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1-01 10:25:19

導語:成語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語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摘要:成語故事既是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存在形態與表達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成語故事,有助于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愛國情懷以及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全方位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成語故事;歷史教學;運用

成語故事既是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存在形態與表達方式。很多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意義深遠的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成語故事,有助于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愛國情懷以及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全方位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一、運用成語故事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只有讓學生對歷史學科本身產生興趣,他們才會自覺投入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成語故事,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充分關注,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望,以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實現課程目標。例如,在七年級“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學之初,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圖窮匕見”的視頻。視頻播放結束時提問:同學們知道視頻的主人公是誰嗎?學生回答是荊軻。你們還知道荊軻的哪些故事?學生思考片刻后回答:荊軻在離開燕國的時候,他的好友曾經在易水邊為他送行,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是說他的。在引導學生分析研討后,繼續問學生是否想知道荊軻死后燕國怎么樣了?學生都表露出想一探究竟的神情,從而順勢開始講授相關的歷史知識。

二、利用成語故事,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現代歷史教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成語故事,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讓學生在這首豪邁的歌曲聲中感受東漢末年的時代風云。待歌曲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三顧茅廬”四個字,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個成語說的是誰的故事嗎?”“那你們還知道哪些成語是關于三國時代人物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鞠躬盡瘁’說的是諸葛亮?!边€有的說:“‘七步成詩’是說曹植的?!薄穯枺骸澳銈冎肋@些人物所屬的國家最后都怎么樣了呢?”在學生思維處于“憤悱”之際,不失時機地開始講授“三國鼎立”的故事。這樣的引導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的了解,而且還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促進了學科素養的提升。

三、利用成語故事,提升學習效果

除了利用成語故事輔助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成語故事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記憶。教師可將一些成語寫在紙板上,然后將這些紙板放在一起,讓學生隨意抽取,根據抽取到的紙板回答相關歷史問題。如抽到“四面楚歌”,學生就要回答秦漢時期的相關歷史知識;如果抽到“入木三分”,就要回答三國兩晉時期的歷史知識等。這種做法,不僅讓知識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使學生樂于參與,還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另外,在復習鞏固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這些成語按照歷史順序進行排列,來記憶歷史年代和歷史知識。

四、利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學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利用歷史人物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事件的理解,而且還能讓學生學習到優秀歷史人物的高尚精神品質,促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提升。例如,在教授“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接著打開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視頻:一位勇猛的戰將正在帶領著他的士兵浴血奮戰,鮮血染紅了他的戰甲,鋼矛刺穿了他的大腿,士兵不斷倒在他的身邊,但是他仍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清晰的畫面伴隨著“滿江紅”的悲壯詞曲,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似乎覺得自己正站在戰場之上,保家衛國的勇士一個個倒在自己的身邊。時間慢慢流逝,視頻逐漸定格,學生的情緒也慢慢平靜下來,只是眼中還有一絲憤怒。此時打開課本,講述宋代抗金歷史,學生對“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成語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作者:李長寶 單位:西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