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蠶繭生產規范經營的設想

時間:2022-04-15 02:26:38

導語:淺談蠶繭生產規范經營的設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蠶繭生產規范經營的設想

蠶桑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的意義

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設施農業、工廠化生產、農莊式經營管理等現代農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在此基礎上提出“蠶繭生產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模式”,在淳安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我國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經濟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極大地沖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進城務工,并且不再回鄉務農,留守農村的中老年人也因年齡老化或子女反對,逐漸退出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熱衷于從事來料加工、農村建設工程項目幫工、茶場或是農業園區鐘點臨時幫工,農村隨處可見拋荒的良田平地,山塢坡地更為嚴重。據調查,淳安縣從事蠶桑生產者,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90%以上,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80%以上;近3年來,無論是種桑養蠶的農戶數還是年產繭量,年減幅度均在10%~15%[2]。如此發展下去,隨著插花桑園逐步增加、養蠶勞動力年齡老化、房屋居住裝飾美化,蠶桑產業將步入快速消減的惡性循環期。因此,蠶繭生產必須實行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改現在單家獨戶規模小副業簡陋式分散粗放經營為主業規模化專業規范集約經營,順應小資本低風險創業者的需求和現實打零工賺現錢務工者的衷情。在目前尚沒有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產業代替的情況下,蠶桑產業作為全縣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前景仍然光明,轉變生產方式,將有力地促進全縣蠶桑生產的穩步發展。隨著世界產業經濟的調整和升級,國際絲綢貿易和消費格局的變化,世界絲綢生產中心正逐步向我國轉移。目前,我國生產的蠶繭和生絲約占世界總量的70%,生絲和坯綢的出口量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80%和60%左右[3]。浙江省是全國的絲綢緞加工生產和絲綢服裝產品出口的大省,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3和1/4,全國排名前十的各類企業有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杭州金富春絲綢化纖有限公司、浙江華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杭州喜得寶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嘉欣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杭絲時裝進出口有限公司等[4]。杭州市實施“弘揚絲綢文化,打造女裝之都”發展戰略以來,在連續承辦六屆中國絲綢博覽會的影響下,杭州絲綢品牌愈來愈響、美譽度愈來愈高、影響力愈來愈大,同時也引領了絲綢產品高端化、價格國際化。而淳安縣是全省蠶桑產業的一面旗幟,是全市的優質原料繭絲基地,千島湖牌蠶繭是全國的優質繭之一,但是隨著蠶農對蠶繭生產經營管理的粗放化、副業化,蠶繭的內在質量指標數值逐漸下降,特別是惡劣氣候環境條件下,蠶繭質量還出現難以適用于自動繅絲要求的情況;同時全縣順勢發展下去,年產繭量也將所剩無幾,旗幟和基地也就名存實亡。必須在當前優質蠶繭不愁銷路和存在升值空間的情況下,轉換生產方式,走優質高端之路祈求生存發展。蠶繭生產實行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標準化規范桑園培管,有助于提高桑葉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增強家蠶體質提高蠶繭質量;規模化標準飼養大小蠶,有利于縮小蠶繭質量個體開差幅度,從而不斷提高蠶繭勻凈度;蠶桑恢復成為農戶的主業,蔟室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和改善,將有利于應對惡劣的氣候和進行科學的蔟中管理,從而促進蠶繭色澤和解舒的穩定提高。淳安縣單家獨戶小規模、設施簡陋副業化、分散粗放經營的蠶繭生產方式已明顯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要求,主要表現為插花桑園的擴增增加了家蠶中毒的發生面;粗放不規范的蠶桑生產管理導致桑蠶病蟲害暴發而防不勝防;生產季節性勞動力密集、階段性勞動強度大,蠶繭質劣價低,進一步擴大了蠶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影響,桑園縮減、蠶農減少、蠶業萎縮已成為必然。但隨著國家各級政府對發展農業產業大力扶持的政策導向,生態化、規模化、設施化、集約化、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吸引著社會大量資本的投入,一個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各地蓬勃發展,各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自然而然地隨著扶持力度的加大而快速調整。如要穩定淳安縣蠶桑產業,勢必要大力推進現代蠶業的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進行蠶桑區域性生產布局。現代蠶業的特質: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經營管理,桑園園區化,設施裝備先進配套,勞動強度低,勞動效率高,產業生態循環,單位產量高,產品順應市場需求質優價高。而只有蠶繭生產走上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之路,進而保障桑園的園區化建設管理,生產者才會迫切需求和有能力配套實用的、先進的設施裝備,走少勞力、低強度、高效率、便捷操作的機械化數字化自動化之路;才有實力謀求產業綜合利用、多種經營,促進蠶桑產業走向生態循環經濟;才會主動與市場接軌,以配套的設施裝備和標準規范的管理,保障產品順應市場的需求,謀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蠶繭生產實行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是推進淳安縣現代蠶業發展的需要。蠶繭生產實行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首先,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分工協作,滿足農村居民勞有所為、勞有所得的需求。有經濟資本實力和懂行業知識的管理者,投資有出路,創業有方向;術有專攻、技有所長的年富力強者,務工在家邊,人生價值得到肯定,生活品質得到保障;老弱傷殘者,隨著生產勞動崗位的細分,保障了各有可為之工和勞有所得。其次,是促進農民集聚后解決就業問題的需要。桑園園區化建設實行農場化管理,蠶室建在農民集聚地實行工廠化生產管理,增加了集聚農民的勞動就業崗位,在目前淳安縣工業經濟不發達、全縣旅游景區化建設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可有效地組織解決集聚農民的勞動就業問題。第三,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需要。桑園培管如翻耕、施肥、病蟲害防治、剪枝修拳的機械化(這方面也可通過服務型蠶桑專業合作社來實現),養蠶切桑、飼育操作、采繭等的機械化自動化,可以幾倍、甚至幾十倍地節省勞動用工,提高勞動效率。第四,是促進養蠶布局的調整,提高桑葉利用率,從而提高單位面積桑園產繭量的需要。工廠化生產的前提,一方面要提高設施裝備的利用率,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要穩定職工隊伍,為職工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和具有凝聚力的勞動報酬,不斷提高職工勞動素養和增強勞動能力,從而保障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這就需要強化設施裝備的改進,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滿足農村居民身體力行對勞動的需求和對經濟獨立自給的渴望;需要調整淳安縣目前所定的養蠶布局,改4期蠶布局為7期蠶布局(一春、二春、夏、早秋、早中秋、晚中秋、晚秋),因為蠶期一期接一期,避免了目前的桑葉黃化、老化,提高了桑葉利用率,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桑園的產繭量,同時養蠶期數的增加,提高了蠶桑設施裝備的利用率,也增加了長期雇用工,減少了臨時季節工,促進了蠶繭生產正常經營管理,提高了生產經營經濟效益,從而提高了農村經濟總收入和個體經濟收入。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蠶繭由國家統一定價,絲綢公司壟斷經營,供銷社代收代烘。改革開放以后,為促進農業發展,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管理權限逐步下放,特別是1995年經歷第2次蠶繭大戰后,改為中央指導下的省級定價,實行中準價基礎上的浮動15%左右,鮮繭收購實行資格許可證制度,干繭實行市場機制開放經營。1996年淳安縣開始實行繭絲綢行業一體化管理,繭絲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年產蠶繭量從2350t發展到8000t,現又減到4750t左右,繅絲企業從5家17組自動繅絲機發展到8家42組,現又減到7家開工21組;所產千島湖牌蠶繭、白廠絲均為省級名牌產品,千島湖繭絲商標為省著名商標;作為全縣唯一獲得鮮繭收購資格許可證的單位———淳安縣繭絲綢總公司(以下簡稱“總公司”),現也已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但隨著全縣年產繭量以15%左右的減幅下滑,作為龍頭企業的總公司,再過3年可能會走到解體的危險期;總公司與蠶農的“合同蠶業”協作機制將受到沖擊,履行不了“合同蠶業”保護價;總公司與縣內繅絲企業的“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工貿協作無法實現,縣內繅絲企業不僅老賬不能還清,更不能償還總公司下屬淳安縣銀蠶擔保有限公司為其擔保的新帳。同時,總公司也讓利不了給鄰縣協議互惠的繅絲企業,內外交困下,總公司的龍頭地位和統一收烘權威性將動搖不保,鮮繭收購市場秩序必將陷入混亂惡性循環中。蠶繭生產走上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管理之路,如果總公司干部職工,特別是生產技術人員在領辦、創辦服務型蠶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領建、獨建、合建現代蠶業示范園區或是現代蠶業廠(場)或是蠶桑文化體驗生活園,蠶繭生產規模達到年產繭量50~75t,全縣數量達200~300家,這樣年產繭量仍然能夠穩定在5000t優質繭的規模,無論鮮繭市場還是干繭市場就可以全開放,全縣也不會發生蠶繭大戰,總公司也就可以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實行純企業化的管理和運作,全縣繭絲綢管理體制也就可以從一體化管理,完善發展到政府產業政策引導、協會(合作社)行業自律的高度市場化管理體制,淳安蠶桑產業定能建設成為杭州甚至浙江省的優質繭絲生產中心。

農場式工廠化經營的模式

大規模多功能區蠶桑綜合經營模式———蠶桑文化體驗生活園該模式在全縣規劃建設1~3個體驗園,建設主體最好是總公司,桑園等建設用地最好是縣政府劃撥通過改田造地取得和適當租用農村現有土地。遠景規劃:桑田綠海觀光、果桑采摘體驗、蠶桑文化展覽、優質繭生產、桑園套種綜合經營、梯地景觀與農茶果收獲體驗、水鄉垂釣漁樂、鄉村篝火休閑農家樂等功能區,先期建設13.3~20.0hm2的桑樹園區、年產50~75t優質繭生產基地,再組建股份制公司實行獨立企業化運作,進一步拓展各類功能區,實現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發展、參與全縣景區化建設向旅游業拓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規模蠶繭專業生產經營模式———現代蠶業廠(場)該模式是主要發展模式,應重點實施建設,全縣力爭達到100家左右,建設主體為總公司員工領辦或牽頭以設備技術控股籌辦,總公司通過項目扶持,公司員工增加資產注資,每個蠶業廠(場)規模為10hm2左右,主要通過租用農村良田、現有桑園、農村國有或集體房屋改造蠶室為主,再配套新建設標準小蠶室等設施裝備,年產優質蠶繭25~50t,在生產穩定后,總公司再給予配套建設烘繭設施。總公司以干繭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考核管理,體現勞有所得和多勞多得,促進公司內創新創業、員工精神富有和物質富裕。規模專業生產桑蠶經營模式———現代蠶業示范園區該模式是為了配合城鄉統籌農民集聚而進行建設的,建設主體為有志農戶,主要通過縣鄉政策扶持鼓勵,本村桑園土地流轉,建設規模標準桑園2.00~6.67hm2、年售桑葉75t以上或年售小蠶300盒蠶種以上、年產優質繭5~15t的經營主體達200戶左右。總公司給予機器裝備租用服務,給予定人到戶技術指導,吸收村級蠶桑服務員予以協作;總公司員工誰聯系誰受益,總公司按質和量予以補貼鼓勵。小規模分散生產聯合經營模式———資產技術服務型專業合作社該模式是針對農村有技術、強勞力、善于單家獨干的農戶,通過“合同蠶業”與家有0.20~0.33hm2桑園、年產0.5t蠶繭以上的農戶合作,以總公司員工領辦區域性服務型蠶桑專業合作社來組織,提供機械化操作成本有償服務和“十天養蠶法”[5]技術服務,鞏固蠶繭購銷合作關系。全縣建立專業合作社20家左右,社員穩定在1000~1500人。

建設成本核算與投入產出分析

蠶繭生產農場式工廠化規范經營管理的建設成本核算,指的是現代蠶業示范園區、現代蠶業廠(場)、蠶桑文化體驗生活園等3種模式,桑園為平地良田連片、道路寬暢硬化(甚至配套遮光擋雨的休息亭)、溝渠配套相通,應用機械耕作、桑樹動力培管、物資車載運送;養蠶設施配套實現機械化密集飼養、電器自動化溫濕氣調控,應用電動桑葉甩干機、電動切桑機、機械化采繭機、蔟片去絲機等;桑樹園區為6.67hm2優質高產桑園,飼養規模為一春(最多的1期)100盒、全年600盒蠶種,結合淳安縣實際情況費用核算如下。桑園建設用地租金年租金,以9000元/hm2計算,6.67hm2優質高產桑樹園區年租金共計6.00萬元。桑園基礎建設費桑樹種植9.00萬元(其中,桑苗款6.00萬元,土地平整種植3.00萬元),道路、溝渠建設30.00萬元左右,桑樹培管機具配置1.20萬元左右(其中,桑園微耕機1臺及其配套耕耘運輸件0.50萬元,手推式噴霧機1臺0.35萬元,電動桑剪10把0.35萬元左右),殺蟲燈(20只)6.00萬元,桑園基礎建設一次性投入共計46.20萬元左右。蠶室建設費貯桑室:采用貯物架加工業補濕器,按大蠶每盒蠶種4m2,實行2層架貯放,飼養100盒蠶種,需建筑面積200m2,造價按750元/m2計算,計建設款15.00萬元;小蠶室:按每盒蠶種0.6m2,飼養100盒蠶種,需建筑面積60m2,造價按750元/m2計算,計建設款4.50萬元;大蠶室(蔟室):按每盒蠶種50m2,實行4層蠶臺育,飼養100盒蠶種,需建筑面積1250m2,造價按750元/m2計算,計建設款93.75萬元;辦公儲物用房:建筑面積300m2,造價按750元/m2計算,計建設款22.50萬元,蠶室建設一次性投入共計135.75萬元。養蠶產繭機具建設費中央空調機1臺計25.00萬元,用于貯藏小蠶用葉的工業補濕機1臺計0.66萬元,用于小蠶室的家用補濕器3臺計1.20萬元,用于養蠶消毒的電動噴霧器2只計0.09萬元,創藝QSJ-80型省力化切桑機2臺計0.3萬元,工業用甩干機1臺計1.80萬元,曬坦、消毒池、蠶架、蠶臺、方格蔟、蠶匾、采桑筐、調桑籮、給桑架、蠶網、動力采繭器、動力去絲器等約50.00萬元,養蠶產繭機具建設費共計79.05萬元。投入產出分析投入:平均每盒種物化投入300元(蠶種、化肥、農藥、蠶藥、油水電費、添置防干紙蠶網等),全年600盒計投入18.00萬元。產出:概算6.67hm2成林桑園盛產期年飼養600盒蠶種,蠶繭按40kg/盒和40.00元/kg計算,年產出96萬元。在不計設施裝備折舊的情況下,年毛利78.00萬元,如按現單家獨戶勞動用工每盒蠶種18個工計算,年飼養600盒蠶種共計用工10800個工,每個工只有72.22元的收益,顯然生產很難維持。實行農場式工廠化規范經營管理,預計勞動用工每盒蠶種8個工(勞動用工高水平的日本為每盒蠶種2個工,即每公斤繭勞動用工2.5h),建設費按10年折舊計年折舊費26.10萬元,再減去地租6.00萬元/年,毛利45.9萬元,每個工也只有95.63元的收益。因此,只有在建設費用政策扶持補助60%或勞動用工以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提高,減少到每盒蠶種5個工,每個工才有120~150元的收益,以目前工資收入水平,蠶繭生產者才有一定的積極性,蠶桑產業就能生存發展。

推進蠶桑工廠化經營的舉措

研發生產先進蠶繭生產裝備促進蠶繭生產農機推廣應用總公司應加大蠶桑機械化研發投入,借鑒日本工廠化養蠶模式的經驗[6],設計和制作蠶桑機械化設備,在蠶桑生產中試用和推廣,促進蠶繭生產農機推廣應用。并以國家和地方相關科研項目為依托,充分發揮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推廣機構的作用,積極推動蠶桑機械化科技創新,研究開發性能先進、節能環保、便利實用和安全可靠的機械化新技術與新機具,解決耕、種、收及產后加工中的機械化“短腿”問題,以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動用工量來提高生產經濟效益,促進蠶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的全面與協調發展。實施蠶繭生產機械化示范加快機械化的創新推廣步伐充分發揮總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圍繞蠶繭生產,推動農機作業、流通、維修和運輸等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創新農機服務模式、創建農機服務品牌,及時采集和農機作業市場信息,適時組織農業機械化新技術信息會,引導和培植一批蠶繭生產規模大、經營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蠶業示范園區應用農機作業,建立區域性服務型的蠶桑專業合作社,辦好農機作業服務,推進蠶繭生產機械化的示范推廣步伐。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目前,雖然農村農戶承包責任土地、自留地和物產均已規范發放了統一標準的權證,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受農民歷史關系問題和狹隘私利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土地流轉仍很難實現。因此,建議政府應制定農村土地拋荒遏制政策、農村土地流轉考核獎勵政策、農村土地流轉辦理程序和規范文本,強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引導農村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加大對規模化設施蠶業的鼓勵扶持力度推進現代蠶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引導、政府扶持和項目帶動的有效作用,整合有關資金和項目,集中力量加強現代蠶業廠(場)和現代蠶業示范園區的建設。按農戶投資建設標準化專業化蠶室和購置桑蠶機具、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裝備的金額,給予60%的扶持補助;鼓勵農技人員參與建設發展,對參與建設的合理合法性給予肯定,并給予一定的建設啟動資金和創業資金貸款的扶持;出臺現代蠶業廠(場)和現代蠶業示范園區評定標準、評定程序、評定實施主體和獎勵標準;出臺對區域性服務型蠶桑專業合作社的鼓勵扶持政策和星級評定。做好總公司抓點試驗示范工作力爭取得成效一是建立總公司控股的下屬農業企業,配備公司骨干實行專項經營管理,管理者參股,對該企業進行項目建設資金扶持、幫助解決周轉資金,試驗不以盈利為目的,示范以保本、標準、規范為第一要務。二是出臺鼓勵公司干部職工領建、獨建、合建現代蠶業示范園區、現代蠶業廠(場)和蠶桑文化體驗生活園的鼓勵措施。三是嚴把扶持獎勵政策的審核,防止政策走偏或是被鉆空子,以防產業發展和全縣蠶繭生產農場式工廠化規范經營的管理局勢被扭曲。

本文作者:姜西方姜建明方好金張建華工作單位:淳安縣繭絲綢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