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思想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3:24:00

導語:孔子的孝思想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孔子的孝思想探析論文

摘要:孝是孔子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它既是傳統的,又是時代的??鬃佑嘘P孝的種種具體規范至今仍有很強的操作性,移孝為忠的思雛模式和做法更是我們反省新時代忠的內含的重要理論依據。立足現實,重提孔子的孝道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孔子;孝;忠

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在《論語》中,提及孝的地方共十九處,這與提及“仁”和“禮”的次數相比雖然少,但孝與仁、禮,常被并提,它們的關系密不可分,這使得孝在提高個人修養、保證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等方面成為極為關鍵的一環,并且,在物質氣息日益濃郁而人情日趨淡漠的當今社會,重提“孝”會給人們以深省,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一、孝與子女

在《論浯》中,一般是孝悌相聯?!靶ⅰ?,指尊敬孝順父母;“悌”,指尊敬兄長。一個人如果不能尊敬兄長,兄弟之間不和睦。就會搞的家內烏煙瘴氣,這如何能讓父母安心,又怎么能算作孝呢?因此,“悌”和“孝”相比,“悌”就在其次了,可以說它只是孝的一個方面,應從屬于孝。

“孝”作為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家庭是它最根本的舞臺。家,應是充滿親情的地方,沒有親情的家庭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家,而孝是維系家庭親情的基礎。那么,為了保持和鞏固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如何把“孝”做的更圓滿呢?這首先對孝要有一個比較透徹的理解。在《孔學知識詞典》中有對“孝”非常好的解釋:“孝,儒家的倫理思想。其義為養親,事親,敬親和尊親。主張以敬重順從作為子女對待父母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孔子認為‘孝’即是養親,‘敬’是人性有別于動物的標志?!?/p>

上面對孝的界定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首先從養親、事親來說,子女有對父母贍養的義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動物界尚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報恩父母之情,何況有仁有義的人類呢?但在孔子看來,奉養父母吃喝、為父母盡心竭力的辦事這樣的孝,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孝,對此他不滿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又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奉父母以酒食、為父母竭心盡力辦事,這樣的“孝”做的還不夠好的原因是:它缺乏孝最為實質的內容“敬”。只有這孝中的“敬”,才能顯示出人之為人與動物的區別來,而這個“敬”不是表面上的唯唯諾諾,須要發自肺腑真情,也只有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愛敬之情,才能有表現于外的愉悅之容,去盡心侍奉父母,這就是所謂哮子之有深愛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边@也正是我們今天很多人難以做到的,實在值得深省。養親、事親、敬親等這些是孝的大原則,它們都體現于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因此,作為子女應當加強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充分認識和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使老人在物質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充分體會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孔子還認為,作為孝子要時時把父母裝在心里,因此當他的學生問“孝”時,他教導學生說:“父母唯其疾之憂?!薄案改冈冢贿h游,游必有方。”他又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作子女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清楚父母的身體狀況,尤其是父母的身體弱點,有哪些疾病,這樣才為盡孝于父母找到側重點,更加關心、體貼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盡量不要做那些讓父母焦心和擔憂的事,即使做,也要給他們講清利害關系,讓父母心里有底。正因為深愛父母,所以必須考慮到父母的天年,一方面因其高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刻刻害怕在哪一天會失去父母。雖然這些具體瑣碎,可正是通過這些生活細節才真正體現出子女對父母的拳拳真情。

通?!靶ⅰ焙汀绊槨笔窍嗦摰?,“順”也確實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孔子講“孝順”并不是無原則的順。所以當盂懿子問“孝”時,孔子說“無違”,就是說“孝”不要違背“禮”,要符合“禮”。而“禮”的內容應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孔子時代的“禮”是“周禮”,今天,對我們來說,“禮”則應是現時代的各種道德規范和社會法律。因此孔子在回答問孝的學生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币簿褪钦f真正孝的子女不能簡單盲從父母的意圖,必須首先以禮的要求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當父母的要求合乎禮時,就必須“事父母能竭其力”;當父母的要求不合禮時,就應該加以勸誡,即“事父母幾諫”㈣,防止由于一味順從,陷父母于不義之地。如果“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笨吹阶约旱男囊鉀]有被父母所接受,就仍然恭敬,勞而不怨地去按他們的意思去辦。對這一條,還是需要斟酌的。就今天來說,如果父母要子女做傷害他人、貪污受賄等違反法律的事情時,子女再按父母的意思去辦,豈不成了“愚孝”嗎?這是我們所反對的,所以對此應靈活處理。

孔子認為“孝”不僅行于父母在時,還要體現于父母辭世后對其事業、德行的繼承上。因此他說:“武王,周公其達孝乎!”孔子認為周武王、周公可以說是最孝敬的人了,因為他們繼承并發揚了先祖的遺志,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另外,孔子和他的學生宰予,有一段關于“三年之喪”的討論,孔子所感嘆、氣憤的并不是宰予不守“三年之喪”的形式,而是強調父母辭世后,作子女的由于從感情上對父母的突然離去難以適應,那么表現于生活中就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噠種適應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正如“人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懷”的恩情一樣綿長。宰我要求喪期一年,孔子認為他沒有能真正從內心上體昧過失去父母的刻骨銘心之痛,要不怎能會迅速快樂起來呢?所以身經父母早逝之痛的孔子認為”三年之喪”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不能廢。

從孔子對孝的體認上來看,子女對父母的孝,符合人性之自然要求,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成為中華民族生命形態的重要特色之一。孝道在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標志和特征的同時。對我們民族的風俗習慣、思想意識和心理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生活的安定與和諧、家庭生活的穩定和幸福,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中華民族的家庭以其特有的穩定性著稱于世人,孔子“孝”思想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關于孝的倫理規范影響了歷代的歷史名人和普通百姓,即使在現代的中國社會乃至全世界,重提孔子的“孝”道仍有其很強的現實意義?!案覆淮取薄ⅰ白硬恍ⅰ?,特別是子女不孝敬父母。隨著社會向功利性方向發展,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西方世界。大講個人主義,老人們晚年孤寂無助,精神荒蕪,過著與寵物為伴的凄涼晚年生活。甚至在倫理道德傳統深厚的中國,竟也有為分獲父母的人壽保險,不惜害死父母的人倫之極惡事,諸如其它視父母如出氣筒、免費保姆、幼兒園阿姨的更是大有人在。伴隨著日趨商品化的社會,人情日趨冷漠,人性荒疏甚至異化,老人與子女的關系也處在考驗的危機之中。有人說,將來的敬老院、養老院等是老人們美好的歸宿,我想,老人們內心所真正渴望的恐怕不會如此。無論條件多么好的敬老院、養老院,也代替不了中國人傳統心理中充滿兒女親情的家更能讓老人幸福的終其一生。所以,兩千年前孔夫子所揭明的孝道,對現代社會人倫的重建和修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不能讓優秀傳統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所吞噬。

另外值得提的一點是,孔子在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時,更多強調了子女對父母的孝,相比之下,對父母之慈則強調的較少。從父母自身的角度來講,對子女的慈愛是獲得子女“孝敬”的一個根本條件。而今天同樣存在著“父不慈”的社會問題,諸如棄嬰、虐待兒童的家庭暴力、剝奪子女的受教育權等等。并且當今社會還有一個顯著的事實是:由于婚姻不穩定、單親家庭的增多,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甚至犯罪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增長。人們往往把這些都歸罪于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父母本身的素質是直接影響其子女的關鍵因素,因此,父母本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另外,因時代的局限,孔子論“孝”主要針對的是“士君子”的男性們,而把女子放在其從屬地位,在當時,春秋時期作為父系氏族延伸的男性社會,有性別歧視是在所難免的。

二、移孝為忠

在用“孝”把家的關系搞好之后,孔子又開創了把作為家庭倫理道德的“孝”升華為社會政治上“忠”的先河,這成為以后儒家孝思想的一個重大特色。忠孝結合起來的倫理思想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于維護家庭、社會穩定,促進杜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及其弟子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認為作為“仁”之本的“孝”可以使身修,使家齊,使國治,使天下平?!叭收撸瑦廴恕?,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愛自己的家,推而廣之愛他人,愛國家、愛社會。這樣就把“孝”推廣到了社會,使其具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特征,這種以“孝悌”為“仁”之根本的博愛,是孔子移“孝”為“忠”思想的基礎。在孔子看來,以博愛為特征的“孝”的最高體現是“忠”,即對君主、對國家、對社會的盡心竭力。中國傳統社會早期,“國”與“家”都是建立在血緣家庭關系的基礎上。它們之間存在著或親或疏的血親淵源關系,家庭的孝子往往易于成為國家的順民與忠臣。正如有子所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毙⑹侵业幕A,忠是孝的結果,忠是孝的擴大,孝是忠的縮小。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在朝就能忠于君主、忠于國家,這就把維護宗法血親關系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聯系起來了。但事君以“忠”和事父母以“孝”一樣,必須不能背違“禮”??鬃訉Ω改竾攪摹叭浮睂U浅2粷M,對盂孫氏、季孫氏、叔孫氏的目無君長,經常僭用諸侯甚至天子之禮就非常反對,當孟孫氏問“孝”時,孔子答曰:“無違”。這“無違”很是意味深長,它既指不要違背孝禮,更指不要違背“君臣之禮”,孔子是提醒“三桓”不要在盡家孝時忘了盡國孝一“忠君”??鬃颖救艘灿米约旱囊簧忈屃怂摹爸倚ⅰ崩碚?,他對自己的君主、國家和社會的忠,被歷代仁人志士所仰慕?!爸揖鹜酢笨梢哉f是孔子“孝”倫理思想的政治化,這也正是孔子被歷代君王尊為“至圣先師”、孔學被崇為國學的關鍵原因所在。

忠孝成了一體,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歷代統治者也都標榜“以孝治天下”,漢代以后,歷代都將忠孝規范賦予法律的效力。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等級特權和宗法關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等道德規范引向歧途。這是忠、孝等道德規范歷史局限性的反映,這一點向來是被批判的封建思想。然而,時代已經不同,對這一思想中消極的東西我們摒棄它,當今我們應主要做的是:積極主動地吸取這一思想中的精華。對孔子升“孝”為“忠”這一思想,如果重新換一個角度來看,孔子把個人對家的義務和對國家、社會的義務用“忠”緊密聯系起來的這種思維方式和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在孔子那里,“移孝為忠”、“家國同構”之間存在著內在必然聯系,對此英國學者湯恩比有超出“忠君尊王”范圍的獨特論述:“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危機來說,把對‘天下萬物’的義務和對親密的家庭關系的義務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場則合乎當時的宗法制度、家庭制度社會需要的,但我們現代人也應當采取此種意義上的儒家立場?!碑斀裆鐣?,有很多人在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時常常把它們對立起來,有些人為了個人或小家的質量建設和利益,不惜踐踏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在追求個人和家庭的私利時完全忘卻了一個人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是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非常要注意的問題。

孔子從“孝”發展來的“忠”,在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傳統“忠”的倫理思想發展至今天,它的內容不再是以忠君為主題,我們要把對封建君主的“愚忠”同對人民、民族的“公忠”區別開來;把封建王朝的“家國”同華夏民族的“天下”區別開來?!爸摇笨梢允菍ε笥训恼嬲\,對愛人的忠誠,對社會的誠信,它更應該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觀念,其要義應當是公正賢明。廉潔無私,克己奉公,主持正義。就是要求各級公職人員忠于職守,勤于事業,審時度勢,變革更新,勵精圖治奉獻國家;并能廉潔自律,抵制腐敗,廉政為民,甘做人民的馴服公仆。這些才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迫切需要的時代精神。總之,“忠”無論從倫理范疇或政治范疇看,其對人、對事、對上、對社會的“忠誠、忠貞”有其合理“內核”,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其一,以歷史使命感為基礎的對人類理想忠貞與執著的追求,是歷史進步的巨大動力,永遠為社會所不可缺少,為民族所需要:以社會責任感為基礎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忠誠與獻身的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和優秀分子;以人的良心為基礎的以自己本職工作的盡職盡忠,是社會中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品德,也即是通常所說的“為人之道”,醫德、師德、吏德等各種各樣的職業道德,都是這種品性的基本要求。其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等價交換”原則,在本質上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道是一致的。在經濟交往和人際交往中,對人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忠實于對手和朋友,既是交往的準則,也是事業成功之道。社會環境的改善,人際關系的協調,既是孝、忠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之一。

三、結束語

總上所述,孔子的“孝”思想有很高的時代價值。作為傳統的倫理美德,“孝”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我國社會的一項基本道德規范,孔子有關孝的種種具體規范至今仍不失其很強的操作性。首先,孝在維持社會基礎穩定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孝在營造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孝的倫理學含義如敬、恭、順、悅等,是中華民族溫和善良品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超越具體社會制度和時代的永恒性的特點。最后,孔子從“孝”發展來的“忠”,在社會現代化建設中同樣也具有重要作用,它為新時代人的價值觀的樹立起了必要的引導作用,它更是新時代個人提高自身素質和人生境界最基本的社會實踐,另外,在理論上,孔子的孝理論,為我們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確立了經典式的孝的基本框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優秀品德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