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抗旱造林技術及應用

時間:2022-04-25 09:45:40

導語:干旱區抗旱造林技術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旱區抗旱造林技術及應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術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護林方法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選擇合適的造林方法與造林技術進行科學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國的抗旱造林技術及其相關技術要點,旨在為我國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參考思路。第一部分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研究的背景及意義,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樹木的選擇,第三部分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第四部分探討了抗旱造林技術要點,第五部分以遼西北地區為例,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抗旱造林技術;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為一種氣象自然災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嚴重。干旱地區植被作物類型較少,植被適應性較差。我國從內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區,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僅為200mm。部分地區不僅降水少,氣候環境及土壤條件較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漠化,發生了嚴重的生態不平衡現象。針對這種問題,我國從1979年開始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并大力提倡植樹造林。據《說文解字》分析,我國從殷商時期開始出現植樹綠化,改善生態這樣的需求。經過3000年的歷史變遷后,在現代社會我們仍舊大力提倡植樹造林,這說明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主動改善生態環境、創造良好家園的積極性。研究抗旱造林技術及其要點對于科學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1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加深,各種人為活動頻繁,水資源浪費和自然環境破壞嚴重,部分干旱地區沙漠化趨勢嚴重,植樹造林、阻止沙漠化進程的需求迫在眉睫。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國政府對于植樹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勵,每植樹500畝以下的每畝補貼100元,5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150元;對其它成片造林每畝補貼50元。此外,各地區政府也有不同的規定。然而實際情況是各地區抗旱造林、退耕還林的效果并不顯著。從50年代開始我國大范圍的植樹造林,曾經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的植樹造林對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科學的抗旱造林技術對于我國生態可持續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1]。

2抗旱性樹木的選擇

抗旱地區苗木栽種應該選擇耐旱、耐寒、地區適應性較好的樹種。從樹木的抗旱性結構分析,樹木長時間在干旱的環境下生長,呼吸速率將會減緩,并且具有較強的吸水和蓄水能力。研究抗干旱較好的樹木,他們的根系發達,蓄水能力強,內部結構導管系統豐富,并且樹葉蒸發能力較弱。以上這些特性確保他們在干旱惡劣的條件下能夠長時間存活。因此,抗旱造林應該選擇根系發、蒸發能力較弱、呼吸速率較慢、蓄水能力較強的樹木。不同地區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對于植物成活率和生長情況也會產生影響,具體樹種的選擇還需要研究人員進一步根據自然條件研究選擇綜合地區綜合適應性較好的樹種作為種植苗[2]。

3抗旱造林技術

3.1樹種的選擇

抗旱造林技術需要因地制宜實施,在樹種選擇上堅持以下三條選擇:(1)選擇抗旱性能較好的樹種,例如白楊、榆樹、白蠟、側柏等。這些樹種具有防風固沙、耐旱耐寒的、樹枝不易折斷的優勢,因此適合作為抗旱造林的樹種。一些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山地、丘陵可選擇抗旱效果好的經濟林樹種,如核桃、無花果、棗、杏子、桃、洋梨等。(2)抗旱造林的樹苗要選擇一年以上樹齡,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煉苗。(3)抗旱造林的樹種要與地區性自然環境相適應。在選擇多種樹種栽種造林的情況下,建議劃分林區,根據立地條件種植,不要混交種植,目的是為了方便以后管理。

3.2整地

處理地形整地技術以外,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前還要整理選擇好的土地。一般想要對土地中的石、雜草進行清除,翻耕土地,是土壤變得松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蓄水能力。通過整地后土壤環境有所改善,樹苗的成活率就會提高。

3.3起苗

苗木起苗會直接影響抗旱造林樹苗栽種的成活率。為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起苗要選擇合適的條件進行。一般起苗選擇在陰雨天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起苗的過程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率。起苗期間,要確保苗木根部的完整性,并對根部進行通風,對苗木進行修剪。運輸路程較長的情況下,需要對苗木根部使用地膜進行包扎,防止水分蒸發和根部土壤渙散,造成苗木根系損傷。修剪過后的苗木傷口處也需要包扎處理,起到保濕的作用[3]。

3.4植后管理

3.4.1水肥抗旱造林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因此苗木栽種后一定需要加強水肥管理,確保在在中初期為植物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使苗木能夠盡快的適應新的栽種環境,盡快的在新環境固定根系。一般栽種后灌溉數量每株大約4L,一周后施氮肥、磷肥混合肥。3.4.2病蟲害的防治苗木在中后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需要提前對苗木噴病蟲害藥物防治。3.4.3補栽不同的樹種有著不同的栽后成活時間,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后根據不同苗木的栽種成活時間了解抗旱林的成活情況,并對死亡的苗木進行補栽。

4抗旱造林技術要點

4.1整地技術

4.1.1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指梯田田面坡向與山坡方向相反,反坡角度為3~5°,修筑形式為外高內低的整地方式。這種整地方式適合地形較為復雜的山地或丘陵。它的優勢在于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反坡梯田需要修筑較高的田埂,將田地修改為具有蓄水能力的水庫。這種方式在高原地區較為常見。黃土高原抗旱造林多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整地[4]。4.1.2水平溝水平溝整地是借助等高線原理在山坡上修建的蓄水溝,這種整地方式適合坡度較大的、平整度較差、機械化整地難度較大且土壤層較為貧瘠的山地。一般溝距為3~5m,溝口寬0.7~1m,溝深0.5~1m。水平溝的深淺可根據詩句的蓄水需求和山地坡度而定,可時深深淺、滿足最大蓄水需求即可。通過水平溝的設計,可以極大的改善貧瘠山地水土流失的情況,并能提高山地蓄水能力,為植物生長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4.1.3魚鱗坑山地坡度介于15~45°時,可選擇魚鱗坑技術進行整地。魚鱗坑狀似魚鱗,每個坑間距大約2m,排距大約4m,深度大約0.4m,坑半徑約為1.5m,每個坑在中一課樹木。魚鱗坑整地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蓄水、灌溉,具有調節水分的作用。此外,魚鱗坑的應用可以減少雨水對于陡坡的沖刷,防止水土流失。4.1.4隔坡梯田隔坡梯田適合在大于15°以上,降水量不足400mm的地形環境下采用。將坡田改為水平田,并為水平田增加田埂,在田埂邊預留排水通道,這樣可以在少于季節截留雨水,將雨水蓄積于土壤中,而在暴雨其可排除多余的水分。隔坡梯田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物的成活率。4.1.5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在丘陵換皮地區可以選擇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V型集水坑是一種形似漏斗的集水坑。這種集水坑與魚鱗坑類似,同樣是為了在雨季使雨水及其地表徑流的水分匯集中樹坑中,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4.2造林技術

抗旱造林一般采用多種造林方法,如播種、插條、分殖、插根等,具體的情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覆蓋造林可結合蓄水保墑技術,如地膜覆膜、秸稈埋苗等方法,植苗后做好土壤水分的保濕,減緩水分蒸發程度,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3抗旱技術

4.3.1滴灌技術滴灌技術是一種農業節水技術,需要在苗木種植地布置滴灌帶,組成滴管灌溉系統。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造價加高,但是水分可直接滴入苗木根部,既節約水資源,有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滴灌技術適用于水資源急缺地區,造林苗木成本高的情況下應用。4.3.2覆膜技術覆膜技術主要是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度。一般選擇規格為0.008~0.012mm的地膜,可在樹坑進行覆膜,可降低覆膜的成本。腹膜后邊緣需要使用土壤壓實。覆膜技術與魚鱗坑、V型集水坑等整地技術結合使用,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小苗木的成活率[5]。4.3.3套袋技術部分地區水分蒸發較快,晝夜溫差較大,種植苗木種植后不適合苗木萌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套袋技術,將袋子套于苗木根本,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分蒸發,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小環境內的溫度,進行保溫,減少晝夜溫差,提高喵咪的成活率。4.3.4固體水種植技術固體水是一種新型的微生物化學產品,是指將液體水固化,其含水量高于98%。在苗木種植中采用固體水種植技術,將易于流動的液體水變為固體水,改變水資源物理形態的同時增加了水資源在水坑中停留的時間,可以有效的環節苗木根部的干旱情況,提高苗木對于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情況,從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3.5容器育苗技術干旱地區降水量不足、蓄水能力較弱是干旱地區綠化難度大的主要障礙,想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就必須要增加苗木根部的蓄水和保水能力。苗木在種植初期對于養分的需求較多,復雜的生存環境使得苗木不易成活。再用容器進行育苗,在苗木成長較好的確情況下進行栽植,栽植時連通容器、根部土壤一起栽種,可以使苗木在栽種初期維持較為穩定的生長情況,這樣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4吸水劑沾根技術

吸水劑沾根技術是指在植物根部使用吸水劑,改變植物根部環境的吸水機制,提高土壤環境的蓄水量,使得植物根部能夠吸收更多的水分,這樣在干旱環境下植物也能夠獲得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從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5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

遼西北地區是我省典型的干旱區,該地區抗旱造林在中主要采取反坡梯田進行整地。整地后不僅可以提高林地的利用面積,而且增加了山體結構土壤層的穩定性,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和山體崩塌。由于遼西北地區干旱區平均年降水量不足400mm,大部分上體表層土壤層較為貧瘠,受雨水沖刷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蓄水能力不斷降低。以陜西洛川縣為例,這里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原來僅有15%,其土壤蓄水能力是主要的原因。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抗旱造林中采用了吸水劑、固體水、保水劑等生物蓄水保水作用,再結合魚鱗坑技術和覆膜保濕作用,在樹種上選擇沙棘、遼東櫟、椿樹、楊樹等在當地適應性較好的樹木。經過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洛川縣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由原來的15%提升到了50%,苗木成活率得到極大的改善。

6結語

抗旱造林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共建綠色和諧家園的必然需求。由于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性,抗旱造林技術要根據區域自然條件選擇適應性較好的樹種,在植種苗木之前先進行整地、技術,做好防滲處理及其蓄水措施,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并在苗木栽種后加強植后管理,補種未成活的苗木,對其他長勢加好的樹木定期灌溉施肥,確保其茁壯成長。通過綜合采用多種技術整地、造林,逐漸擴大我國干旱地區的綠化面積。

參考文獻

[1]張磊.淺談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相關問題及措施[J].科學技術創新,2018(36):147-148.

[2]蘇丹華.困難立地造林綜合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8,12(36):69+71.

[3]李大鵬.淺談抗旱造林技術和造林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211.

[4]黃永新.淺談抗旱造林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2014(3):61-62.

[5]方斌,楊慧.淺談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10):79.

作者:李永錄 單位:喀左縣林業種苗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