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滲透
時間:2022-02-03 03:03:52
導語: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就是總結過去發生的事情,在中國的文明長河中,歷史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作為現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可以清楚地知道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了解古今中外的歷史大事件,對中國的社會發展進程有著清晰的認識。對于現在初中生來講,一味地傳授歷史知識,達不到歷史教學的目的,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增加歷史故事的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印象,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將中國的歷史銘記于心。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運用于教學
歷史是中學生的必修課,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歷史,不能忘記歷史,歷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見證,銘記歷史可以回顧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從中獲取經驗教訓。歷史具有傳承性,每走一步都是過去的累積,因此,初中生的課堂歷史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將課程進行規劃,總結成小故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講解,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更新,也是對一種新型的授課方式。
一、歷史故事的教學功能性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對于一門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歷史課程,中華歷經千年歷史傳承,其歷史的發展清晰而又繁瑣,對于中學生來講,學透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經歷,因此,在課堂中加入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在此過程中,歷史故事的搜集與總結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首先,故事要和歷史事實相符,其次,歷史故事要生動有趣,要有帶動性,將學生沿著歷史故事中的人和事物帶入到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去,更好地吸收和學習這一門課程。(二)更好的理解課本內容。在學習歷史內容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引導的角色,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融入到歷史課堂中,對其進行一定的指導和解疑,使其更好的理解課本中的內容。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講,對歷史知識了解較少,因此加入歷史故事能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對于發展歷程、人物性格、大事件的理解更為透徹,歷史故事和課本的有力結合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更容易學習,更容易接受。(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于歷史的學習實質上就是對人性的理解與學習,學習歷史事件、學習歷史人物、學習老一輩革命先烈舍身為國的故事有助于養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養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助于養成堅強不屈、樂于助人的精神。對于現在初中生來講,三觀與心理培養正處于關鍵時期,學習歷史事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的和培養健康的心理,這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其以后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選擇歷史故事的主要原則
(一)真實性。歷史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真實性,就在于它是發生在過去的真實歷史實,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因此,在選在歷史事件的同時要遵循其真實性原則。運用歷史故事的意義就在于能深刻反映過去發生的事情,能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對于中學生來講,真實的實踐更能打動心靈,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二)趣味性。雖然歷史實踐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真實發生的,但是老師在運用歷史故事的時候要選好切入點,盡可能避免嚴肅、教條的故事性質,要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歷史故事與歷史事件相結合的同時,采用不同的角度,結合當下的實例,加入有趣的小故事,更能活躍課堂的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從而對歷史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歷史故事的運用中,老師應該開發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自己搜尋趣味性故事,在課堂展開交流討論,老師給予引導和總結,這種方式更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還能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三)實踐性。中國的歷史事件是一部紅色的革命史,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革命先烈走過的路程都被設立成紅色旅游景區或者歷史博物館,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實踐學習,用自身感受體驗革命發展的歷程,感受先輩的愛國革命熱情,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能近距離與歷史人物對話,感受其品質和精神,對于提高歷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實踐活動更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其感同身受,對于人品性格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四)教育性。引用歷史故事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教育性,將歷史故事運用在歷史課堂中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和增加趣味,更是教育的延伸,歷史自身就帶有較強的教育性,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教學質量有著促進作用。歷史故事服務于歷史教學,是教育性意義的所在,在歷史故事的選擇上,要遵循其教育性的原則,著力于提高學生的德育與智育。
三、利用歷史故事促進歷史教學的對策分析
(一)利用歷史故事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思維導圖的直觀性使學生在發散思維時具備充足的理論依據,思維導圖的邏輯性使學生在發散思維時具有條理性。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既可以保證學生思考的正確性,又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最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基督教的興起、教義及相關節日習俗,歐洲的封建制度,王權與教權兩種權力體系。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同時輔助各種歷史故事,從《最后的晚餐》到圣經的各種故事,都可以運用到教學中去。如在學習基督教的興起時,學生需要探究基督教興起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探究并建立思維導圖。有的學生從社會因素分析,認為由于羅馬帝國的殘暴統治導致百姓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的神,并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興起進行類比。有的學生則是從政治原因進行分析,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基督教得到發展的機會,并且獲得許多皇族與貴族的支持。有的學生是從基督教的教義進行分析,因為基督教提出只有信教才可以進人天國,這種教義促進了基督教的迅速擴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基督教興起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建立思維導圖,并引導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分析問題,促進了學生全面地看待歷史問題。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歷史,促進了學生歷史認知的全面性。學生在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交流互動,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發展,最終促進了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二)強化記憶,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故事強化記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初中歷史具有知識點零碎、時間空間范圍廣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將歷史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導致在記憶時產生時間混亂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故事將知識點串聯起來,促進學生聯想記憶,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三)深度學習,構建歷史觀念。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利用深度學習進行知識聯結,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對比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地域的發展狀況,也可以對比類似事件在不同時間造成的影響。教師利用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聯結,可以使學生從全局了解歷史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學生龐大歷史觀的建立。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將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對比,從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了解其中的不同,分析爆發的原因和最后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聯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使學生將中國近代史與兩次世界大戰聯系起來,加強學生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意義的理解。在學習‘舊本明治維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日本的多次變革,比較每次變革的不同,加深學生的理解;并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各個國家的國情思考每個國家變革的獨特性,以及每個國家變革產生的不同結果。在學習“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羅馬與希臘進行聯結,分析羅馬帝國與希臘的關系,對比其中的不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對比其中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等。學生在聯結同一時間或同一地域歷史的過程中,能夠總結出歷史發展的規律、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促進社會變革的因素等知識,有利于促進學生大局觀的形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在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于如何開展歷史教學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增加歷史故事,是有個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學生學習歷史課程也有著教育性、針對性以及實踐性,有助于其養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和健康的心理,因此這一方法有效地促進了歷史課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秀忠.數字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8):22-23
[2]田潤婷.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探究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1):67
作者:其樂木格 單位: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蒙古族中學
- 上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
- 下一篇:大學物理個性化研究性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