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理念初中歷史教學途徑

時間:2022-06-22 02:45:22

導語:家國情懷理念初中歷史教學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國情懷理念初中歷史教學途徑

摘要: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對古今現代以及世界的各大歷史重點事件進行學習,能在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對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行培養,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十分有利。同時,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其民族自信心會不斷增強,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從傳統只重視知識教學、忽視對學生情感以及價值觀等教學的模式中走出來,將家國情懷理念引入教學中,并對其進行深層次的踐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本文對家國情懷的內涵進行解讀,并對家國情懷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措施,希望對更好地開展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將家國情懷教育理念引入教學中,能讓學生在探究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民族精神、科學精神、社會責任、人文情懷等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夠提高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關于家國情懷的教育素材,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初中歷史教師要主動肩負起自身的教學職責,對創新的教學方法進行運用,并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中,深受家國情懷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終身發展指明方向。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解讀

歷史課程標準指明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并對其含義進行了準確的闡述,即學習和探究歷史應有的人文追求,不僅包含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追求,還包括對國家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追求,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個人、國家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家國情懷是支撐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國情懷素養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四大發明、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些優秀文化的存在,使得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堅定精神力量的支撐,有助于偉大復興的實現。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真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需要在深入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理解它、感悟它、升華它,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歸屬感。

(二)對國家、民族發展產生使命感和責任感

初中階段的教育中增設歷史學科,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深入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更加認同中華民族,并主動肩負起國家、民族發展的使命和責任,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也正是在家國情懷的引導下,在國家、民族遭到外來侵害時,才會有無數有責任、有擔當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不顧自身的生命去與侵略者殊死搏斗。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能讓學生真正熱愛自己的祖國,愿意為了自己的國家而獻身,形成家國情懷素養。

(三)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贊賞和認同感

由于各國之間的發展史不同,所以其文化、語言、信仰之間的差異較大,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尤其體現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恐怖主義等方面,這就讓世界各國形成命運共同體。在2017年之時,中國也向世界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重大國際倡議。作為初中歷史教育者,要具有與時俱進教學的意識,要在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其認知和理解,這樣便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對世界各國的文化進行有效的學習,更加贊賞和認同人類大家庭。在這樣的眼界之下,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家國情懷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未樹立家國情懷教學理念

家國情懷理念是初中歷史教師踐行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前提,在現階段的初中教師教學中,很多教師由于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未對新課改最新的內容進行學習,以至于無法意識到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歷史教學偏離了時展的需要,會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

(二)家國情懷教學層次淺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需要教師深挖家國情懷素材,讓學生對其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情感升華,這樣才可以保障家國情懷教育的效果?,F階段,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都僅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表面宣讀中,這樣淺層次的教學,難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其實施效果不理想。

(三)家國情懷教學形式單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時,多元化教學形式的運用十分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由于對家國情懷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其敷衍性較強,教學形式只局限在教師單一語言講解方面,這將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熱情,難以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家國情懷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措施

(一)深挖教學素材,巧妙融入家國情懷

初中歷史教材中不僅有大量關于家國情懷教學的素材,而且這些素材具有真實、客觀的特點,所以,教師要想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必須要做好對教材深挖的工作,并在課堂中進行巧妙的引導。在長期融入家國情懷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并能夠從中借鑒優秀的經驗。比如,在教學《》一課的內容時,通過對教學素材的挖掘,能讓學生順利掌握發生的原因。緊接著,教師可以設計“巴黎和會”主題情景劇,讓學生在充分準備后扮演各國代表,對其表現進行展示,尤其是對中國代表顧維鈞愛國情懷的展示。在這樣逼真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受到感染,在觸動學生心靈的同時,能由心而生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借助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愛國情懷

初中生對于故事比較感興趣,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過程中,將歷史故事引入其中,能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對愛國事件進行體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素養。同時,將歷史故事引入教學中,還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能更好地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歷史故事必須要與實際教學內容相關聯,并要把握時機,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比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強渡大渡河”故事引入教學中,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培養。首先,教師對故事進行大體講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對17名勇士構成的渡河突擊隊冒著槍彈和炮火成功渡河的細節等進行描述。然后,再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對勇士們不怕犧牲、奮勇作戰的崇高精神進行感悟,同時在遞進的故事體會中,能讓學生與之形成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為了民族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想法,順利地對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進行培養。

(三)組織學生思辨,升華愛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要讓學生具有以中國立場、世界眼光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才可以真正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視野也要不斷拓展,要具有中外對比教學的意識,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具有理性思辨的能力,實現對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格局下家國情懷的培養。比如,在教學《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時,根據其發生于19世紀這一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19世紀中日兩國遭遇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分析后發現19世紀時,中國和日本都是列強侵略的對象,但在19世紀末期,兩國所走道路卻是不同的。這樣的方式不僅能順利導入新課,還能夠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日本明治維新內容進行學習,并明確其對日本成為亞洲強國的價值進行了解。之后,再引導學生對比中國,對洋務運動、等事件進行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奮發向上的愛國情懷。最后,讓學生通過結合中華民族艱辛壯大的過程,讓學生在理性思辨中開闊視野,實現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升華。

(四)借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家國情懷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才可以對歷史進行感知,在體驗中感悟家國情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對實踐活動精心設計,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教學《考察近代歷史遺跡》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參觀烈士陵園的活動,在具體參觀活動中,學生能通過致敬先烈的方式,進一步對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培養,實現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再如,在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教學時,可以設計一個課外調查活動,即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環境近40年的變化進行調查,并將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在具體的調查活動中,會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與國家發展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視。以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效果。綜上所述,家國情懷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意義重大,對于學生個人、國家和世界的發展都十分有利。因此,教師要對家國情懷素養的內涵進行把握,立足于教材,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體驗、升華和感悟家國情懷,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水源.歷史課堂家國情懷培養路徑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4):127—128..

[2]范祖輝.基于家國情懷理念的歷史教學實踐摭探[J].成才之路,2019(16):31.

[3]陳清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學苑教育,2019(8):68—69.

作者:孫雯霞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陳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