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建構主義實踐論文

時間:2022-03-05 11:00:04

導語:初中歷史建構主義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建構主義實踐論文

初中歷史校本課程簡單來講就是初中學校開發和建設的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當前初中歷史教師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積極行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相關理論匱乏,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建構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建構,重視歷史情境創設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等等。本文嘗試著使用這些理論指導初中歷史校本課程建設,目的是為課程研發提供借鑒。

一、重視創設歷史情境,激活學生的歷史知識、引發認識沖突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提取已有的歷史知識、引發認識沖突。比如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海門鄉賢張謇》中,老師設計問題:1895年,狀元張謇在日記中寫道:“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據材料回答:張謇在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后寫下這段話的?反映怎樣的心情?為了救中國,張謇與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和革命派孫中山的選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明了張謇具有什么高貴品質?這樣歷史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引起學生新舊知識的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欲望。

二、重視學生歷史認識的同化順應

它提倡學生利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擴展已有的歷史知識。在課程建設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引發新問題,促使學生在新舊歷史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比如在初中歷史校本課程《探秘海門地名文化》中,老師讓學生了解清朝海門人口遷移的知識之前,老師設計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三次人口大遷移時期,你知道中國人口的遷移主要方向嗎?”然后再設計問題:“清朝前期,中國進入了康乾盛世,人口爆炸似地增長。乾隆年間,海門南部漲為陸地,正式設立海門廳。海門老百姓傳說崇明搬海門,海門(上沙)搬啟東(下沙)。你知道海門南部人口從哪里遷移過來的嗎?”老師設計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上縱向同化嫁接新知識。教師還要重視歷史知識的橫向同化,比如教師幫助學生了解清朝海門人口的遷移路線后,讓學生回憶、總結同時期中國人口的遷移路線:“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歷史學習需要同化即知識擴展,更需要順應,所謂的順應就是對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不能夠同化新知識,需要對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批判、創新。比如很多學生認為1912年張謇建立了海門中學。為了糾正學生知識的錯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關于海門中學校名的由來,很多人認為1912年張謇建立了海門中學,你認為對嗎?”創設問題以后,老師把正確的答案交給學生:“民國元年(1912),辛亥革命元老茅祖權與歲貢趙師鼎等人,在海門茅鎮東側儒學署的孔廟址創辦一所私立中學。”教師這樣的問題設計修正了學生歷史知識的錯誤,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順應。

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理論重視學生對新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經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學生修正自己的觀點。這一理論在歷史課堂上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很難執行,而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很容易實現,因為校本課程強調時間、地點的開放性和學生的動手實踐性,更容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比如在初中歷史校本課程《玩篆刻,學歷史》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動手刻字,讓學生在同一塊刻石上刻寫一段文字,然后把這段文字印下來,讓學生知道這就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在不同的刻石上刻寫一個不同的文字,然后把這些刻石上的文字組合成一段話語,讓學生知道這就是中國活字印刷術的方法。通過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對比,讓學生探究中國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和缺點,讓學生感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勇于實踐、勇于創新。接著老師用中國印刷書籍的方法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對比,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勤勞智慧、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

四、重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知識結構

通過歷史知識的同化或者順應等活動,學生建構了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但是這樣的歷史知識結構模糊、凌亂。要在學生的大腦里面留下一個清晰、全面的歷史知識結構,歷史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歷史知識,要利用歷史知識建構起學生的歷史知識邏輯體系。比如《海門鄉賢張謇》中,老師讓學生根據搜集到關于張謇政治、經濟、教育、思想文化方面的資料,動手制作校本課程目錄,建構起本課程的知識結構。

總之,建構主義理論重視歷史情境創設這一外因,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與活動這一個內因,符合辯證法原理。在初中歷史校本課程建設中,教師使用建構主義理論,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作者:李立新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