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分析

時間:2022-12-12 11:34:44

導語: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分析

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研究現狀

1.1森林康養的內涵界定。森林康養是森林與康養相結合。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森林康養”沒有統一概念界定標準,概念界定主體多樣。從森林康養發展的切入點不同,有學者強調森林康養產業是與大健康產業及醫療服務設施相結合發展的產業。孫抱樸[2]指出,“森林康養”就是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優質富氧的森林環境等主要資源,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及醫療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心、調試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等活動的統稱。而有學者將所結合產業具體化。鄧三龍[3]和劉拓[4]就強調森林康養是把優質森林資源與現代醫學和中醫等傳統醫學有機結合開展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另外有學者在界定概念時就森林功能方面對森林康養下定義。吳后建[5]等在總結相關學者的觀點后將森林康養概念以廣義與狹義相區分,將狹義的森林康養定義為以森林資源和森林環境為基礎,以健康理論為指引,以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為支撐一系列有益人類身心健康的活動;廣義的森林康養被定義為依托森林及其環境,開展維持、保持和修復、恢復人類健康的活動和過程。國外對森林康養的定義則趨于實用性,所指范圍較明確。比如歐洲等國將森林康養定義為“natureexperience”或“interactingwithnature”,在自然環境中積累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經歷[6]。日本則將森林康養稱為“shin-rin-youku”(forest-airbathingandwalking)即“森林浴”,很容易理解,就是指人置身于以森林為代表的自然環境中,利用森林步道進行徒步運動,通過在林間放松休憩等方式達到放松身心、改善身體狀態的目的[7]。而后日本也將其推廣發展,具體與醫藥事業結合發展,提到“森林浴”也就知道“森林醫療”(forestmedicine)。在綜合已有定義和當前時展趨勢的基礎上考慮“技術”要素,筆者認為森林康養是以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為發展載體,將休閑娛樂項目及觀賞性旅游事業與現代醫學及傳統醫學相結合,融合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養老、運動、親子、飲食、休憩等一系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的活動。1.2森林康養產業與傳統旅游產業比較分析。森林康養是一系列活動,而森林康養產業則屬于第三產業范疇,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結果。森林康養產業的出現,傳統旅游等受到了關注。傳統旅游更強調的是自然景觀的觀賞及文化特質的欣賞與享受,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遣與娛樂,并不是對生態資源的保護[8]。很顯然,傳統的旅游方式已經不適應這個生態價值凸顯的時代。陶智全[9]就提到與傳統旅游的取向比較,森林康養有依托于植物對人體健康的作用。1.3森林康養醫療功能國外對森林康養的醫療理論研究開展較早。在1998年,日本研究人員就通過相關研究指出森林浴有益于高齡糖尿病患者的治療[10]。另外,森林康養與醫療結合的理論研究集中于寄希望于利用森林康養解決高血壓、糖尿病等甚至抗癌等醫學難題。LIQ等人研究發現進行森林浴能夠尿腎上腺素降低,尿多巴胺上升,血清脂聯素增加,降低心率,減少負面情緒,增加活力,甚至具有抗癌效果,能夠提高NK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11]。國內對這個方面的研究較少但也存在,比如周玉麗,任士福研究森林對人體健康時發現不同樹種分泌的植物殺菌素不同。森林釋放出的負氧離子被人體吸收后,能夠有效增強人體心腦、肺功能,減輕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12]。

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實踐

2.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國外經驗借鑒。國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起步早發展快。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當前一些學者在提及森林康養發展實踐方面集中于對他國經驗的研究。韓國建設自然休養林、健全政策法律體系、制定《森林文化•休養法》等[13];對德國創建森林浴基地建設、提出“森林地形療法”和“自然健康療法”、建立森林幼兒園等[14-15];所有國外發展已經成熟的實踐都在研究時作為了可借鑒對象。2.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中國實踐。國內森林康養實踐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舉辦研討會,加強頂層設計,另一方面是森林康養基地建設。2012年引入森林康養理念并在北京及重慶舉辦主題研討會。2015年在成都舉辦了全國森林療養國際理念推廣大會。與此同時,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的多個示范基地開始試點發展。基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需求,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成為研究的又一熱門領域。劉朝望等人根據國內外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將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適宜性評價指標分類建立。潘陽劉[16]等人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明確了各指標的內涵及其權重值;建立了更加詳細的指標評分標準。中國還啟動了五大林業生態亮點工程,以此將其作為給生態服務生產者或供給者提供激勵、提供實際生態系統服務的政策工具[17]。

3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林業供給側改革

生態建設與產業經濟的均衡性逐漸向好但均衡水平仍不高[18]。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符合減少林業無效供給,擴大林業有效供給,提高林產品質量與服務的林業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將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作為林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之一是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產業融合三個維度是基于我國國情對可作為林業供給側改革新途徑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要考慮。要能夠有效推動林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就必須以生態文明為支撐背景,以制度創新為發展手段,以產業融合為發展核心。3.1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當代生態文明是人類史上繼工業文明之后吸收工業文明優勢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19]。森林康養產業以生態文明為支撐背景,它本身便已經被規制為增強整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綠色產業。將生態文明背景融入森林康養產業,才能使該產業的發展緊隨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生態文明作用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又通過森林康養產業反作用于生態文明建設。3.2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制度創新。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有醫學保健知識及林業管理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改變現有專業人才錄用考試制度,增加類似于森林康養師、健康管護師等資格考試內容;采用企業與國內外林業高校合作培養機制或是林農培養機制等。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強調對人們的健康的管理,在該產業與傳統醫學或是現代醫學結合的過程中,將其納入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激勵人們消費,推動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3.3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產業融合。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符合各產業主體以集聚優勢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從供給與需求角度更加能夠明確森林康養產業與產業融合之間的關系:森林康養產業是產業融合的必然趨勢,產業融合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包括了相互關聯后產業在地理上的共同集聚[20]。和非地理上的集聚。產業集聚是影響區域及產業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21]。需求方看似獨立的需求實則緊密聯系,養老與健康相聯系,健康與運動相聯系,扶貧與產業發展聯系,產業發展與改革及環境保護聯系。尤其我國正處于扶貧攻堅關鍵期,森林康養發展推動生態文明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而生物多樣性發展與減少貧困存在正向相關性[22]。

4研究展望

森林康養產業是林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之一,產業發展過程中在進一步拓寬理論研究的范圍的同時,加強森林康養產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形成“互聯網+森林康養”的良性發展模式,實現森林康養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是大趨勢。為此在往后發展中可盡快嘗試研發森林康養APP,建立森林康養網站、電商運營平臺,設置森林康養點網上查詢等,促進網絡傳輸與康養市場的結合;森林康養的發展重在與傳統醫學與現在醫學的完美結合,所以一方面未來發展過程中需加強國際合作,同時促進互聯網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深度發展以提高我國現有醫學水平,另一方面需提高對森林醫學作用的研究力度;目前森林康養產業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森林康養基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仍處于摸索階段,亟待研究與完善。

作者:馬婭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