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03:33:00
導語:歷史教學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必須精講重點,深入淺出
在一節課里,要講的內容很多,想把一切問題都講深講透是不可能的。教學中,通過仔細認真地備課,力求把教材吃透;在處理教材和講解課文時分清主次,去繁求簡,抓住重點,精講多練。這樣做無疑是科學的合理的。多年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講解時緊緊圍繞教材,以《綱》為綱,以本為本,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知識,進而發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講中國近代史時,“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對此我結合鴉片戰爭前后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自然引出。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一個國家的主權部分喪失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鴉片戰爭前,在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
這樣講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種把教材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的做法,就會把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達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學生對歷史概念能夠準確理解,理性思辯能力也切實得到提高。
二、必須結合實際,方法靈活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不能充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形式出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早在1941年,同志就在《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中指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采取啟發的、研究的、經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和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經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深刻認識到——啟發應當作為一種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它可以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中,同時任何一種教學的具體方法中也可以貫穿這一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教師自己教學特點的實際出發,把啟發的原理滲透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好方法。幾年來,我始終堅持進行教學改革,先后嘗試過:三段式教學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八字教學法,目標反饋教學法,歷史問題教學法,談話教學法,辯論教學法,讀書指導教學法,等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通過不懈努力,學生們對歷史課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常常期待著下一節歷史課,猜想著老師是不是又會采取新的教學方法?
三、必須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課堂上,結合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學中,含而不露地引發學生的聯想,出神入化地推動知識的領悟,能夠獲得非比尋常的功效。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張冠李戴,常常會鬧出笑話。記得有這么一次,讓學生簡介《資治通鑒》的作者,一位學生爽快地說道:“作者司馬遷,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話音未落,笑聲四起,弄得這名學生莫名其妙。這時我平靜地說:“雖是一字之差,卻讓司馬遷多活了一千多年,但這能全是我們同學們的錯嗎?誰讓司馬遷與司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別,誰讓他們又都是史學家、文學家,誰讓《史記》與《資治通鑒》又都是史學名著兼文學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們看不出他二人還有什么區別?”幽默風趣的話語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學生混淆的知識作出了區別,可謂一箭雙雕。正如法國一位著名演講家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所接受”。
- 上一篇:中日歷史戰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中學歷史課堂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