一是產生徑流的集水面,二是滲蓄徑流的植樹穴。根據地形條件,以林木為對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與栽植區,組成——通過這種措施的應用,基本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有效的水分調節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維持在林木生長發育所需的適宜范圍之內;二是在短期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濕度以維持林分的穩定性。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經濟林樹種一般對水分養分的需求比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較寬,栽植區的面積宜大一些,其寬度一般在1.40~2m,長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決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闊葉樹因根冠較大,一般栽植區寬度在1~1.60m,長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則整地寬度可適當加大;薪炭林、護牧林等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區面積可適當小一些,一般寬為0.60~0.80m,長度可依據地形條件而定。
1.2集水面積
林業技術分析論文
一、從長白山學習考察談起
長白山氣勢磅薄、巍峨壯觀、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它不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綠的浩瀚林海。它以眾多的白色浮石和九個月的積雪而得長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紅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鄉而稱著于世。
為了認識長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態和演替的規律,學習長白林區的經營管理經驗,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組織了赴長白山的學習考察。現把在長白山考察看到的幾個自然規律概略地介紹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規律
長白山海拔269lm,為東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風氣候的影響,雨量充沛、溫和而濕潤,隨海拔的升高,呈現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見圖1)。
2、森林生態規律
信息技術對林業影響論文
1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
1.1內涵和外延
信息技術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將形成以智能多媒體信息服務為特征的時空大規模信息網,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為主要手段實現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2]。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
1.1.1傳感技術——信息的采集技術。傳感技術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進行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傳感功能,傳感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1.1.2通信技術——信息的傳遞技術。通信技術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一種活動。
林業整地造林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
論文摘要:我國林業產業不斷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林業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去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產品年產量也已達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但是和國外林業相比,我國林業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多方面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所以我們還要重視營林建設,本文同時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國林業溶入了國際林業體系中,與世界各國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因此,我們要提高認識,學會運用整地、造林的方法,盡快使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
1我國林業資源發展的現狀
1.1森林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hm2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hm2,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t。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林業信息技術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林業;發展;影響
論文摘要:受信息技術的影響,林業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單一、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精準、優化與決策的模式轉變,形成了無紙化辦公、林業經營精準化、森林資源管理規劃化的格局,但在資源的使用、精準計測、監測和人才需求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進入21世紀之后,林業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單一、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精準、系統的模式轉變,因此提出了“精準林業”的概念,即指盡可能的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有關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信息進行收集、存貯、傳遞、處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業數據庫、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核算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模擬模型系統、計算機網絡、遙感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遠程通訊等一體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現代林業技術體系,而這一切都必須依賴于信息技術[1]。
1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
1.1內涵和外延
數據融合技術在林業中的發展論文
摘要:介紹了數據融合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分析了該技術在森林防火、森林蓄積特征的估計和更新、森林資源調查等方面的應用,提出該技術可應用于木材無損檢測及精確林業。融合機器視覺、X射線等單一傳感器技術檢測木材及木制品,可以更準確地實時檢測出木材的各種缺陷;集成GPS、GIS、RS及各種實時傳感器信息,利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可變量技術,能夠實現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的時空變異性的客觀現實,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確林業系統。
關鍵詞:數據融合傳感器無損檢測精確林業應用
多傳感器融合系統由于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魯棒性,較寬的時間和空間的觀測范圍,較強的數據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廣泛應用于軍事、工業、農業、航天、交通管制、機器人、海洋監視和管理、目標跟蹤和慣性導航等領域[1,2]。筆者在分析數據融合技術概念和內容的基礎上,對該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應用及前景進行了綜述。
1數據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數據融合技術在美國國防部資助開發的聲納信號理解系統中得到了最早的體現。70年代末,在公開的技術文獻中開始出現基于多系統的信息整合意義的融合技術。1984年美國國防部數據融合小組(DFS)定義數據融合為:“對多源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多方的關聯、相關和綜合處理,以更好地進行定位與估計,并完全能對態勢及帶來的威脅進行實時評估”。
林業技術水平提高論文
自然規律是自然界中一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規律不能以人的意志任意的加以改變,不能為任何人所創造,也不能被任意的消滅。規律只能是不斷地被人類所認識,并運用于生產實踐。一切林學工作者,無論他從事哪項林業技術工作,它都與認識、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緊密相關。只有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能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一、從長白山學習考察談起
長白山氣勢磅薄、巍峨壯觀、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它不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綠的浩瀚林海。它以眾多的白色浮石和九個月的積雪而得長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紅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鄉而稱著于世。
為了認識長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態和演替的規律,學習長白林區的經營管理經驗,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組織了赴長白山的學習考察。現把在長白山考察看到的幾個自然規律概略地介紹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規律
長白山海拔269lm,為東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風氣候的影響,雨量充沛、溫和而濕潤,隨海拔的升高,呈現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見圖1)。
林業系統數據融合技術運用探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數據融合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分析了該技術在森林防火、森林蓄積特征的估計和更新、森林資源調查等方面的應用,提出該技術可應用于木材無損檢測及精確林業。融合機器視覺、X射線等單一傳感器技術檢測木材及木制品,可以更準確地實時檢測出木材的各種缺陷;集成GPS、GIS、RS及各種實時傳感器信息,利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可變量技術,能夠實現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的時空變異性的客觀現實,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確林業系統。
關鍵詞:數據融合傳感器無損檢測精確林業應用
多傳感器融合系統由于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魯棒性,較寬的時間和空間的觀測范圍,較強的數據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廣泛應用于軍事、工業、農業、航天、交通管制、機器人、海洋監視和管理、目標跟蹤和慣性導航等領域。筆者在分析數據融合技術概念和內容的基礎上,對該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應用及前景進行了綜述。
一、數據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數據融合技術在美國國防部資助開發的聲納信號理解系統中得到了最早的體現。
林業技術水平提高分析論文
自然規律是自然界中一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規律不能以人的意志任意的加以改變,不能為任何人所創造,也不能被任意的消滅。規律只能是不斷地被人類所認識,并運用于生產實踐。一切林學工作者,無論他從事哪項林業技術工作,它都與認識、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緊密相關。只有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能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一、從長白山學習考察談起
長白山氣勢磅薄、巍峨壯觀、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它不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綠的浩瀚林海。它以眾多的白色浮石和九個月的積雪而得長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紅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鄉而稱著于世。
為了認識長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態和演替的規律,學習長白林區的經營管理經驗,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組織了赴長白山的學習考察。現把在長白山考察看到的幾個自然規律概略地介紹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規律
長白山海拔269lm,為東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風氣候的影響,雨量充沛、溫和而濕潤,隨海拔的升高,呈現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見圖1)。
林業管理信息技術論文
1信息技術在林業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利于監管森林和濕地資源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快速得到全面的森林和濕地的檢測結果,通過研究和分析檢測結果,可以準確了解到我國森林和濕地的現狀,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的措施,確保森林和濕地資源不會遭到破壞。另外,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準確地掌握我國森林和濕地的分布情況,并且可以為制定有效的森林和濕地保護規劃提供信息服務。
1.2有利于監管荒漠和沙化土地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快速地了解我國各個地區林業荒漠化的情況,并且可以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可以根據研究數據知道荒漠化發生的原因、趨勢、以及荒漠化的程度等,然后,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而防止我國荒漠化的進一步加劇。另外,信息技術的使用還可以更好地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對每一期調查數據大約為500萬條記錄的管理,數據存儲量達到3T。
1.3綜合營造林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