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歷史教師的語言特點論文
時間:2022-09-23 04:01:00
導語:探析歷史教師的語言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教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歷史教師而言,應該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扎實的基本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能力等綜合素質。下面僅就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談一下自己的淺顯示觀點。
教材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教師講課是口頭語言,二者不盡一致。歷史教師不是語言大師,不必過分追求語言的遣詞造句,口頭語可以隨便一些,允許適當重復;聲調要有節奏,仰揚頓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暢;盡可能通俗化,深入淺出等等。但總體來說,說和寫還是應該統一起來的。為此,這里我想著重談一談歷史教師口頭語言的特點。
第一,要求嚴謹,做到遣詞造句既合乎語法,又合乎歷史邏輯。
口頭表達雖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詞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講課起話來,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前言不搭后語,上下難相連貫,那是不行的。然而,嚴謹還應有進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合乎歷史的思維規律。如“《九章算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體系”,這句話不能說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說它不確切,但不嚴謹。若在“古代數學”之后加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字樣就嚴謹了。因為《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是綜述計算方法即“算術”,如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加減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愛國運動”這句話,也不能說它不確切,只是不嚴謹。因為“五四”運動不單指5月4日的學生游行運動,它包括“六三”后由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愛國斗爭,并且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所以確切地應說成“是一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就更確切一些。
可見,講述不嚴謹,會造成歧義之說,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要求確切,做到既能突出時代,又無妄加虛飾。
比如,“宦官”與“太監”,“王權”與“皇權”,這種特定的稱謂,教師講課時往往會隨意使用。其實,閹割后在宮里侍候皇帝的男子,明朝以前不能叫“太監”,明朝以后不應稱“宦官”;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是“王權”,中國辛亥革命推翻是“皇權”。因此,嚴格地說,應是該稱呼什么就稱呼什么。再看下面兩句:“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后,馬列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這樣的表達,講課時教師也常會脫口而出。它們在語法上確實沒錯,但用詞不確切,不符合歷史實情,缺乏時代感,“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雖一字之別,但卻代表兩個時代。1840年前后,英國尚處在“資本主義”時期,怎能叫“英帝國主義”?第二句,“五四”前后,還無“列寧主義”這一句詞,因此,只能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再比如“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種說法也不確切。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制度的矛盾,已退居二位,所以應說成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還有,教師講課若虛加修飾,也是不確切的。比如,“陳勝率領起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占了大澤鄉,”此話聽起來似乎富有文采,但據史料記載,攻占大澤鄉時,起義軍才900多人,哪有排山倒海之勢?這是把教書當成說書了。公務員之家
可見,確切是歷史教師口頭語中的重要要求,否則,會出現知識性甚至科學性的錯誤。
第三,要有文采,做到形神畢肖而聲情具,情真意切而文采備。
富有文采的歷史教學,可以引人入勝,效果倍增。所以,講授歷史,言語要精煉貼切,表達要明確清楚。介紹人物,要還其歷史面目,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講述社會興衰,要節奏起伏,聲情并茂;講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講授文藝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這樣,才是既不悖于歷史的真實,又把聲情色彩藏于史跡之中。
第四,要求形象,做到描述有血有肉,講解有聲有色。
新教材填增了不少形象生動的內容,總體說來,教材語言十分精煉,但還要求教師搜集一些資料加以補充。比如講述古代戰爭,倘若只是幾句干癟癟的“書面語言”,對作戰人物、場面、經過不作描述,就很難再現歷史畫面,讓學生聽時身臨其境。又如講解萬里長城,如果只說“長城工程浩大,雄偉壯觀”,就不夠形象。若改為:“一外國宇航員曾說,從太空看地球,只能見到兩項人工建筑,一是荷蘭的攔海大提,二是中國的萬里長城”,“用長城的磚石土塊筑成一道高二米半,寬一米的長堤,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周”,這樣講解,長城的“壯觀”、“浩大”便顯得形象鮮明了。
可見,言語的生動形象是改變歷史課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總之,歷史教師的語言是教師基本功的重要內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語言科學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 上一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措施論文
- 下一篇: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心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