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堂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2 03:34:00
導語:中學歷史課堂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的,完成中學歷史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其他因素外,課堂管理工作的情況如何,這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許多教師深知這一點。因而他們非常注重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從而為取得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遺憾的是,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包括大專院校歷史系科的實習生,在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散亂現象。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許多教師也很想改變這種局面,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那么,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管理工作的散亂主要有何表現?造成這種散亂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做才能改變這種散亂現象,從而使那些教師走出中學歷史課堂管理工作的誤區?本文擬在這些方面作些探討,以期對中學歷史教學有所補益。
一
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管理工作的散亂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概括起來講,主要表現為以下現象:
一、預備鈴響了,按時進教室的學生為數不多,即使大部分學生進了教室,整個教室仍是亂哄哄地吵鬧,沒有在預備鈴至上課鈴之間的這段時間里作好上歷史課的有關準備,如準備好課本和其它學習用具,靜心等待上課。
二、上課鈴響了,許多學生仍沒作好上課的有關準備,有的學生甚至還在教室外面玩或者剛走進教室,教師卻匆忙地宣布上課;上課儀式(即起立、師生互相問好)極不嚴謹,如起立時,學生先后不一,彎腰駝背,有的甚至干脆不起立;師生互相問好時,學生聲音不整齊、不洪亮,有的還怪聲怪調;坐下時先后不一,桌凳弄得嘩嘩響。
三、授課中,學生或看窗外,或看其它的書籍,或做小動作,或竊竊私語,或打瞌睡,整個課堂象個茶館或小圩鎮。有時,學生的吵鬧聲甚至蓋過教師的講課聲。
四、授課中,教師面對學生時,課堂還安靜,教師一回頭去板書,學生便趁機打鬧。有的學生甚至坐到別人的位置上去,或者偷偷地溜進溜出。
五、授課中,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或不站起來回答,或站起來后卻胡亂回答,隨即自行坐下,而其它的學生或各玩各的,或起哄亂叫。
六、授課中,教師要求學生集體回答問題的時候沒有人回答,不要求學生集體回答問題的時候卻叫喳喳。
七、授課中,表面上大家都在安靜地聽講,實際上有些學生心在不焉,思想開了小差。
八、授課中,雖然大家的注意力比較集中,但思維并不活躍,課堂提問一問三不知,課后自己提不出問題,課后作業一塌糊涂。
九、下課時間不到,不少學生卻急于下課,人在心不在。說閑話者有之,早早地收起課本和學習用具者有之,敲桌凳者有之。
十、下課鈴一響,整個教室立即沸騰起來,各種怪現象同時出現,下課儀式(即起立、師生互相道別)無法進行。
在中學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中,出現如此眾多的散亂現象,隨其自然存在和發展是不行的,強行壓制,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也是不可取的,唯一的辦法在于找出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應的改正措施。
二
中學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散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著重談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
從學生方面來講,課堂上之所以如此散亂,這顯然與班風不正、學風不濃、組織紀律性不強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有這種情況: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個年級里,同樣一位歷史教師上課,在班風好、學風濃、紀律性強的班級,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都較順手,而在別的班級,由于班風不正、學風不濃、紀律性不強,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工作則十分吃力。
學生在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中散亂,這與他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明確,存在著重理輕文和偏科思想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有些班級里,數理化,乃至語文、英語等科的任課教師去上課,課堂上并無明顯的散亂現象,而史地教師去上課,課堂上的散亂現象則非常明顯,無疑,這與學生的偏科現象有很大的關系。此外,初中升高中不考歷史,高中升大學理工科也不考歷史,雖然在初中有縣級、乃至地區性的歷史統考,高中有省級的歷史匯考,但大都較簡單,壓力不大,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客體,又是獲取知識的主體,他們的班風不正、學風不濃、紀律性差、偏科現象的存在、歷史考試的壓力不大,這些因素無疑會給歷史課的課堂教學帶來極不利的影響,這是歷史課的課堂管理工作散亂的客觀原因。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課堂管理工作的組織者,課堂管理工作散亂,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末,歷史教師自身的哪些因素與歷史課課堂管理工作的散亂有關呢?
第一,教師本身事業心不強,教學態度不端正是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因種種原因“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不安心教育工作,缺乏獻身教育工作的事業心,因而在歷史教學中,教學態度不端正,工作責任感不強。許多教師備課、編寫教案很不認真,從教幾年,卻拿不出一個象樣的教案。有些教師則根本不備課,也沒有教案。這樣怎么能把歷史課講好呢?課講得不好,又怎么來要求學生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呢?
第二,教師專業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不扎實,業務能力差,這也是個重要原因。有的歷史教師雖然是從大專院校歷史系科畢業的,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歷史專業理論和知識學得并不扎實,加上參加工作又不愿意花力氣去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注意知識的更新,因此,在對教材的理解、組織和處理上不能做到得心應手,尤其是對于現在的新教材,在許多問題上都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在中學歷史學科任教的,還有一大批非歷史專業出身的教師,他們中有勤奮自學、刻苦努力的,因而能勝任歷史教學工作,但為數極少,多數是頂個編、湊個數。歷史教師本身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教學中必然張冠李戴,漏洞百出,學生在課堂上不亂才怪!
第三,教師缺乏課堂管理工作的必要知識,不講究管理方法的科學性,這是導致歷史課課堂管理工作散亂的直接原因。不少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散亂現象,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亂你的,我講我的;或是哭鼻子、掉眼淚,向學生苦苦哀求;或是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或是瞪眼珠、拍桌子,繼而中途一走了之。結果是課堂秩序一塌糊涂。師生關系極度緊張。
第四,教師不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教學方法,因而在較大的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管理工作的效果。有的教師在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中,或是照本宣科,一講到底;或是胡編亂造、信口開河;或是和尚念經,催人欲睡;或是夸夸奇談、漫無邊際;或是裝腔作勢、矯揉造作;或是埋頭板書、不講不練。教師在課堂上用這種方法教學,學生當然就索然無味,乃至產生逆反心理了。
第五,教師的課堂管理工作太封閉,這也是造成教師的課堂管理力不從心的因素之一。不少歷史教師的教學態度是端正的,課堂管理工作也是很積極的,但由于他們只是自行其事,課堂管理中出現的許多事情,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若干現象,從不與其它人透露一絲半點,因而,也得不到別人的指點和幫助,孤軍奮戰,往往是事倍功半。
第六,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師不為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課堂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有些歷史教師或是無端地訓斥學生,或是與學生開一些毫無意義的玩笑,或是公開地著裝怪異,或是背地里大發牢騷,這些行為舉止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潛移默化地在學生眼里降低了教師的形象,因而,歷史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也沒有威信。
三
中學歷史課堂管理工作散亂,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不能順利開展,作為歷史教師來講,這是件痛心的事。然而,光痛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面對實際,積極奮起,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自己的課堂管理工作走出誤區。那末,怎樣做,才能使中學歷史課堂管理工作走出誤區呢?我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加強自己對教育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理解到:教育工作是培養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工作。此外,還要看到:從事教育工作雖然既辛苦又清貧,但隨著《教師法》的頒布和實施,從事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種條件和待遇會逐漸好起來的,其它行業其實也各有各的苦衷。只有樹立了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歷史教師,才可能在怎樣搞好課堂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如果總是一心兩用,這必將既誤事又誤人,捫心自問,于心何忍!
第二,要謹虛,勤奮,刻苦學習,不斷加強和充實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基礎理論。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的信息量越來越多,為適應社會的發展,中學歷史教學也在不斷地改革,加上現在的學生見識廣、知識比較豐富,求知欲也較強,因而,歷史教師光靠原有的知識去從事教學工作,就難以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歷史教師通過自學、進修等途徑加強和充實自己的專業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很有必要。所謂“學高為師”,作為一個教師,必須擁有高深的學識。如果歷史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扎實,講課時錯誤、漏洞百出,怎么能贏得學生的敬仰?在課堂管理中怎么叫學生信服呢?
第三,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課堂管理知識,力求課堂管理工作科學化。在班級授課時,教師面對的是幾十位具有不同性格。不同愛好和不同情趣的學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他們進行管理,從而在需要的多樣性中求得平衡,這是一門學問。要搞好歷史課堂管理工作,教師需要掌握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管理。比如:上課開始,教師要掃視一下全班同學,看看學生到齊了沒有,檢查學生的歷史課本和其它學習用具準備了沒有,學生安靜了沒有。如果個別學生還沒準備好,要稍等一下,等他準備好以后,教師再講課;授課中,個別學生在做小動作,教師可以走到他的面前,用手勢或眼睛暗示一下,請他安靜下來;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可立即改變講授方式,甚至恰當地插入一個有趣的情節或歷史故事,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聽課中來;指名發言時,不要總是點幾名成績好的學生。也要給中等生和差生以發言的機會,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讓學生討論問題時,要使他們精神放松,敢于發言,并讓他們互相商討;請個別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后,教師要肯定成績,多做表揚,即使回答不完整,或者是回答錯了,教師也應補充或鞭策他進步;學生伏在桌子上聽課,教師要走過去問清楚原因,如果是有病,可派其他學生陪他到校醫務室去看病。如此方法,舉不勝舉。中學歷史課堂管理工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它要求科學,也要求耐心細致,歷史教師要想運用自如,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并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歷史教師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課堂管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或后患無窮。
第四,要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和調整好教學方法。中學歷史課堂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也不是單純的組織紀律管理,它伴隨著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而產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課堂教學活動的成敗所制約。歷史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是否生動靈活,是否能吸引學生,關系到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是否安心,情緒是否穩定。因此,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十分重要。教師講課是要以課本為依據的,但以課本為依據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教師還要對課本進行加工剪裁、組織處理,該描繪的要描繪,該引伸的要引伸,該啟發的要啟發,該概括的要概括,要做到主次輕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課本上的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生動活潑,發人潛智,學生自然聽得興趣盎然,越學越愛學。相反,生動有越的歷史課就會變成令學生頭痛的“累死課”。比如,板書之重要,盡人皆知。板書設計必須講究科學性,即正確、具體;必須具有實用性,即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實際的需要,力求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助于學生學習教材、整理教材、記憶教材;必須講究藝術性,即注重板書的條理美、結構美、圖形美、文字美、色彩美。只有這種板書,才能真正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樹立知識結構體系,引導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相反,那種信手涂鴉、缺乏規范的板書,那種有始無終、虎頭蛇尾的板書,那種隨寫隨擦、不留痕跡的板書,那種千篇一律、缺少變化的板書,只會給學生留下空洞、乏味、混亂的印象。板書如此之差,學生在課堂上怎么能坐得住呢?再談談語言問題,語言表達對一堂課的成敗有極大的關系。語言表達以準確、干凈、洗練、肯定、詞匯豐富以及感情真摯為佳。交待歷史概念,要清楚確切,歌頌英雄人物,要鏗鏘有聲;描繪戰斗場面,要激昂慷慨;傾訴失敗受辱,要如泣如訴;敘述歷史過程,要抑揚頓挫。如果幾十分鐘的課堂語言都是一樣的語調、一樣的音速、一樣的無動于衷,恰似和尚念經,學生怎么不厭煩呢?
教學方法的調整,指的是在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授課,或者是在某個班級授課,但中途出現了特殊情況而言。在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里,他們在若干方面是存在著差別的,因此,歷史教師采用什么方法教學,要視各班的具體情況而定,應有所區別。至于說在不同年級的學生中授課,教學方法更不能雷同,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知識基礎、能力高低等特點,變換教學方法。有時,在某個班級里授課,突然發現準備講的東西學生早就熟悉了,某個問題本來想略講,但學生又想多了解一些,遇到類似的情況,教師有必要調整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忽視了這些問題,勢必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工作帶來麻煩。
第五,充分利用導言課和其它恰當的機會,在學生中進行歷史學習目的性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導言課又叫緒論課,一般在新學期第一節課或單元教材講授之前進行。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導言課對學生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建立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些教師這樣做了,但因為準備不充分,方法不恰當,因而效果不佳。要講好導言課,除了備課要認真外,方法也應靈活。教師如果能用真摯的感情、淺顯的語言、生動具體的事例,講述為何要學習歷史、學歷史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學習歷史與各科學習的關系、學習歷史與社會發展和個人成才的關系等問題,效果要好得多。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相機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寓學習歷史的目的教育于三項任務的落實之中,努力使學生對歷史學科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學生有了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課堂管理工作就不會阻力重重。
第六,教師在課堂管理的同時,加強與班主任、年級組長、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等人的聯系,加強課堂教學,課堂管理信息的交流,力求課堂管理與班級管理、年級管理、學校管理和社會管理掛鉤。中學歷史教學工作是一項艱辛的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歷史教師的個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單靠個人的努力往往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的,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要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有時甚至需要社會的智慧與力量相配合才能解決。因此,歷史教師課堂教學,課堂管理中的一些情況,包括好的和差的、積極的和消極的、長期的和暫時的、顯露的和潛在的,都應利用恰當的機會向有關方面的同事、領導和學生家長反映。人是在集體和社會中生活的,中學生也不例外,集體的規章制度、社會的輿論和道德規范對中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歷史教師要搞好課堂管理,應當讓集體和社會的力量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第七,歷史教師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中學生長期和教師生活在一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是高尚的或是低下的,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可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有些甚至還會留下終生的印象,這種印象又會使學生在課堂里或課堂外,在校內或校外,在公開或背后,在群體或個體的行為中反映出來。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有良好的課堂管理效果,就必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情操陶冶,所謂“身正為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學歷史教學在中學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歷史課的課堂管理成效又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因而也影響到教書育人的效果,因此,歷史教師應當想方設法鍛煉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歷史課堂管理工作走出誤區,走向成熟與完美。
- 上一篇:歷史教學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