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9-25 02:49:10
導語: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土資源可以分為地方文物、遺跡遺址等實物資源和也包含地方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資源,極具地方特色。泰安市北依泰山、南靠汶河,歷史文化悠久,有著眾多的鄉土資源。將這些鄉土資源融入初中歷史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大作用。
【關鍵詞】鄉土資源;歷史教學;泰安市
1泰安市的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泰安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是山東省的地級市。因泰山位于境內,城區依山而建,取國泰民安之意而得名。五萬年前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五千年前大汶河文化在此興盛,由此可見泰安市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鄉土資源也十分豐富。考慮到實際教學的需要,本文選擇了與初中歷史教學較為密切的幾個實物資源進行說明。
1.1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發掘于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距今約4600-6100年。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生產生活用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紅陶獸形壺、白陶鬶、網紋彩陶背壺等,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人類生產生活面貌。為了減輕中考壓力,泰安市的中考歷史科安排在八年級進行,這就使得學生在升入六年級時就開始學習七年級的歷史。初一的學生天真活潑、思想活躍,但掌握的知識比較少、基礎較差能力較低。而初中歷史的學習又是從中國境內史前時期的人類開始,只借助于課本文字和圖片很難吸引學生興趣并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聯系本地的史前人類資料,使課本中生硬的文字變為眼前真實存在的歷史遺存和文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參與意識,在對家鄉文化了如指掌的前提下,發自內心的熱愛與由衷的自豪[1]。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其他地區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存時就更容易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2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是對泰山及其周邊地區記錄一定歷史文化信息的石刻作品的總稱。有摩崖碑刻、畫像石、石碣、石闕等多種形制,是泰山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泰山刻石和唐摩崖石刻《紀泰山銘》是泰山石刻的典型代表。1.2.1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又名李斯碑,由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寫,故得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百官登臨泰山進行封禪,為宣揚統一天下的功績命李斯撰寫碑文144字表達了治理天下的決心,并立于泰山山頂。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也登臨泰山,在始皇帝刻石上補刻詔書79字。秦朝是學生學習歷史后學到的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如何讓學生理解統一不僅僅指的是疆域,而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統,是本節課教學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歷史教師在講解本節課知識時可以借助李斯碑這一文物,碑文前半部分的篆刻的大體內容是: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申明法令,充分利用法律來保護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各項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并告誠后代要堅持法家路線,永不改變[2]。另外,李斯善于書寫大篆,并在大篆的基礎上創立小篆,對秦統一文字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管是從秦統一文字的角度還是書法藝術的角度,李斯碑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因此學生借助這一文物所反映的史實再結合課本內容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秦滅六國后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并利用法律來鞏固這些制度,一個包含國家治理各個方面的大一統制度體系建立起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由此誕生。1.2.2唐摩崖石刻《紀泰山銘》與秦泰山刻石相比,唐摩崖石刻最大的特點就是保存完整且規模宏大。《紀泰山銘》刻于岱頂大觀峰的崖壁上。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親筆書寫此銘文,形制端莊、氣勢宏偉,是唐朝隸書的代表作之一。以往歷代皇帝封禪泰山都祈求神明賜福于個人,而唐玄宗卻打破了這個慣例,希望用自己的真誠感動上天并祈求上天降福于萬民,充分反映了唐玄宗早期開創“開元盛世”的雄心壯志和務實施政的特點。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極為鼎盛的時代,初中歷史課本的編排是不能將盛唐完完全全的交代清楚地。那么歷史教師在授課時應該如何將這一問題講述清楚呢?我認為《紀泰山銘》是一個極佳的教具,摩崖具有氣勢恢宏且生動形象的特點,將唐玄宗封禪泰山作《紀泰山銘》的故事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可對唐玄宗勵精圖治使得唐朝走向強盛有更深刻的認識,從摩崖石刻的恢弘氣勢中窺探盛唐王朝的鼎盛和繁榮。
1.3馮玉祥墓
馮玉祥出身行伍,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由于其生前兩次隱居泰山以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寓意葬于泰山西麓。1932年到1935年,日軍不斷侵略我國領土,馮玉祥在幾次主戰未果的情況下先后兩次到泰山隱居。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馮玉祥接到密電不顧自身安危前往南京共商國是。在泰山隱居期間,馮玉祥將軍開始“讀書救國”,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和各學科的知識,時時刻刻為救國而努力。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用一整個單元的內容去講述抗日戰爭,但并未為提到馮玉祥將軍的事跡。這并不意味著馮玉祥墓在歷史教學中毫無價值,相反利用這一鄉土資源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至關重要。在講解課本知識后適當補充一些馮玉祥的事跡及其與泰山的淵源,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距離,讓學生知道馮玉祥墓的由來。使得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油然而生,并向馮將軍學習“讀書救國”的精神進而鞭策自己“讀書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習貢獻自己的力量。
2初中歷史教學運用鄉土資源的意義
2.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最大點的特點就是過去性,無法將所學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使得歷史教材在編寫時需要用大量的文字去敘述史實。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歷史教師大多會采用講授法的形式進行授課,再加上初中學生本身在知識儲備上比較薄弱,歷史課堂極易變得沉悶無趣。將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紅陶黑陶、泰山崖壁上的各種石刻、岱廟珍藏的各種文物等鄉土資源融入歷史課堂會使學生倍感親切,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使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生動起來。
2.2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鄉土資源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是學生從小聽到大、看到大的物質文化或風俗民情。將這些資源融入歷史課堂,可以加深學生對本地風俗文化、名人事跡、輝煌過去的了解,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家鄉才會熱愛自己的祖國。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馮玉祥墓,泰安市還有許多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中共山東省委在這里領導人民打響了山東人民抗戰的第一槍。通過學習這些泰安本地人民的抗日事跡,使學生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受到極大的震撼從而銘記歷史培養愛國精神,為今后建設祖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2.3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德育功能
歷史學科是一門主要承載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的基礎性教育科目,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是歷史教育所承擔的最基本的功能。[3]我國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將德育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而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德育功能,在歷史課堂上向學生講述泰山挑山工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挑山工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受勞動者的偉大與光榮;講述歷代泰安官員鄉紳為保護唐摩崖石刻而做出的努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學生為弘揚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做出貢獻;講述秦泰山刻石在炮火中破損的故事,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家鄉曾遭遇的苦難、懂得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鄉土資源是歷史教學的一種重要課程資源,在歷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本地的遺跡遺址、歷史文物、風土民情,使其更好的為歷史教學服務是每個歷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魏培.淺談臺兒莊地區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景觀教育學,2019.9
[2]《秦始皇金石刻辭注》注釋組.秦始皇金石刻辭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陳慧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上一篇:榮耀手機營銷策略分析
- 下一篇:新媒體下服裝行業網絡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