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民族主義漫談論文

時間:2022-10-01 08:32:00

導語:辛亥革命中民族主義漫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辛亥革命中民族主義漫談論文

、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是在西方文化的傳入下,中西文化沖突的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嚴重的威脅狀態下產生的,它離不開中國特定的國情。

首先,清朝的民族壓迫和民族的歧視政策是產生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的歷史原因。歷史告訴我們哪里有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哪里就有民族反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清朝從過關以來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結果。

清朝的民族壓迫政策主要表現為清朝入關時所實行的政策:剃發,易服,圈地,投充。

1,剃發

清朝在入關以前,當清朝的統治者占領遼東地區時,就強迫當地的漢人剃發梳辨,改從滿俗。清朝入關后,清廷更連下剃發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強行剃發之制,但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反抗斗爭依然很激烈,而剃發更是招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自古以來,蓄發是漢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是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外部表現,強迫剃發,實際上就是要滅族,這個是對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的公開挑戰,而當時的清廷在全國立足未穩,為了緩和一下各地人民的反抗情緒,清廷不得不暫時停止剃發令的推行,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反抗清廷勢力的撲滅,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已經是基本上確定。1645年6月15日,清廷向全國“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薄白褚勒呒礊槲覈?,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遲疑惜發巧辭爭辯者,決不輕貸,違抗者殺無赦。”(1)在州郡的檄文中,更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2)的話。此種殘暴的剃發令一出,立刻引起全國人民的反抗,人們為“為了保護他們的頭發和服裝所表現出來的悲憤和戰斗的勇氣,甚于保護他們的國家和皇帝。他們往往寧愿掉腦袋也不愿遵從韃靼風俗”(3)。各地的反剃發的斗爭最終都為清廷以殘酷的鎮壓所壓制,其中由以嘉定和江陰的斗爭為烈。

2,易服

清朝入關后,在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4)強迫各族人民改易滿服,這個是清朝民族壓迫的又一表現。

3,圈地

清朝入關后,對土地進行瘋狂的掠奪,曾三下圈地令,以殘暴的手段圈占普通百姓的土地,圈地時間從順治元年(1644年)首頒圈地令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頒布停圈令,圈地的時間持續了四十余年,波及的地區極為廣泛,除了直隸省外,各地駐防八旗,如在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江蘇,寧夏,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區,也同樣進行大規模的圈地。清朝統治者通過圈占的手段究竟掠奪了多少土地,難以做出確切的統計,根據各種不同資料的計算,總共約在十六萬余傾至而是萬余傾之間,數字之巨,實為驚人。民族壓迫的程度可見慘重。

4,投充

迫使各地百姓投充到旗下為奴,這個又是清朝初年的一個嚴重的民族壓迫,滿族的封建主為了擴大勞動人手,憑借著權勢,強迫大量的民人投充為奴。

清朝的民族歧視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官缺分滿漢,滿族官員可以任漢缺,而漢族官員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如尚書侍郎,滿族的權力大于漢族,另外,滿族主要出任高級別的官職,保證滿族在政府機構中占絕對的優勢地位。

2,滿族不準許通婚,八旗女子不可以嫁于漢人,而漢族女子則可以嫁于八旗。

3,滿族人只能為職業的軍人,不準許從事生產活動,滿族人的生活全靠政府財政供應。

4,對滿族實行與漢族不同的法律,審判機構也是單獨,如果是滿漢糾紛,滿人所受到的處罰要遠遠輕于漢人。

清朝從入關就開始就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歧視和壓迫清廷統治下的廣大人民,對各族人民實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猜疑和壓迫政策。處處提防,歧視,壓迫占人口最大多數的漢人,而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的出現就是對這樣的民族政策的反抗。1904年,孫中山在《中國問題中國的解決》一文中,懷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的義憤,列舉了清政府“把我們作為被征服了的種族來對待”的八條罪行,控訴清朝統治者“貪殘無道,實為古僅所未有,二百六是年中,異族凌殘之慘,暴君專制之毒,令我漢人刻骨難忍,九世不忘。”

其次,清朝統治者的腐朽和賣國是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提出的根本原因。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在與帝國主義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朝政府更是和列強簽定了屈辱賣國的《辛丑條約》,從此帝國主義的勢力深入中國的廣大城鄉,不僅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統治,清朝政府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為了保住小朝廷,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公能奉行“量中華之財力,結與國之歡心”“力行實政,正期圖報大國之惠于后日?!保?)的賣國投降政策,徹底成為帝國主義馴服的工具,成為了“洋人朝廷”,其在中國統治的正統依據已經不存在。因此,歷史賦予了辛亥革命最迫切的歷史任務就是:要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挽救中國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命運,只有首先推翻這個腐朽的賣國專制政府。

在次,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所造成的社會危機是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產生的外部原因。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屢屢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面臨著文化生存意義上之“數千年來又有之大變局”,危機意識日深一日,然而,基于生存理性思考而產生的危機意識成為全民族共同心理感受,還是自甲午戰爭中國敗于“蕞爾小國”的日本引起的,甲午戰敗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震動,一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救死不遑”的緊迫感和再難以立足于世界的恥辱感籠罩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強烈的亡國憂患已成為當時思想家和政治行動家們共同的心理感受,救亡圖存成為當時中國最迫切的任務。

最后,各國亡國史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傳播和中國固有的華夷觀念是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產生的兩大理論來源。近代愛國者從本民族的現實處境出發,都特別關注世界各個國家的亡國慘史的研究和介紹,力圖以此為鑒,告誡國人,激發人們的救亡意識。他們大聲地疾呼中國“正處在東狼西虎,南弓北矢的時代,正是千鈞一發,呼吸存亡的時刻。”這些都對近代“排滿”民族主義的提出起到了很強的催化作用。而“排滿”革命的“光復舊物”的思想,就直接來源于傳統的“華夷之辯”。用章太炎的話說就是“民族主義,自古太原之世,其跟性固已潛在,遠至今日,方始發達”,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一古典式的民族口號就直接效仿于朱元璋的討元檄文,而其根源于傳統的“春秋大義”,陳天華的“改條約,復政權,完全獨立,雪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的吶喊無不滲透著傳統的華夷思想。

二、“排滿”民族主義在中國民族主義類型中所處的位置

1,從民族主義的文化淵源與時代特征入手,可以區分為傳統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民族主義兩種。傳統的民族主義淵源于本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等思想,宋朝以后,中原屢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故華夷之防的思想日益發達。鴉片戰爭以后,國人依據傳統的夷夏觀,將中國的文化和制度視為最優,而鄙視西方人為非我族類無文化的野蠻人,鄙視他邦為“未聞禮儀之風,仁者教化”的禽獸之國,這種從傳統的夷夏觀中延續下來的民族主義意識也可以稱之為華夏中心主義?,F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原本是產生于歐洲,尤以法國大革命為其形成的最主要的標志,他是資產階級對于民族看法極其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而我國意義上的近代民族主義則產生于辛亥革命的準備階段,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2,從民族主義作為對本民族的忠誠心理所體認的范圍入手,可以區分為以漢族為體認單位的民族主義尤其是“排滿”民族主義,和以中華民族這個歷史上形成的眾多的民族命運的共同體為體認單位的反帝民族主義這樣的兩種民族主義。用梁啟超的說法就是“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他在《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學說》一文中提到:“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彼^的“小民族主義”指的是辛亥革命黨人所提倡的“排滿”民族主義,而“大民族主義”是指國內各個民族聯合起來抵御帝國主義的入侵。

3,從民族主義所強調的不同側重點或民族主義認同情結所采納的不同符號入手,又可以把民族主義區分為族類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等方面。族類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或者是種族為認同的符號,強調本民族的利益至高無上,有明顯的排斥他族的傾向,強調從來源,血統或者是種族上區分民族,如鄒容在其著作《革命軍》里要求“厘清種族”即屬于族類民族主義的范疇,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也具有族類民族主義的某些特征。政治民族主義以國家政權,政治主體為認同的符號,強調政府唯一合法形態是民族自我統治的政府,基本目標是建立民族主權國家。“排滿”民族主義提倡推翻滿族所建立的清政府,建立屬于自己民族的政權,強調漢族應該在政權中占據主導的地位,其實也具有政治民族主義的特征。而中華民族的提法也可以歸納為政治民族主義的范疇,孫中山晚期的民族主義思想也可以歸為此類。經濟民族主義以提倡經濟獨立,發展本國經濟,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為主要的內容,近代以來的“實業救國”是中國經濟民族主義思潮的主要表現。文化民族主義是以傳統的文化中仍被認為優異的部分即所謂的“國粹”為該民族主義的認同對象,所放映的是一種本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精神和各種禮儀制度高于優于其他國家或者是其他民族的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4,從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其他政治,文化思潮的關系入手,或依其對傳統,對外來的東西的不同取向態度和排斥情緒的強度,可以區分為革命的民族主義(激進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理性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民族主義與復古主義的民族主義。激進民族主義激烈反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全盤西化,保守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發揚傳統。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即有革命民族主義的因素在內,同時有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國,這又吸收了很多的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的思想,是革命民族主義和自由民族主義的相互結合體。

三、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梁啟超在二十世紀初最早提出的,但是他后來拋下了這面旗幟,而辛亥革命接過這面旗幟,越舉越高。

“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并不為中國人所固有,最初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據說,“民族主義”一詞最先是在15世紀出現于德國,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的詞典》。在西方近代歷史上,民族主義思潮大體產生于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中,而盛行于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運動時。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在傳播和闡述的過程中,又發展出近代中國自己的顯著特色。

有趣的是,中國最早提出“民族主義”一詞的,并不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而是失敗后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他在《三十自述》中寫道:“戊戌九月至日本,十月與橫濱商界諸同志謀設《清議報》。自此居日本東京者一年,稍能讀東文,思想為之一變?!保?)在《東籍月旦》中介紹日本出版的世界史著作時他也寫道:“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敘其民族爭競變遷和政策之煩擾錯雜,以屬應該不暇。”(8)這把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來歷說得清楚。

梁啟超明確地宣傳“民族主義”的主張,是在他1901年為《清議報》第94,95期冊所寫的《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他提出問題的著眼點,同樣是要回答:在世界的激烈競爭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抵抗列強的侵略,求得中國的生存。他是這樣描寫一百年來世界大勢變的趨勢:“今日歐美,則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之時代也?!薄皩>蜌W州而論之,則民族主義盛于十九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八世紀之下半;民族帝國主義,全盛于二十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九世紀之下半。今日之世界,實不外此兩大主義活劇之舞臺也。”他旗幟鮮明地寫道:“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彼J為:“民族主義發達之既極,其所以求增進本族之幸福者,無有厭足。內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這就是“帝國主義所以行也”?!敖駳W美列強皆俠其方剛之力以與我競爭,而吾國于所謂民族主義者,猶未胚胎焉。”“知他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國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極汲汲或者也?!?/p>

但是,梁啟超對民族主義中的“寧粉身碎骨,以血染地,而不肯生息于異種人壓制之下”的那類內容不能不有相當大的顧慮,因為他存在一種危險,可以導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滿”主張。這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特別是當革命派人士借鼓吹民族主張“排滿”時,他們的顧慮就更大了。而結果也正如他所擔憂的那樣,辛亥革命正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倡導“排滿”民族主義。

這就造成了一種和奇特的現象:最早在中國提出“民族主義”的立憲派人士,后來卻是越來越不愿意談民族主義,其實原因也是很簡單,因為他們提倡民族主義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來維護或者是改善清政府的統治,根本點還是在于要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但是后來辛亥革命黨卻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掀起了規模越來越大的反清浪潮,“民族主義”在清朝最末的十幾年里幾乎成了“排滿”民族主義的同義詞,他們放棄或者是不愿意談論“民族主義”也是在所難免的。

四、會黨和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

會黨在清朝末年的反清浪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孫中山的最早的革命行動就是從聯絡會黨開始,而會黨的“反清復明”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也深深地一向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

1,會黨的“反清復明”的思想

清朝入關之初,由于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一開始便受到很強烈的反抗,其抵抗之烈,場面之悲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歷歷在籍。帶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日見鞏固,各地的反清戰爭相繼失敗,大部分的漢族知識分子以感到神州陸沉,天下淪亡,回天無力,所謂“故君日逝,故友以亡,吾將安歸,敬俯首陽”,或遁跡山林,或逃禪為僧,或佯狂病顛,后著書立說,以表達對清王朝的不滿和敵視。而其中的著書立說更是成為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立身的方式,但是隨著清王朝政權的日亦鞏固,對這些著書立說的知識分子的打擊也就日亦慘烈,大興文字獄,嚴酷地屠戮大批的知識分子,因此,有清一代,要想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來表達亡國之痛,屠戮之慘已是不可能,因此一些有“民族思想”的漢族知識分子便通過將下層社會和江湖上一些無家可歸者聚集起來,結成社團,“把民族主義思想發到那種團體中生存?!薄懊褡逯髁x能夠流傳下來,三百年而不絕,全賴會黨之力。”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是這樣明確記載會黨的歷史:“洪門者,創設于明朝的遺老,起于康熙年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身赴義,屢起屢蹶,與虜拼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之忠烈死亡怠盡,二三遺老,見大勢以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后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保?)會黨的思想中最鮮明的就是其“反清復明”,有清一代,會黨起事多以此為口號,而辛亥革命對其思想進行改造,去除其“復明”的主張,吸收其“反清”的合理成分。在其著作《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一文中對此是這樣介紹“他(孫中山)整理了許多明季清初流傳下來的以反清復明為基礎,后來受了帝國主義壓迫而漸次擴大著仇洋彩色的下層結社,使他們漸漸的脫棄農業宗法的會黨的性質而入國民革命的正規?!保?0)在這里所說的“下層社會”就是指三合會,三點會,哥老會等會黨。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思想也深深大打上會黨的“反清復明“思想的烙印。

孫中山幼年其實生活的香山縣,就是會黨活動活躍的地方,清朝初年就有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五色邦”在這里進行反滿活動,此后,香山會黨曾“四次興師大舉反滿“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香山孫氏家庭,也具有濃厚的反滿意識,踞孫中山的胞姐孫妙茜介紹:“其家先人,在清朝從無人應舉覓官者”(7),其先世族人中早就有人參加過反滿活動,孫中山第十一世代先祖孫鼎標曾參加過“反清復明”起義。在如此的氛圍中,年幼的孫中山“熱枕種族觀念,志愿非常”,據陳劍安提供的資料表明,孫中山很小之時不僅喜歡聽反滿的故事,還萌發過效法會黨的意向。1855年以趨成熟的孫中山曾表示:“欲推翻滿清復回漢家山河”,這顯然受了會黨的“反清復明”的影響,而首先響應孫中山“排滿”民族主義的是會黨,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興中會,這得力于三合會首領鄧蔭南的幫助,其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國”的“排滿”口號很清楚地打上會黨的“反清復明”的烙印。興中會的其他重要骨干如陳少白,尤列,程奎光,朱貴全,謝贊泰都是會黨分子,要時人的話就是“孫逸仙的左右,可以說多半是會黨中人?!?895年的廣州之役,1900年的惠州之役,1903年的廣州起義和同一時期的黃興領導的長沙起義,都是以會黨為起義的主力。隨后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盟書所用的年號——“天運”也是來源于會黨,根據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的記載:“同盟會盟書所用‘天運’年號,在當日各同志宣誓時皆不知此年號之出處。。。。。。以余所知,則‘天運’二字實為洪門三合會之年號。。。。。。以洪門文告所用”天運“二字,富有種族上之意義,遂開始采用,。。。。。??偫硭e之理由有二:‘(一)語云,胡人無百年之運,滿族占據華夏將三百年,其應以告終,此后即為漢族中興之運,天運二字既漢興滿亡之表示,其意義極為深遠。(二)明亡后,中國秘密會堂,如天地會,哥老會,三合諸會,均沿用此年號,由來已久’,此足證明天運二字實為洪門歷代人士所用之傳統年號,同盟會特襲用耳?!保?)在辛亥革命中起著非常大作用的新軍其實也多是會黨中人。

五、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思想的宣傳

胡漢民在總結辛亥革命成功的經驗時,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有兩條經驗:其一是策反新軍為“成功革命之重要因素”,其二即為“排滿宣傳戰勝一時之思想者,實為根本之成功”。(9)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的宣傳有來兩個層面,一個是理性的層面,一是感性的層面。理性的層面主要用與知識水平較高之中等社會,其做法大抵是把西方傳的民族主義理論于中國傳統的“夷夏之辯”結合在一起,《民報》等革命喉舌與立派的激烈論戰的大快文章,都可以列出此類。但是下曾社會大多數都未曾受過教育,即令是少數粗識文字者也讀不懂那些艱深的民族主義論著,因此對于中國大多數的民眾而言,要想讓他們明了“排滿”民族主義之道理,使他們擁護“排滿”革命,只有通過感性的文章,感性的宣傳方可以收到效果。辛亥革命時期,在革命運動迅速高漲的時候,動員社會群眾最為簡便而且易于收效的方法還是民族感情的激發與民族仇恨的煽動,在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非常嚴重的時期,這樣的情緒煽動的能夠在短期內收到很好的效果,感情的傾注往往勝與理性的訴求,所以任憑梁啟超等如何大談“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反而不如陳天華,鄒容的“排滿”小冊更易于流傳。更易于贏得人心。對于這點作為反對革命的楊寬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說:“一切法理論,政治論之復雜,終非人所能盡知,必其操術簡單,而后人人能喻,此‘排滿革命’四字,所以應于社會程度,而幾成為無理由之宗教也。”他又說:“排滿革命之理由,各異其言,有曰報仇者,有曰爭政權者……,凡理由甚簡單而辦法甚發復雜者,雖智者不易尋其條理,凡理由甚復雜而辦法甚簡單者,雖愚者亦能知之,能言之,能行之,范圍反較為大,勢力反較益增也?!保?0)因此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的宣傳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宣揚中國“亡國論”,認為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非異族所得之中國。中國是漢人的中國,而滿人不是中國人,自滿族入關之時,中國便已經亡國,現在要恢復漢人國家,就必須將滿人驅逐出中國的領土。孫中山在這方面的論述比較具體,他認為:“中國幾千年以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于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保?1)在他看來,在中國只有實行漢人主政,才能算是中國,滿人本是塞外東胡,是異種,異族,本不該入主中原。滿州未建國前為中國的“羈靡州”不同于中國主權直接覆蓋的領土,且未曾在明代取得中國的國籍,滿族既不是中國人,清朝取代明朝,便非為一般意義上的皇室更替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為異族所滅。另一革命鼓動家說的更為露骨:“中國立國以來,皆吾漢人之本土。吾漢族生于斯,長于斯,聚國于斯,自有歷史以來,數千年于茲。中國之上地,即吾漢族之家產物,而斷不容他族盜襲之,以高距吾之主權也,中國自建國以來,蒙古時中國全亡,五胡遼金時中國亡一半,燕云十六州之割,中國之亡非亡,定于漢人之主與否?!彼哉绿自?920年召開“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皇漢民族亡國后之二百六十年”。雷鐵崖的《中國已亡之鐵案說》中說的更為坦率和露骨“故夫中國之亡非亡,定于漢人之為主與否。歷朝易姓而漢人不易,故中國不亡,若中國之君為異族,則中國決定為亡國,次直截了當之言,一見而解,無須援拒法理?!保?2)因此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2,“刨清人種”,鼓吹滿漢不同種,滿族乃異族。鄒容在《革命軍》中專門列出一章,“革命必刨清人種”,認為“夫人之愛其種有,必內有所結,而外有所排”,他把漢族列為“中國人種”的主干,而把“滿州人”列為“西伯利亞人種”蒙古族之一支脈。同時革命黨人為增加漢族內部的凝聚力,并把滿族異化為“外族”,他們大力黃帝軒轅氏為漢人之鼻祖,為中國人唯一的“始祖公公”,劉師培發表的《黃帝紀年論》中就明確宣告:“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為吾四百兆漢種之鼻祖者誰乎?是為黃帝軒轅氏?!币虼恕爱斪杂命S帝降生為紀年始?!保?3)用以否認滿族在中國統治,使滿族的君主年號流于空文。在此前后,《江蘇》雜志第3期刊登了《中國民族始祖黃帝像》,并公開使用黃帝紀年,稍后又有《黃帝魂》和《黃帝書》的出版,天才革命鼓動家陳天華編寫的《猛回頭》《警世鐘》兩個小冊子,熱情洋溢地歌唱黃帝“始祖公公”。

3,鼓吹清朝“暴政”和民族壓迫和歧視,詳盡地揭露其禍國殃民的深重罪行。如孫中山所言的滿族乘“中國多事,長驅直入,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锻藭锩铰浴分羞@樣控訴滿族“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痹谶@方面革命報刊做了更多的工作,其中作為《民報》臨時增刊的《天討》的火力最集中,影響也最大,《天討》收有軍政府《討滿州檄》,《普告漢人檄》,《四川革命書》,《四川討滿檄》,《江蘇革命書》,《河南討滿檄》等文章,這些文章大多結合各地區,各階層的實際情況,以其切身利害為引爆物,調動大多數人對清朝政府的憎惡和反抗,如《四川革命書》列舉滿清治蜀苛政有六,即征糧,抽稅,鑲奪,迫捐,虐殺,筑路,結論是“舍排滿而外,決無自全之策”。

六、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的評價

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就是以“排滿”民族主義為號召的,這個口號的提出是在中國特定的國情下產生的,革命派要推翻當時的君主專制,而當時的君主和皇室又是數百年前以武力入主中原并曾對漢人大肆屠殺的滿人,為了減輕革命的阻力,他們當然不會放棄煽動漢人仇滿情緒這一有力的手段,他們也很清楚“排滿”其實只是推翻君主專制的宣傳口號,因此盡管辛亥革命是在“排滿”民族主義的口號下發動起來的,盡管漢人在人數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滿族占有無可置疑的優勢,但是在各省舉行的武裝起義并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局面時,卻沒有發生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現的那種狂熱的大規模的民族仇殺,更不用說什么種族清洗了。其實理由很簡單,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從屬于民族主義革命的范疇,孫中山早在1906年即以明確地宣告:革命派之所以主張“排滿”,是因為“滿州政府要實行排漢主義。我們推翻滿州的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來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他分做兩次來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是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保?4)即令是曾被認為是“地主階級反滿派”的章太炎,也并非狂熱的狹隘的種族復仇主義者,他向人們解釋:“是故排滿州者,排其皇帝也,排其官吏也,排起士卒也”,并不是要排斥甚至殺害一般的滿族百姓,“所欲排者為滿人在漢之政府,而今之政府,為滿州所竊拒,人所共知,不須別有標目,故簡略言之,則曰排滿云爾?!保?5)正是因為如此,“排滿”民族主義才能贏得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眾多的民眾的人體,辛亥革命才會勝利,才不至于導向悲慘的民族仇殺和民族絕滅。

但是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卻有著不可否認的缺陷,第一就是源遠流長的大漢族主義和可能會導致國家分裂,因為辛亥革命的建國理論是十八行省,這必然要放棄其他民族的土地。第二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也是導致其革命不失敗的原因因為辛亥革命時的一個心理弱點就是“排滿等于革命”,滿族的統治被斥為異族統治,因此要挽救當時深重的民族危機,就必須推翻清朝政府,結束滿人在中國的同志,雖然資產階級革命派從西方帶來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方案和“天賦人權”的思想武器,革命領袖孫中山也創立了“三民主義”,但當時加入革命組織的大多數人,所覺悟到的主要是“排滿”民族主義和“種族革命”,而對民主思想,共和制度的所知極少,還遠未達到對其內容的真正理解,因此,因此一般的民眾都因為“排滿”就是“革命”,“革命”就是“排滿”,只要把滿人敢下了臺,掛上共和的招牌,讓漢人當上大總統,就是革命成功了,“就是極有思想的同志,贊成三民主義,在當時因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就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就能夠自然跟上。”(16)在這樣的心理支配下,先是把湖北軍政府的都督硬塞給有“地方資望”的漢人官僚黎元洪,之后又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的位置流給為“中外所重”的漢族大吏袁世凱。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今之種族革命,若人人期于顛覆清廷而止,其后利害存亡,悉所不論,吾則頂禮膜拜于斯人矣。”(17)

但是,梁啟超對民族主義中的“寧粉身碎骨,以血染地,而不肯生息于異種人壓制之下”的那類內容不能不有相當大的顧慮,因為他存在一種危險,可以導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滿”主張。這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特別是當革命派人士借鼓吹民族主張“排滿”時,他們的顧慮就更大了。而結果也正如他所擔憂的那樣,辛亥革命正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倡導“排滿”民族主義。

這就造成了一種和奇特的現象:最早在中國提出“民族主義”的立憲派人士,后來卻是越來越不愿意談民族主義,其實原因也是很簡單,因為他們提倡民族主義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來維護或者是改善清政府的統治,根本點還是在于要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但是后來辛亥革命黨卻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掀起了規模越來越大的反清浪潮,“民族主義”在清朝最末的十幾年里幾乎成了“排滿”民族主義的同義詞,他們放棄或者是不愿意談論“民族主義”也是在所難免的。

四、會黨和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

會黨在清朝末年的反清浪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孫中山的最早的革命行動就是從聯絡會黨開始,而會黨的“反清復明”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也深深地一向著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

1,會黨的“反清復明”的思想

清朝入關之初,由于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一開始便受到很強烈的反抗,其抵抗之烈,場面之悲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歷歷在籍。帶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日見鞏固,各地的反清戰爭相繼失敗,大部分的漢族知識分子以感到神州陸沉,天下淪亡,回天無力,所謂“故君日逝,故友以亡,吾將安歸,敬俯首陽”,或遁跡山林,或逃禪為僧,或佯狂病顛,后著書立說,以表達對清王朝的不滿和敵視。而其中的著書立說更是成為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立身的方式,但是隨著清王朝政權的日亦鞏固,對這些著書立說的知識分子的打擊也就日亦慘烈,大興文字獄,嚴酷地屠戮大批的知識分子,因此,有清一代,要想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來表達亡國之痛,屠戮之慘已是不可能,因此一些有“民族思想”的漢族知識分子便通過將下層社會和江湖上一些無家可歸者聚集起來,結成社團,“把民族主義思想發到那種團體中生存?!薄懊褡逯髁x能夠流傳下來,三百年而不絕,全賴會黨之力?!?/p>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是這樣明確記載會黨的歷史:“洪門者,創設于明朝的遺老,起于康熙年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身赴義,屢起屢蹶,與虜拼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之忠烈死亡怠盡,二三遺老,見大勢以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后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6)會黨的思想中最鮮明的就是其“反清復明”,有清一代,會黨起事多以此為口號,而辛亥革命對其思想進行改造,去除其“復明”的主張,吸收其“反清”的合理成分。在其著作《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一文中對此是這樣介紹“他(孫中山)整理了許多明季清初流傳下來的以反清復明為基礎,后來受了帝國主義壓迫而漸次擴大著仇洋彩色的下層結社,使他們漸漸的脫棄農業宗法的會黨的性質而入國民革命的正規?!保?0)在這里所說的“下層社會”就是指三合會,三點會,哥老會等會黨。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思想也深深大打上會黨的“反清復明“思想的烙印。

孫中山幼年其實生活的香山縣,就是會黨活動活躍的地方,清朝初年就有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五色邦”在這里進行反滿活動,此后,香山會黨曾“四次興師大舉反滿“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香山孫氏家庭,也具有濃厚的反滿意識,踞孫中山的胞姐孫妙茜介紹:“其家先人,在清朝從無人應舉覓官者”(7),其先世族人中早就有人參加過反滿活動,孫中山第十一世代先祖孫鼎標曾參加過“反清復明”起義。在如此的氛圍中,年幼的孫中山“熱枕種族觀念,志愿非常”,據陳劍安提供的資料表明,孫中山很小之時不僅喜歡聽反滿的故事,還萌發過效法會黨的意向。1855年以趨成熟的孫中山曾表示:“欲推翻滿清復回漢家山河”,這顯然受了會黨的“反清復明”的影響,而首先響應孫中山“排滿”民族主義的是會黨,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中國第一個革命政黨——興中會,這得力于三合會首領鄧蔭南的幫助,其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國”的“排滿”口號很清楚地打上會黨的“反清復明”的烙印。興中會的其他重要骨干如陳少白,尤列,程奎光,朱貴全,謝贊泰都是會黨分子,要時人的話就是“孫逸仙的左右,可以說多半是會黨中人?!?895年的廣州之役,1900年的惠州之役,1903年的廣州起義和同一時期的黃興領導的長沙起義,都是以會黨為起義的主力。隨后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盟書所用的年號——“天運”也是來源于會黨,根據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的記載:“同盟會盟書所用‘天運’年號,在當日各同志宣誓時皆不知此年號之出處。。。。。。以余所知,則‘天運’二字實為洪門三合會之年號。。。。。。以洪門文告所用”天運“二字,富有種族上之意義,遂開始采用,。。。。。。總理所舉之理由有二:‘(一)語云,胡人無百年之運,滿族占據華夏將三百年,其應以告終,此后即為漢族中興之運,天運二字既漢興滿亡之表示,其意義極為深遠。(二)明亡后,中國秘密會堂,如天地會,哥老會,三合諸會,均沿用此年號,由來已久’,此足證明天運二字實為洪門歷代人士所用之傳統年號,同盟會特襲用耳?!保?)在辛亥革命中起著非常大作用的新軍其實也多是會黨中人。

五、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思想的宣傳

胡漢民在總結辛亥革命成功的經驗時,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有兩條經驗:其一是策反新軍為“成功革命之重要因素”,其二即為“排滿宣傳戰勝一時之思想者,實為根本之成功”。(9)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的宣傳有來兩個層面,一個是理性的層面,一是感性的層面。理性的層面主要用與知識水平較高之中等社會,其做法大抵是把西方傳的民族主義理論于中國傳統的“夷夏之辯”結合在一起,《民報》等革命喉舌與立派的激烈論戰的大快文章,都可以列出此類。但是下曾社會大多數都未曾受過教育,即令是少數粗識文字者也讀不懂那些艱深的民族主義論著,因此對于中國大多數的民眾而言,要想讓他們明了“排滿”民族主義之道理,使他們擁護“排滿”革命,只有通過感性的文章,感性的宣傳方可以收到效果。辛亥革命時期,在革命運動迅速高漲的時候,動員社會群眾最為簡便而且易于收效的方法還是民族感情的激發與民族仇恨的煽動,在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非常嚴重的時期,這樣的情緒煽動的能夠在短期內收到很好的效果,感情的傾注往往勝與理性的訴求,所以任憑梁啟超等如何大談“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反而不如陳天華,鄒容的“排滿”小冊更易于流傳。更易于贏得人心。對于這點作為反對革命的楊寬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說:“一切法理論,政治論之復雜,終非人所能盡知,必其操術簡單,而后人人能喻,此‘排滿革命’四字,所以應于社會程度,而幾成為無理由之宗教也?!彼终f:“排滿革命之理由,各異其言,有曰報仇者,有曰爭政權者……,凡理由甚簡單而辦法甚發復雜者,雖智者不易尋其條理,凡理由甚復雜而辦法甚簡單者,雖愚者亦能知之,能言之,能行之,范圍反較為大,勢力反較益增也。”(10)因此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的宣傳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宣揚中國“亡國論”,認為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非異族所得之中國。中國是漢人的中國,而滿人不是中國人,自滿族入關之時,中國便已經亡國,現在要恢復漢人國家,就必須將滿人驅逐出中國的領土。孫中山在這方面的論述比較具體,他認為:“中國幾千年以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于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保?1)在他看來,在中國只有實行漢人主政,才能算是中國,滿人本是塞外東胡,是異種,異族,本不該入主中原。滿州未建國前為中國的“羈靡州”不同于中國主權直接覆蓋的領土,且未曾在明代取得中國的國籍,滿族既不是中國人,清朝取代明朝,便非為一般意義上的皇室更替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為異族所滅。另一革命鼓動家說的更為露骨:“中國立國以來,皆吾漢人之本土。吾漢族生于斯,長于斯,聚國于斯,自有歷史以來,數千年于茲。中國之上地,即吾漢族之家產物,而斷不容他族盜襲之,以高距吾之主權也,中國自建國以來,蒙古時中國全亡,五胡遼金時中國亡一半,燕云十六州之割,中國之亡非亡,定于漢人之主與否。”所以章太炎在1920年召開“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皇漢民族亡國后之二百六十年”。雷鐵崖的《中國已亡之鐵案說》中說的更為坦率和露骨“故夫中國之亡非亡,定于漢人之為主與否。歷朝易姓而漢人不易,故中國不亡,若中國之君為異族,則中國決定為亡國,次直截了當之言,一見而解,無須援拒法理?!保?2)因此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2,“刨清人種”,鼓吹滿漢不同種,滿族乃異族。鄒容在《革命軍》中專門列出一章,“革命必刨清人種”,認為“夫人之愛其種有,必內有所結,而外有所排”,他把漢族列為“中國人種”的主干,而把“滿州人”列為“西伯利亞人種”蒙古族之一支脈。同時革命黨人為增加漢族內部的凝聚力,并把滿族異化為“外族”,他們大力黃帝軒轅氏為漢人之鼻祖,為中國人唯一的“始祖公公”,劉師培發表的《黃帝紀年論》中就明確宣告:“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為吾四百兆漢種之鼻祖者誰乎?是為黃帝軒轅氏?!币虼恕爱斪杂命S帝降生為紀年始?!保?3)用以否認滿族在中國統治,使滿族的君主年號流于空文。在此前后,《江蘇》雜志第3期刊登了《中國民族始祖黃帝像》,并公開使用黃帝紀年,稍后又有《黃帝魂》和《黃帝書》的出版,天才革命鼓動家陳天華編寫的《猛回頭》《警世鐘》兩個小冊子,熱情洋溢地歌唱黃帝“始祖公公”。

3,鼓吹清朝“暴政”和民族壓迫和歧視,詳盡地揭露其禍國殃民的深重罪行。如孫中山所言的滿族乘“中國多事,長驅直入,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锻藭锩铰浴分羞@樣控訴滿族“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在這方面革命報刊做了更多的工作,其中作為《民報》臨時增刊的《天討》的火力最集中,影響也最大,《天討》收有軍政府《討滿州檄》,《普告漢人檄》,《四川革命書》,《四川討滿檄》,《江蘇革命書》,《河南討滿檄》等文章,這些文章大多結合各地區,各階層的實際情況,以其切身利害為引爆物,調動大多數人對清朝政府的憎惡和反抗,如《四川革命書》列舉滿清治蜀苛政有六,即征糧,抽稅,鑲奪,迫捐,虐殺,筑路,結論是“舍排滿而外,決無自全之策”。

六、辛亥革命“排滿”民族主義的評價

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就是以“排滿”民族主義為號召的,這個口號的提出是在中國特定的國情下產生的,革命派要推翻當時的君主專制,而當時的君主和皇室又是數百年前以武力入主中原并曾對漢人大肆屠殺的滿人,為了減輕革命的阻力,他們當然不會放棄煽動漢人仇滿情緒這一有力的手段,他們也很清楚“排滿”其實只是推翻君主專制的宣傳口號,因此盡管辛亥革命是在“排滿”民族主義的口號下發動起來的,盡管漢人在人數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滿族占有無可置疑的優勢,但是在各省舉行的武裝起義并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局面時,卻沒有發生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現的那種狂熱的大規模的民族仇殺,更不用說什么種族清洗了。其實理由很簡單,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是從屬于民族主義革命的范疇,孫中山早在1906年即以明確地宣告:革命派之所以主張“排滿”,是因為“滿州政府要實行排漢主義。我們推翻滿州的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來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他分做兩次來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是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保?4)即令是曾被認為是“地主階級反滿派”的章太炎,也并非狂熱的狹隘的種族復仇主義者,他向人們解釋:“是故排滿州者,排其皇帝也,排其官吏也,排起士卒也”,并不是要排斥甚至殺害一般的滿族百姓,“所欲排者為滿人在漢之政府,而今之政府,為滿州所竊拒,人所共知,不須別有標目,故簡略言之,則曰排滿云爾?!保?5)正是因為如此,“排滿”民族主義才能贏得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眾多的民眾的人體,辛亥革命才會勝利,才不至于導向悲慘的民族仇殺和民族絕滅。

但是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卻有著不可否認的缺陷,第一就是源遠流長的大漢族主義和可能會導致國家分裂,因為辛亥革命的建國理論是十八行省,這必然要放棄其他民族的土地。第二辛亥革命的“排滿”民族主義也是導致其革命不失敗的原因因為辛亥革命時的一個心理弱點就是“排滿等于革命”,滿族的統治被斥為異族統治,因此要挽救當時深重的民族危機,就必須推翻清朝政府,結束滿人在中國的同志,雖然資產階級革命派從西方帶來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方案和“天賦人權”的思想武器,革命領袖孫中山也創立了“三民主義”,但當時加入革命組織的大多數人,所覺悟到的主要是“排滿”民族主義和“種族革命”,而對民主思想,共和制度的所知極少,還遠未達到對其內容的真正理解,因此,因此一般的民眾都因為“排滿”就是“革命”,“革命”就是“排滿”,只要把滿人敢下了臺,掛上共和的招牌,讓漢人當上大總統,就是革命成功了,“就是極有思想的同志,贊成三民主義,在當時因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就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就能夠自然跟上?!保?6)在這樣的心理支配下,先是把湖北軍政府的都督硬塞給有“地方資望”的漢人官僚黎元洪,之后又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的位置流給為“中外所重”的漢族大吏袁世凱。用章太炎的話來說就是:“今之種族革命,若人人期于顛覆清廷而止,其后利害存亡,悉所不論,吾則頂禮膜拜于斯人矣?!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