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23 03:11:00
導語:高中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看了王雄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從我們內心開始的文明復興》——歷史教師的道德責任,明白自己作為歷史教師承載之重。在2006年看的這篇文章至今還記憶猶新。到現在教歷史已經有七八個年頭了,2006年以前教的歷史是自發的實現歷史教育的功能,2006年應是自覺的了,可在2006年的兩三年里,歷史教育的德育卻又很難有大的突破。還是用王雄的話說:“社會的文明不能只靠期待,得從我們自己做起”。
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構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明確指出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首先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以及提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所提供的機會,探索新時期學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解決新時期社會發展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提出的一系列嚴峻的挑戰性問題,就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一、目前普通高中歷史課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表現得錯綜復雜。同時大眾傳媒良莠混雜,面對著迅速的社會變化和復雜的社會影響,一些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由于信息交流比任何時代都要廣,學生對學校的教育正面教育有時存在著逆反心理就出現了5+2〈0。在大學擴招,大學生素質有所下降,大學畢業工作難找的情況下,新一輪讀書無用論在一部分人中還有市場的情況下,學生對學業不夠重視,就不說歷史這一學科了,更是如此。
2、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國倡導素質教育已多年,新課改也實行了幾年了,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根據和尺度。學生的成敗仍然是一張試卷定終身的情況下,這種狀況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在教育的急功近利下,更多的是應試教育的影子。有人還說,沒有考試就沒有尺度與標準。不少學校日清、周清、月清、清什么?怎么清?還不是考試?考考考學校的法寶、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其實又何止學生的命根,學校的命根,家長的命根,也不為過。在這種在的應試教育下,新課改只能在一些學校,也可說大部分學校是“掛羊頭、賣狗肉”了。這種應試教育的思想和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只看分數,過分重視考試成績,而歷史課的德育功能卻被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位于知識點識記,因為誰都清楚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不見、摸不著,在考場上不會出現,不用擔心。
3、學生心理及生理的影響。
隨著智力的發展,高中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喜歡質疑和爭論,但由于受知識能力及社會閱歷的限制,看問題比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對社會負面影響的理解,因此,對于教材的德育觀點往往持逆反態度。在中學生中有些學生比較固執,認定的理,就很難改。近代歷史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對學生影響很多,在當代美國的對外戰爭很多無不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進行的。因此國際主義,經濟全球化、和諧世界對于一些學生理解是就有問題。社會的腐敗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不公平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更敏感的話題。
4、教育方式、方法單一的影響。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當,導致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被教師不必要的講解、純粹的灌輸、喋喋不休的討論、翻來覆去的提問,以及各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浪費了,以至將知識的傳授和道德教育割裂開來,結果導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二、進一步提高中學歷史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對策
1、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服務學生人生。歷史課教學的著眼點不應該只是升學,而應該著眼于全體學生長久發展。“一切為了分數”的應試教育制度和觀念是制約歷史課德育功能發揮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要擯棄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念,確立素質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強的有關學校、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機制,使老師和學生從考試、從分數的框框中解脫出來。
2、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建立教學新模式,提高實效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悼念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教學新模式,改變原有令人乏味的過于單一的傳統教學方式,激活歷史課,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提高素質,自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發揮歷史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強歷史課德育的實效性。公務員之家
3、拓展歷史德育資源,提高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歷史課是一門社會學科,應發揮以課堂教學為教育的主陣地基礎上,向生活的各個領域擴展,把歷史課同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恰當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學生周圍、課堂內外豐富的德育資源,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省市縣的歷史是很好的鄉土資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會事件、大眾密切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與教學內容,利用它來進行道德教育,學生往往比較感興趣,容易接受。現在的華爾街金融風暴與歷史上很多經濟危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是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4、開展活動,創設情景,實現知、情、意、行統一
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那么學生獲得的道德認知是膚淺的、被動的,很難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德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將自己的思想道德認知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實現知、情、意、行統一。因此,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比如:、社會調查、在工廠、農村建立勞動教育基地等,創設情景,有利于促使學生在參與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逐步提高歷史人文素養。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和辯論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學生歷史的認識和素養。歷史是現在的過去,現在是歷史的延續。歷史說是離我們很遠,可也離我們很近。我們老師要提供一個好的平臺,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歷史課教學的中心和靈魂之所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適應新時期的學生特點和要求,提高其教育的實效性。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功能。
參考書目:
1、朱漢國王斯德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2、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 上一篇: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論文
- 下一篇:中國保險公估人的發展方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