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淺探論文
時間:2022-05-02 04:32:00
導語: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淺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生產關系的變革、上層建筑的調整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通過結構復習法能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去構筑歷史知識結構呢?歷史知識結構具有抽象性、系統性、多層次性和立體性等特點。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對知識結構的表述也就不同:從人類歷史活動的基本要素看,歷史由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構成;從社會文化形態看,歷史由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構成;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任何一種歷史現象和一個歷史事件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都有其前因后果、產生的背景和條件以及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從理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又由史實和觀點兩個方面構成……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知識綜合,就構成了立體的知識結構。歷史教學大綱中要求:重視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引導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注意中外古今的比較,從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中認識歷史的規律性。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歷史復習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歷史知識的整理,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知識結構,主要采取了以下兩種手段:
第一:縱向性的分階段復習。也就是科學地劃分歷史階段,并充分考慮知識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容結構的相對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現出每個階段的特點,具體而言:
(一)中國古代史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封建社會形成前: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
2)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
3)封建社會分裂與民族大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4)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唐)
5)封建社會繼續發展和民族進一步融合時期(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時期(明、清前期)
(二)中國近代史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時期(1840—1901年)
資產階級維新派
2)舊民主義革命時期(19世紀末—1919年)
資產階級革命派
(1)新文化運動和
(2)大革命時期
3)新民主主義時期(1919—1949年)
(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4)抗日戰爭時期
(5)解放戰爭時期
(三)中國現代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2)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3—1956年)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年)
4)“”十年內亂時期(1966—1976年)
5)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四)世界近代史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2)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手工工場時代)
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時期(蒸汽機時代)
4)帝國主義時期(電氣化時代)
(五)世界現代史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期(一戰后)
3)雅爾塔體系時期(二戰后)
4)多極化格局時期(蘇聯東歐劇變后)
通過階段的劃分,由學生歸納出各階段歷史的總體特征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表現,掌握重要的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分析各階段歷史事實、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就達到了歷史縱向復習的目的。
第二:橫向性的設專題復習。也就是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歷史特征和原則,找出各個階段具有共同性的歷史知識要點、歷史線索、歷史知識面,進行橫向概括和歸納,重新構筑歷史知識體系,多層次、多角度地設置專題結構。這種專題結構復習方法,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分類,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從社會文化形態來劃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這五大內容都可劃分為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這四大專題結構。其次還可按中國史和世界教材編排的差異性,構筑不同的知識結構,如在復習中,把世界史編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世界國別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國際關系史、世界文化史數個專題史;把中國近現代史編為封建專題(滿清)、農民專題(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帝國主義專題、國民黨專題、共產黨專題和文化專題,逐一進行剖析。再次按照相同的內容具體地設置小專題進行知識點的復習。如在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時,把有關“土地政策”的內容構成一個小專題:
1.滿清政府——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農民更加喪失土地
2.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根本無法實施
3.國民黨——“平均地權”——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1)1931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線——貧雇家積極參軍參戰
2)抗日戰爭時期——“雙減雙交”政策——有利于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3)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4)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徹底廢除封建
通過這么一個小結構,學生不僅對中國近現代史中關于土地政策的內容一目了然,也可以從各時期、各階級不同的土地政策所帶來的不同結果和影響,概括出為什么滿清滅亡、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資產階級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能夠最終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當然,構筑歷史知識結構的方法還很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只能是加以引導而不能包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復習的方法,采用結構復習法,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如何把教材中的“塊”內容變成一個個結構,并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如剝筍般層層剖析,構筑一座“歷史知識結構大廈”,另一方面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把構筑的結構再返回到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要求中去,也就是既要做到“化整為零”,也要懂得“化零為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歷史結構復習法的目的和要求。
隨著科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和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特別是歷史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日益綜合化,中學歷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線索,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還要使學生具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依據歷史經驗去觀察、分析和解答歷史與現實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歷史知識結構復習法注意了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及學科思維教育的三位一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體現了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要求。當然,這一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使之真正成為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 上一篇:高中歷史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初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