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初探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4:32:00
導語:高中歷史初探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的展開離不開教師的講授,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歷史的學習過程也是歷史認識的過程,而正確的歷史認識很難通過直接的方式自然生成,需要歷史教師的講解來點撥。
優化傳統的講授法,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如何優化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呢?筆者認為,應該實施優化策略。“策”指計謀、辦法,“略”指計劃、計謀,“策略”指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方式、方法。實施講授法優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理念的先進性
教師理念的更新是教師參與新課改的關鍵。高中歷史教師改革和完善傳統的講授法,需在理念上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使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二是由歷史的“權威”和“獨裁者”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達到雙邊和諧互動,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歷史學習天地;三是由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真正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只有擁有了先進的理念,才能賦予傳統的講授法以新的生機。
二、組織的條理性
組織的條理性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系統、有組織、有條理的方式講授教學內容。講授的組織條理性對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有組織的知識技能至關重要。
教師的講授怎樣才能做到組織條理性呢?
首先,講授連貫性、提示性。講述順暢、自然、連貫,有關聯的過渡,沒有思路的突然中斷。有意識地使用連接詞并適時地提醒學生,在所呈現信息中哪些部分或方面上重要的,如“因為”、“所以”、“因而”、“結果……”、“通過……”等等。提醒學生的具體表達方式有“請注意……”、“這一點非常重要……”、“認識到……是特別重要的”、“如果你記住……將對你理解……有很大幫助”、“現在,我們該學習最重要的問題了,即……”等等。
第二,講清內容的相關性。揭示新授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內容的相關之處,使它們關聯起來,并將新授內容置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變原有知識結構,或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第三,講授內容的條理性。在黑板上采用標題、小標題、畫關聯圖、列關聯表、概要、斜體、著重號等使講述內容組織條理化,使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第四,歸納小結的周期性。歸納或小結可以在一節課的講授中進行,也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進行,還可在單元或整個一門課程結束時進行,歸納或小結可以使學生把知識組織成一個整體,從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
三、為理解而講授
為理解而講授是指講授要促進學生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僅僅熟記史實、原理、概念等。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為理解而講授呢?
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教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教學生有意義地學習就是教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教學內容,而不是教學生機械地學習,死記硬背。例如,人教版必修Ⅰ第六單元第1課《古希臘民主政治》第一個子目“希臘文明的搖籃”,教材只說古希臘文明以海洋為依托、小國寡民的城邦特征,這些怎么就能產生民主政治呢?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具有組織性邏輯性的講授:古希臘文明以海洋為依托,在長期的海外貿易中,形成了平等互利的觀念,為民主政治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要求用民主充分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來保衛城邦、對外掠奪,民主政治的產生有了必要性。這樣講授,學生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背景就不難理解了。
四、生動熱情講授
教師的講授之所以要生動和熱情,主要的原因是,講授的生動和熱情與學生參與學習和專注于學習、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生動和熱情講授呢?
第一,運用心向誘導。心向是學生聽講的心理準備狀態,心向誘導是教師引導學生從心理上準備接收教學內容,主要表現為引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將注意和心神指向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例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五單元第1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我采取“抒情獨白”的方式導入新課:翻開中國近代史,呈現在我們面前總是一幅幅傷心慘目的畫卷:國土淪喪,山河破碎,經濟凋敝,生靈涂炭,“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一條條不平等條約,像一個個噩夢,縈回不去。“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以嶄新的姿態,活躍在國際舞臺,長袖善舞,盡展大國雄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感受新中國的外交。
第二,活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死的、靜態的、抽象的,學生學這樣的內容會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如果教師機械地呈現這些內容,課堂教學就會沉悶,沒有吸引力。欲使課堂教學生動,教師應活化教學內容,具體化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銜接起來,將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來,形象地表達教學內容。例如,人教版必修Ⅰ第六單元第2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在講授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時,我運用了案例:羅莫洛生活在羅馬共和國早期,他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羅莫洛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同學們想一想,法官會怎么判呢?這樣,原本沉悶的教學內容一下子就活化了,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調動起來了。
第三,挑戰性的教學。挑戰性的教學是指巧設懸念、精心設計問題、留下思維空間等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單元第2課《辛亥革命》中“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2006年春節,小明的一位親戚從臺灣回大陸省親,送給他幾盒巧克力,盒上標明“出品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保質期十二個月”,小明認為這個巧克力已經不能食用,但小明的奶奶堅持可以吃。你同意誰的看法?為什么?采用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公元記年和中華民國記年問題上產生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習具有了挑戰性和生動性。
第四,顯示講授熱情。教師講授時的熱情表現為多種方式,如精神飽滿,充滿活力和生氣;語言表達快速、有效、抑揚頓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豐富的表情,等等。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以戲劇化、吸引人或其他富于感染力的方式進行講授;得體而適當地運用體態語言如表情、眼神、手勢、姿勢等又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講授時在講臺上或過道內走動而不固守在講臺上;將適當的笑話或幽默、趣聞穿插在講授中;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對學生欣賞、表揚,等等,從而確保講授時的熱情,提高講授的生動性。
- 上一篇: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淺探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