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學習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4:57:00
導語:高三歷史學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一、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上課的時候,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三、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
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于50分鐘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外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
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五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
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外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在固定的50分鐘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鐘,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鐘,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
3.在《中外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后,再復習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于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鐘,要記住并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
(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
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并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從目前高考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對同類知識進行設問。在考查學生創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第二遍復習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復習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錄、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采用回憶法進行(即在翻開教材前,先努力回憶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標題以及每個標題下所講的重要事件、這些事件的聯系如何),回憶不出來再翻開教材,這樣既抓住了主干知識,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框架的理解。
2.若覺得正在復習的內容與已復習過的內容相似時,應立即去回憶與此相似的內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業就應聯想到宋朝、元朝手工業發展情況,看到景德鎮制瓷業便應想到教材中其他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有意識的串聯式回憶,逐步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
3.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延伸與拓展的知識主要是教師補充的知識。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就某個具體知識點,給學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觀點或進行一些學科滲透。如從歷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分析三大決戰首戰東北,而東北戰場又首戰錦州的原因;對這些教材沒有直接涉及的知識深層次分析,學生往往會記下來,復習時還必須去看乃至去記憶,這是學生拓展知識較為有效的途徑。考試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與教師平時補充內容相關、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雖然試題設問角度會有所不同,但由于學生對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會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時也不會無從下手。
最后,學會學習,關鍵在于學會如何讀書。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征、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系。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征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而高一歷史更多的是培養你對歷史的興趣,結業考試的難度比較低,高三則更不同,要學好高三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三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綜上所述,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后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最后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成功一定會屬于你。
- 上一篇:高中歷史新教材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問題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