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問題和解決方法

時間:2022-06-11 02:44:15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和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問題和解決方法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的教學標準也隨之改變,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普及、認識我國歷史的榮辱和發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愛國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傳承。本文通過對初中歷史的教學現狀分析,來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策略

初中歷史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的新教學科目。隨著“人文教育”的深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初中歷史教學任務從基本的歷史知識灌輸,變成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教會學生在世界文化思想的浪潮中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而就目前我國初中教育而言,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出現了好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師生對歷史課堂不重視。歷史課程在初中的教學中一直是以副科的形式存在的,傳統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歷史課程在初中的考試中卷面分數占的比例不高,導致了師生對歷史課堂的不重視,學生也沒有正確認識歷史科目的學習價值,缺少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使歷史課堂的教學缺乏了有效性。(二)課堂教學死板,提不起學生興趣。在我國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灌輸式”的教育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往往歷史課堂就是教師的“一言堂”,缺乏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認知能力。盡管有些同學對歷史事件頗感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還是對歷史課堂沒興趣。也正是因為課堂教學死板,使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提不起興致,沒有學習的動力,導致了歷史教學效果不理想。(三)教師缺乏專業的歷史素養。教師在歷史課堂中通常只是針對性地將教材內容通讀一遍給學生聽,沒有教材的延伸和趣味性的閱讀,學生對于歷史時間和歷史事件記憶也不夠深刻。導致了學生對于歷史課堂的理解也僅限于讀讀背背,教師在考試之前將重點一劃,學生們通過臨時抱佛腳的背誦往往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教師本身缺乏歷史專業的專業素養,認識不到歷史應有的價值和意義,無法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指導,也是限制歷史教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四)脫離生活實際,學習缺乏積極性。有些學生對于歷史的偏見在于,歷史的學習針對的是過往的事情,所學知識也與當今社會脫節,對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沒有實質性的作用。所以在傳統歷史教學中,缺乏了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實際生活的運用,導致了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達不到教學應有的效果。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策略

(一)培養學生歷史認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改變初中歷史的教學現狀,首先要從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入手,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程的真正價值。除了要學習基本的歷史知識以外,還要從歷史課程的學習中,了解過去的輝煌和恥辱,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引導學生在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并對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只有正確地認識歷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起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愛國情結,從而進一步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都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認知規律。甚至有時候學生看似在聽講,實際上思想早就飄到九霄云外,造成了師生教學的不同步,限制了歷史教學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歷史教學改革中的重點,歷史新課程標準也把“人文教育”放在了新課標的教育理念當中,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來開展歷史教育。尊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開展教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生學習的學習精神。(三)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教師的傳統板書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模式上做出改變,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展開歷史課程的教學,來迎合社會的發展、學生的需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已經全面展開,由于多媒體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歷史課程中重點難點通過多媒體圖片、視頻、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學習、理解,并利用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照片和視頻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我們國家經歷的變故,從而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責任感。2.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題的有效性。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展開討論,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有針對性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探討,提出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隨時參與到學生的探討當中,并合理地把控課堂動態,及時引導學生的認識差異,不至于造成學生思想偏差。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們分組從政治、經濟、文化上討論鴉片戰爭給當時清政府造成的影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程的學習,又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有效性。3.歷史故事引入,提高教學效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歷史故事來展開教學,讓歷史故事融入于某一段歷史教學中,加深學生對某個歷史時間、某個歷史事件的印象。然而隨著這幾年歷史古裝劇的不斷發展,電視上好多關于歷史朝代的電影、電視劇走入了學生們的生活,由于電視劇精彩的情節和變幻的色彩使學生們對劇情記憶猶新,但是好多電視劇中劇情都是杜撰而非事實,導致了學生先入為主的思想,對日后歷史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因此需要教師在歷史故事的選擇上一定要有真實性,避免對學生產生誤導式教學,影響歷史教學質量,有礙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教師可以把“焚書坑儒”的故事引入到秦始皇的政績教學中,也可以把岳飛“精忠報國”的背景展開到南宋和金國之間的斗爭中,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傳承歷史文化。當然,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為人師表”除了要做好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生活的表率。因此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從自身做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強化自身歷史知識儲備;學習最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準確把握初中學生的思想發展動向,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歷史榮辱,并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總之,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析發現,教學觀念傳統、課堂模式單一、教師素養不夠、脫離生活實際,仍然是導致初中歷史教學停滯不前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要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入手對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高學生歷史認知,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紅兵.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126.

[2]孫曉梅.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問題的反思與教學方式略述[J].華夏教師,2016(12):39.

[3]黨振華.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及對策探究[J].學周刊,2016(24):32—33.

作者:徐淑霞 單位:唐山市樂亭縣汀流河鎮汀流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