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人格的融合
時間:2022-12-06 04:39:52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人格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歷史教學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難以得到培養、教學效果低等問題。然而從現行的大多初中學校歷史教學現狀看,仍存在較多制約學生德育人格發展的弊端,忽視將德育人格內容融合其中。因此,歷史教學工作者應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歷史課程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加強學生的德育人格教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德育;人格
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載,歷史是人生的教科書,歷史是一門以史實為基礎的學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識結構,也含有其德育的結構。以史育德,既體現歷史教學上的史論統一,又實現了歷史在全面發展教育上的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途徑,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民族那優良的道德傳統、學習那些歷史偉人的崇高氣節,將這些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細水長流的方式內化成青少年的思想素質和精神品格。教師應在歷史教學中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1運用崇拜心理強化愛國之心
針對中學生崇拜名人,崇拜英雄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用豐富的史實,特別是優秀歷史人物的事跡滋潤學生的心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歷史上許多偉人都以先進的歷史人物作為自己終身學習的榜樣,如林則徐崇拜岳飛,終身效仿;孫中山從小要做像洪秀全那樣的人,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強烈地感染學生。作為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手頭的資料———教材,挖掘其中正面的、優秀的一面,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學生的高尚、優良的品格。如陳勝、吳廣不畏強暴揭竿而起、驅逐倭寇的戚繼光、不畏艱險七下西洋的鄭和、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與艦同存亡的鄧世昌等等,都是可以讓學生感受他們的那種精神,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將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透過歷史現象在是思想上有所覺悟,通過思想意識的改變以達到個人心態與行為得以優化的目標。因此,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根據歷史教學內容,采取針對性的德育滲透方法。如關于八年級中國近代史中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以及其他條約等內容講述過程中,教師可將其中的割地、賠款等行為與德育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喪權辱國之恥,有利于愛國思想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
2運用生存心理強化環保之心
環境保護是我國乃至世界都重視的重要內容。在學習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時,通過對地理環境的分析,學生們都不難總結出大江大河滋養孕育出了四大文明古國這一特征,因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飲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長和農牧業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運輸的便利。在講到九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蒸汽時代”的到來》后把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環保問題,學生都有向好的心理,這也是教師需要珍視的教學契機,要為學生創造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教師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引導,讓學生思維盡快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能夠極大改善內心環境,信心大增,斗志更強。學生圓滿完成任務,教師給予積級鼓勵,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心理疏導,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氣氛。學生學習熱情被點燃,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環境、資源和發展”的相互協調貢獻認識基礎上,切實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3運用辯證心理強化唯物之心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在是未來的歷史。要讓學生學好歷史,那就離不開現實生活。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學會從教材中找好切入點,從點到線、從線到面,讓學生緩慢的、漸進的去領悟。對于引入的德育內容應保證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許多歷史內容中涵蓋較多封建主義思想,容易對學生思想帶來誤導,所以教師需利用現代德育思想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才可幫助學生進行思想上的轉變,然后再結合現在的社會生活,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這種變化。除了這些,還可以列舉一些名人事跡,或是名人名言,讓學生在歷史課上不僅僅只是學到一些生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進行一個人格的培養、熏陶。但是在進行這一塊教育時,要十分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畢竟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正面的,要讓學生學會合理的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或是歷史事件。如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形態的更替必須通過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動力。但不能忽視農民戰爭在封建社會中的進步作用。以秦末農民起義為例,加以說明,秦統一六國以后,曾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但是后來,秦朝的暴政卻使其走向反面。當時秦朝用于修筑長城,建造阿房宮,建造驪山墓和從事雜役的勞動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會生產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破環,許多貧苦農民的土地被剝奪,賦稅負擔卻依然沉重,加上嚴酷的刑法,終于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秦朝的暴政,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農民起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漢初的歷史對比充分說明了農民的階級斗爭是保證社會生產正常進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準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德育人格教育目的,形成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總之,要實現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和人格培養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德育人格教育置于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對學生的德育人格教育是一個非常漫長而又緩慢的過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既要結合教材,又要聯系實際,更要注意結合學生的不同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德育人格教育穿插到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而不是生硬的將德育人格教育強加在教學之中。當然,對學生進行德育人格教育僅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還須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德育人格教育,才能更好的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的人!
作者:郝繼偉 單位:德惠市二十三中學
- 上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講計劃探討
- 下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