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研究

時間:2022-07-07 03:33:46

導語: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版高中歷史課程研究

一、人民高中歷史課程知識點

筆者認為在編寫高中歷史教材知識點以及在教學時,均應有意識地對其實施調整,淡化高中歷史課程的學術化以及專業化色彩,改變以往教材中專題孤立靜止這一狀態,增強教材中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推動其發展。其調整措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第一,在歷史內容上對具有其他學科色彩的這些內容實施“歷史化”,比如在處理中國繪畫、京劇、戲劇、元曲、相對論、明清小說、國外憲法等相關內容的時候,應該防止純科學、法學、藝術、政治學以及文學的學術化以及專業化特征的出現,最好用具體的歷史事件或者相應的時代背景來將這些內容帶出,而不是單獨地進行某些制度、歷史人物、事件以及現象的介紹。第二,注重初中教科書與課標的參照,補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識點;第三,盡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強語言通俗化,降低其難度,以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歷史教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課程知識各模塊的整合

縱觀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改革情況,在高中歷史課程的結構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嘗試,這些嘗試不管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為止,都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和借鑒價值。因此,在進行教學體系的調整過程中,除了要認識到這一點內容外,同時還應該審慎、積極地汲取國外歷史教育觀念中的積極因素。鑒于此,筆者認為在高中階段,進行教學體系調整時,應將高中歷史課程知識的基礎性放在首位,讓學生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第一,從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經濟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古今中外歷史的敘述,基于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之間密切的關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歷史教學體系時,應整體研究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塊之間的統籌兼顧與互相參照,加強三者之間的聯系,從發展和聯系的角度來全面、深入且客觀地進行歷史專題的敘述。第二,加強各模塊內部之間的整合。基于《標準》中的相關內容,教師可將教科書作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對歷史宏觀、微觀的理解,在不違反課標的改革精神和不違背其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對歷史教學體系重新進行建構與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師可采取以問題作為核心的方式來實施整合,整合單元1、單元3、單元4以及單元8的相關內容,著重探討我國政治發展的簡史。此外,還可采取以對比為目的的方式來其進行局部的整合,比如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點之間的不同點,可把單元1、單元6以及單元7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以此來分析和探討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體例的編寫

其編寫可從以下兩個方案來實施設計:方案一為中外歷史“合編”通史體例,將高中歷史課程知識點分為三個模塊,即古代世界、近代世界以及現代當代世界。其中古代世界主要敘述的是人類出現至1500年這一段的歷史;而近代世界則闡述的是16世紀至20世紀初這一階段的歷史;現代當代世界則為20世紀后的歷史。通過這種體系的設計,使高中階段的學生逐步了解人類在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方面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方案二為中外歷史“分編”通史體例。從初中歷史課程教材知識體系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考慮,鑒于該階段的知識體系較為松散,信息量較小且知識較為零碎等,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認識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因此,在高中歷史中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進行分編,使學生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一個深入、理性且整體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學生對本國歷史發展道路及其文明特征的認識與理解,從而使其樹立一種正確國際意識,培養其愛國情感。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歷史課程上必須要注重其基礎性,在必修課方面可基于政治、文化以及經濟這三個模塊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作用,來進行中外合編通史或者分編通史的編寫。而在選修課程上,則應把多樣性以及選擇性作為其編寫與調整的原則,可通過專題史的編寫來達到這一目的。在打好基礎后,再由學生自己來繼續拓展并深化歷史方面的知識,以此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其全面發展。

作者:李軍燕工作單位:河北省衡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