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與德育結合
時間:2022-03-13 04:35: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與德育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充分挖掘歷史素材,寓德育于教學中.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自豪感,使之成為有深厚文化素養、知識更加豐富、身心更加健全的現代中國人,這才是歷史教學的目標。
一、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教育
1.學習歷史人物事跡。借助歷史人物道德形象進行道德知識教育,先要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作出分析,使學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觀念,認識到道德行為的是非與善惡的準則。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例如:憂國憂民的范仲淹、報效祖國的岳飛;天下為公的孫中山、舍生取義的屈原:追求真理的哥白尼;尊師敬業、謙虛禮讓的韓愈,等等。進一步從個體涉及的社會關系分析和規范這些道德品質,使學生接受品德熏陶
2.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判斷歷史人物道德行為的是與非,還應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歸納歷史人物道德行為所涉及的社會關系來評價歷史人物,既要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又要選取反面的歷史人物,讓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標準。例如:中國近代史上,有面對外國列強侵略前仆后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也有貪生怕死、賣國求榮的敗類。
3.借用權威的評價。權威的評價可以強化已作出的道德評價。曾經有一次在組織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道德評價時,選取歷史人物的紀念楹聯,就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那些紀念楹聯.都是出自名人之手,語言凝重,屬無法改變的評價之筆,總給人思想以深刻的啟迪。例如: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臺照風雨,負死不死終自由。這幅名聯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國保民的業績和道德品質.詮釋了“求仁得仁”的人生價值觀。
二、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
1.培養道德情感。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是歷史教學中有意義的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要借助課本中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來進行。歷史上的道德形象雖然遠離今天的生活,但他們作為社會道德標準是永遠存在的,并且以生動、鮮明的形象扎根于人民的心中。例如:屈原的形象給人們以剛直不阿、愛國正直的道德情感;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形象給人以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的道德情感。
2.發揮情感作用。道德的情境需要藝術的錘煉、語言的組織。教學中潛心醞釀情感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能引發學生對道德形象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使教學產生導向和激勵作用。還有課本中的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體現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南宋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有“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有“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等,這些都是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生動材料,也是培養道德情感的良好憑借。
3.利用影視作品。很多電影、電視劇、小說等文藝作品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文藝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強烈地震撼學生的心靈,喚醒做人的良知,陶冶情操,可能成為一個人終生追求真理的目標。例如:看完電影《焦裕祿》后,多少人為之激動地流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諸如《青春之歌》、《可愛的中國》、《高玉寶的故事》;前蘇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等書籍對中國青少年的道德成長有不可估量的激勵作用。我們應充分認識優秀文藝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
三、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訓練
1.識別道德情境。道德情境是道德行為發生的具體環境,是學生面對社會道德關系的具體呈現。例如:適齡青年面對國家征兵就營造了一個道德情境,就需要處理個人、集體與國家關系時作出選擇。一個人對道德情境的自覺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前提條件。例如:一個人坐在公共汽車上,面對身邊站立的老人或婦孺沒有對這種道德情境的自覺意識,他就不會產生道德行為的一系列心理過程,就會無動于衷地繼續坐在那里。對道德情境的自覺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分析歷史人物產生道德行為的環境。例如:司馬遷慘受腐刑而矢志撰述《史記》的場景,鄧世昌在軍艦中彈沉沒后以死殉國的壯舉等。
2.揭示道德動機。教育心理學認為,道德動機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動傾向,是個體面臨道德情境作出行為抉擇的調節機制。它決定著道德行為的選擇,是道德動機,是道德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杰出歷史人物高尚行為的道德動機,有利于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道德情境時作出正確的行為。例如:譚嗣同在“”失敗后謝絕朋友的幫助外逃.決心以血酬國的動機集中體現在他的豪言壯語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說明了道德動機的關鍵作用。
3.結合現實生活。道德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開始。在現實生活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有意識的練習實踐活動來培養。例如: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話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名言來熏陶學生,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結合現實生活的很好素材。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習歷史上的先進人物,中學生如何從實際出發為社會作貢獻?很多同學表示將從一些小事做起,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上一篇:工商局爭創學習型黨組織經驗交流
- 下一篇:中考期間醫療衛生安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