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11:24:00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區北京四合院歷史風貌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焦點和難點,在“十五”期間,面對新形勢的挑戰,應當認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確立保護原則,利用市場機制,探索新的保護方法,同時對現存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以便為夸后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為后人留下資料

1面對“第四次浪潮”的挑戰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的歷史風貌保護工作走過曲折而艱辛的歷程,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受到過四次大的沖擊。雖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但由于在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們缺乏文物保護的觀念,沒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識,北京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一度遭到較大的破壞期間,為大煉鋼鐵形成沖擊金屬文物的浪潮,許多珍貴文物消失在冶煉爐中。初期掀起對“封資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圖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沖擊,大量碑刻、雕刻、經卷、書畫毀于一旦,許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極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壞文化標志物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間被當作封建帝都標志的城墻被最后拆除,北京的歷史風貌受到很大破壞。“”以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出現了以破壞文物建筑本身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內見縫插針式的建設和各處對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壞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從9o年代初期起,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城市的開發方式發生變革,由對單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壞演變成對成片街區的剃頭式改造,許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價值的街區化為烏有,“第三次浪潮”演變成為“第四次浪潮”,即破壞歷史文化區域的浪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受到嚴重挑戰。

在北京的歷史風貌經歷一次次破壞的同時,人們為保護文物和歷史風貌的努力也在加強從1957年北京確定了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后,作為對的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許多重要的古跡成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越來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在80年代,保護歷史區域的觀念開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并在2000年完成了保護區的詳細控規。人們不再滿足于文物的點狀保護,而要實現歷史文化區域的面狀保護,歷史風貌保護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盡管如此,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任務卻仍然十分艱巨,“第四次浪潮”正襲面而來,嚴峻的挑戰并未結束。

2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

實際上“第四次浪潮”造成的挑戰不僅表現在北京,在全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許多地方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都在消亡之中,它是一個時期的現象,是當前歷史風貌保護問題的爭論焦點,是我們這個時代所不能回避的緊迫問題。

北京是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歷史街區保存最多、其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一座城市,它的重要性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北京作為首都對于全國也有著示范、引導的作用,它應當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方面成為全國的表率。北京雖然完成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并升始制定相關的法規,但像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僅僅保護現有的25片街區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多的街廄和更多的建筑得到保護,需要在那些無法保留的街區中留下必要的標志性建筑.以便盡可能保持和延續古都的歷史風貌。

目前北京在歷史街區保護方面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房屋的自然老化在不斷侵蝕著古都的風貌,由于缺乏必要的維修與更新機制和超負荷使用,使許多百年老屋瀕臨危境。另一方面,在北京城市發展戰略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仍未提到應有的位置。在90年代初開始的舊城危舊房改造中,在沒有對危舊房與歷史風貌作出明確界定和認真調查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形成大面積剃光頭式的舊城改造局面盡管這次大規模改造由于成本過高.在1997年以后減緩下來,但大片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已被拆除,眾多文物遭到破壞,北京的古都風貌受到嚴重影響。

晟近北京市提出要在5年內完成“危舊房改造”的目標,同時降低了拆遷補償標準,如果一切順利.5年后,除“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外,其他古老的街區、院落,以及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跡都將不復存在,一些有保留價值的文物、四合院和街區可能會在我們尚未認識它的時候就被匆匆拆除,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北京歷史風貌的保護仍然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保護工作艱巨而緊迫,北京能留下多少歷史風貌,關鍵就看今后的5年。

3確立歷史街區保護和改造的基本原則

要在今后5年中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使盡可能多的歷史風貌得到保護,不但需要轉變過去點狀保護的觀念,樹立區域保護的意識,而且要確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歷史街區整體保護的原則:像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堅持街區整體保護的原則,將街區整體保護與個體文物保護相結合。因為只有個體保護,沒有整體保護,就留不下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風貌。整體保護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輪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統。

第二,堅持歷史風貌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北京舊城范圍內,開發建設應以不破壞原有的歷史風貌、文物古跡為前提。城市的發展戰略、總體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業中心建設等各項詳細規劃都要體現這一原則.應將其做為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加以確定:

第三,堅持文物原地保護的原則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本身具有歷史文化的價值,它還是原有城市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城市歷史文化體系的標志物。離開了原有的空間.它的文化價值將大大降低因此不論是新建建筑還是道路.在規劃設計上都應盡可能繞開文物,個別實在繞不開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離的整體移動,不可做長距離的搬遷。

第四,確立保留歷史標志物的原則。對于舊城區的改造,應擯棄簡單的“剃光頭”式的改造辦法,在不得不拆除的舊街區內,應規定老建筑的最低保留數量,保證在原地留下少量標志性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不僅包括文物保護單位,還應包括保存較好的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和其他標志性物體,如四臺院、會館、衙署、小廟、碑刻、水井等,以保持歷史文化景觀的地域延續性

第五,實行保護與開發利用結合的原則。在舊城區內,不論是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歷史文化保護區,都是北京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組成部分。他們的保護應與使用相結合,盡可能加以開發利用,通過利用實現保護。

4建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機制

目前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爭論和沖突最大的,是舊城改造中實行的剃頭式改造,用舍棄歷史風貌的代價換取市民住房的解困,從而陷入解困必拆房的窘境。然而,市民住房解困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之間并非是絕對排斥的關系,能否找到既解決市民住房問題又能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辦法,是當前北京城市建設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從北京過去數百年來城市發展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出,大量的住宅建筑在數百年問維持不衰,甚至能為我們今人服務,主要不是靠官府資金的支持,而是由于有大量民問資金的投入,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機制。解放后形成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房屋所有制形式和低房租政策,使得大量四臺院失去了自我維持和更新的機制,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今天要想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四合院,就應該利用市場機制,利用靈活的政策,吸引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包括外省市乃至海外的資金,投向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維護中來,使歷史街區走上有機更新的良性發展軌道上來,從而擺脫解困必拆房的怪圈。

目前,將四臺院投人市場的條件已漸趨形成,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撲始對傳統建筑產生興趣,看作是理想的生活、工作環境,欲將其作為未來可以保值增值的財富。為此,可有步驟地進行公有四合院的改制試驗,將房管部門改為房地產公司,將四臺院投入市場,在不改變其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出售,同時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以鼓勵人們投資于四臺院的修繕和保護。為配臺四臺院的改制,可設立一個政府出資為主的歷史文化區整治基金,例如在”十五“期間每年可投人2億元,5年共投入10億元,專門用于歷史文化保護區居民的外遷和歷史建筑的修繕。然后將修繕好的或實現原住戶遷出的房屋出售或拍賣,以收回成本。對于私房應積極幫助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幫助一些占房戶搬遷,逐步提高房租,準許自由買賣,使房屋所有者有能力對房屋進行維護和修繕。政府剛應將重點放在街區內市政設施的更新改造上,為改善生活環境創造條件為保證在房屋買賣中歷史風貌得到有教保護,需要制定一套詳細的法規,對房屋買賣和使用過程中的文物與歷史風貌保護做出嚴格規定。公務員之家

5對城歷史街區進行全面的調查

隨著北京舊城改造速度日益加快,大量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在沒有來得及做全面記錄的情況下已轉瞬間化為平地,這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利用十分不利。城市建設中出現的許多與歷史風貌保護有關的爭執,都與歷史街區的家底不清有關何況,對于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也應該有一套精確的檔案記錄,以便于后人的研究為此應盡快展開對歷史街區的全面的調查,以便摸清家底,留下資料。

歷史街區的調查不同于以往的文物調查,它的調查范圍應包括每一座房屋.涉及每一座房屋的建筑歷史、建筑形制、建筑布局、原有的內部裝飾、使用狀況、居住者狀況、相關的歷史事件、口述史料民間傳說等,同時也包括胡同、街道的立面景觀特征,通過文字記錄、照片、錄像和圖紙等形式記錄下歷史街區和建筑的洋細資料,進行全面的調查,還可以發現一批新的文物和有保留價值的歷史街區為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歷史風貌保護提供依據,并彌補以往文物調查的不足調查可以分區、分階段地進行,首先調查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外的街區,尤其是那些馬上就要拆除的街區。調查經費在初期可完全由政府承擔今后則應要求開發單位在進行改造項目的設計之前,先要對該街區進行詳細調查,并向有關部門提供調查報告,這應成為舊城改造工程的必備程序。

開展全面調查還可以為舊城內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確定提供依據。1990年,北京市公布丁25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000年又制定了25片保護區的保護規劃,使這些街區的保護得到規劃上的保障。但目前的規劃也存在著隱患,它是被當作終極的保護范圍提出的,它預示著那些未能列入保護范圍的歷史文化街區可能被名正言順地拆毀。要使更多的街區得到保護,就要有過硬的保護依據就需要有詳細的調查和研究,這也是歷史街區調查應予完成的任務。

目前正值北京歷史街區保護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財力增強,人們保護意識提高,剃頭式改造的做法必將被拋棄: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在文化街區的保護方面還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并面對嚴峻的挑戰。在夸后的5年間,應盡快形成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共識,力爭探索出一條適臺北京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路子,真正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