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基督教歷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3 04:08:00
導語:西北基督教歷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通過收集整理各類檔案、文獻資料,回顧了建國初期黔西北基督教各教派發展狀況及其組織體系,展現了黔西北地區基督教歷史狀況。力求對當代宗教研究者及其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建國初期;黔西北;基督教
建國初期,對于中國的基督教來說是一個特殊時期。一方面,由于全國剛剛解放,基督教會和帝國主義的關系依然在一定范圍內藕斷絲連,教會自身逐漸地從盲目走向理性;另一方面,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執行不斷趨向完善下,基督教逐步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支配而走上“三自”道路。建國初期是宗教和社會主義相協調、相適應的起步階段。歷史證明,宗教是能和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研究宗教歷史,有助于指導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自身建設,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貫徹、執行。
黔西北地處貴州西北與云南東北部的烏蒙山區,是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區,該地生活著彝、苗、回等幾十個少數民族,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區,尤以基督教為顯著。黔西北基督教由英、美、德、法等國先后傳入,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極具群眾性、民族性和復雜性。宗教具有很強的持續性和傳承性,建國初期,黔西北基督教依然派別眾多,而且“復興”再起,尤其在苗族、彝族社會中。從組織派別來看有內地會、循道公會、安息日會、小群會;從其信仰方式來看還有其衍生派靈恩、靈火燒、圣徒派等。
1.內地會
內地會系英、美等國基督教專門對中國山地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宣教團體,是跨宗派的國際傳教組織,1865年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在中國創立,總部設于倫敦。1877年,英國傳教士祝明揚由湖南進入貴州,在貴陽設立“貴州基督教內地總會”,1884年,英國另一傳教士白德禮被派到黔西重地安順傳教,1888年增派黨居仁。黨居仁來到安順后設立宣道會,始建禮拜堂。1903年秋,黨居仁同安順官府瞿鴻錫、威寧州官府鄧循卿、當地土目安康寧、安圻到葛布協商建構教堂。教堂建成之后同時開設了小學。之后很多教堂及其教會學校都相繼建起。建國初期,各教派發展狀況如下:
1.1內地會葛布教區(苗系)
黔西北基督教葛布教區屬苗系教區,由英籍傳教士黨居仁創立,解放前歷經英籍傳教士黨居、劉谷森、岳克敦、裴仲漁,澳籍傳教士羅彼德,加籍傳教士貝爾特等人主持教務;50年代有中國人士楊志成、朱文正、王明道(均為苗族)主持教務。建國初期其組織體系如下:
葛布總堂:東區有支堂小花地、燕家營、巖頭上、包包寨、野雞寨、豐沖、菜甘丹、裸布、大巖洞、八井口子、涼水井;西區有支堂大松樹、魚秋灣、以獨、轎頂山、馬拉沖、隆興廠;中區有支堂葛布、巖頭上、公雞寨、凹多溝、劉家屋基、歹丕坪、合山寨、巖腳寨、滑石板、報都;北區有支堂水口子、矮子坡、老鷹山、茅坡、口子壩、以那秋。
從分布區域來看,葛布教區各堂口主要分布于赫章的二、三、四、五、六區,威寧的二、三、十、十一區,水城的四、五區,其次還有云南彝良、鎮雄等地。據56年調查,共有牧師1人,長老22人,傳道23人,執事50人,教徒4200人。自58年7月份以后,僅有個別堂口有宗教活動。
1.2內地會結構教區(彝系)
內地會結構教區1913年由英籍牧師艾文斯設立,后歷經德國牧師代洛安、海恒博、海利員等人主持教務,50年代有中國牧師張永學主持教務。建國初期其組織體系如下:
結構總堂:中部片區有支堂結構、扯拖羅、樂那哦俄、蛇具嘎、毛姑、色居河、田坎上、以都嘎、營盤寨、高坎子、嵩嘎丫口;東部片區有支堂麻嘎青、家竹園、四卓子井、依姑、多塊;北部片區有支堂甘河井、初初、周坡、安口井、安家寨、妥擺寨;南部片區分為四個部,南一部有支堂的卓井、三口坪、甘堰塘、兜馬沖、雞滑寨、張家院子、以扒塊、九谷寨、巖洞門前,南二部有支堂大板底、麻窩、倮布營、雄姑、海嘎、石丫口、海子邊、扎都、嘎泥塊、內以嬋子、郎底、嘎丕寨、毛拉柱、說開,南三部有支堂朱市河、大坪子、矮爐、板房、口素、阿維寨、新官寨、春老各、發窩寨、老底井、馬圈巖、茶樹、山木箐、坪子上、海子頭、順馬坎、大山腳,南四部有支堂色開古、木城、龍井、龍泉、左女、登亨、發達。
以上各堂口主要分布于赫章一、三、四、五、六、七區,威寧二、三、十三區,水城的五區,云南鎮雄等地。據56年調查,該教區共有長老104人,傳道31人,執事42人,教徒6300人。58年以后,95%的堂口都停止了禮拜活動。
1.3內地會大方教區
內地會大方教區于1911年由德籍牧蘇寬仁創立,解放前歷經巴寬敬、畢綸德、孔希增等人主持教務,50年代由中國牧師王德生、陳紹光(女)等主持教務。其總堂設于大定,建國初期其組織體系如下:
大定總堂:中上區有支堂大定、顯母、科官寨、勺底、霧露寬、黑沖地、發窩、楊家寨、風山、平安村、底垮、果井、鐘箐、海嘎、小勺柏;中下區有支堂龍井、田坎寨、伙馬、小衣廠、普宜、岔河、箐麥井、風吹地、白花山;西區有支堂硝灰洞、羊坡寨、爬敦河、以布蓋、鄧寨營、奶扒寨、瓜種河、地他、以支丹、老凹壩、威沖、木下河、阿基咪、哪邁塊、寨塊、巖腳寨、發科俄、土部、巖石。
2.循道公會
循道公會屬于英國基督教宣教會,18世紀創立,屬衛斯理宗。咸豐元年(1851年)傳入中國。光緒九年(1883年)傳入云南,時稱“圣道公會”。1904年由英籍傳教士柏格理傳入威寧石門坎,之后便在黔西北苗族社會中迅速興起。先后創立了小學、中學、醫院等。建國初期石門坎循道公會總教區下屬兩個教區,即石門坎教區和四方井教區。石門坎教區又下屬兩個聯區,即:石門坎教區有支堂石門坎、愛華山、天生橋、陸家營、簡角寨、倮布甲、水槽、大寨、馬街;長海子聯區有支堂長海子、嶺子河、山海、切沖、龍井。
四方井教區下屬五個聯區,即四方井教有支堂四方井、狗街子、鍋底巖、海嘎、勺樂多;大街聯區有支堂大街、沙廠、覺落塊、白巖腳;四十五戶聯區有支堂四十五戶、果河凹、基興嘎、哈拉河;威寧聯區有支堂威寧、三道河、色共嘎、劉大路、瓜拉;大橋聯區有支堂大橋、巖口堂、李子井、歹古魯等。
以上各堂點均分布于威寧的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等八個區,循道公會石門坎總教區(僅威寧屬),曾發展最高教徒為12000余人,信徒有苗、漢、彝三種,石門坎教區有教徒8282人,其中苗7932人,占95.77%;彝306人,占3.7%;漢44人,僅占0.53%。
3.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系屬美國基督教宣教會,1863年成立,總部設于美國華盛頓,為世界性團體,屬基督宗教復臨派及安息日派的綜合性派別。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來華開教。1926年華籍牧師賀愛敦在黔西北畢節縣創立該派,設立教堂。解放前歷經曾志素、羅國義等人負責教務及其它活動。50年代有彭福順暫代。58年僅有教徒17人。
4.小群會
1953年由漢族王談道傳入,該會主要負責人王談道到威寧后積極發展組織,56年將沙廠循道公會的幾戶教徒拉入其組織。后發展為興隆廠、沙廠、補處等三個聚會處,主要分布于威寧十、十一區。58年3月召開具有反動性的秘密會議,58年有教徒59人,58年底被取締。
5.“靈恩運動”
早在1932年,威寧的朱某去安順參加圣經短期培訓班回來宣傳“靈的生命”、“靈的恩賜”后,就在當地發展為靈恩派、復興派、屬靈派。至50年代,“靈恩運動”再次興起,55年至56年最為嚴重,蔓延到興隆廠、轎定山、大松等五個支堂及水城、赫章、彝良等縣,參加跳“靈舞”的教徒有時達幾百人。這不但嚴重地影響了生產,而且還嚴重地影響了社會治安、家庭和睦,當時國民黨區分部書記張某以“靈恩”信仰為借口,乘機奸污婦女數十人,破壞了很多家庭的和睦,僅大街、大松兩鄉溺嬰事件就有十余起,女教徒孕婦張某在“跳靈舞”中因疲勞過度而流產致死,有的借機利用醫病、趕鬼、圣靈充滿、喜樂跳舞、同心同愛搞非法活動,騙取錢財,奸污女教徒,長老羅某在禮拜時吃兒媳的奶稱之為“吃圣奶”,傳道陳某、長老陸某借圣靈充滿、喜樂跳舞,分別奸污婦女10余人。
從以上來看,解放后在黔西北基督教各派別中,內地會的勢力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深。建國初期內地會教徒的增長是循道公會教徒的10倍以上。還有,50年代黔西北基督教教徒表面上下降了很多,其實與基督教活動從地面走向地下有關,“復興”運動的興起也就成為其表現形式之一。而在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又以苗族尤為突出,內地會葛布教區及循道公會石門坎總教區,其信徒都是以苗族為中心的。其次大方教區、織金教會、水城教會中的信徒苗族也明顯超過其他族別,彝族次之。
參考文獻:
[1][英]柏格理、[英]邰慕廉、[英]王樹德、[英]甘鐸理、[英]張紹喬著,東人達、東旻譯《在未知的中國》,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楊漢先著《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帶苗族地區史略》載《民族研究參考資料》,貴州民族研究所編。
[3]張坦著《“窄門”前的石門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編委會:《畢節地區志·宗教志》,2004年。
[5]畢節地區檔案資料,文史資料
- 上一篇: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主任在全委科室站長述職會議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