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連續性分析

時間:2022-04-20 10:51:33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連續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連續性分析

[摘要]高中歷史知識點繁多,并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脈絡連綴而成,但高中歷史教材往往以有限的章節,論述時間跨度較長、空間延伸較寬的知識點架構,故而存在知識點架構內部在時間和空間方面斷裂的現象。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教材中知識點架構內部聯系斷裂的現象,提出了歷史教學應該具有連續性的觀點,并嘗試解決歷史教師講授知識的斷裂性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邏輯混亂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歷史連續性;對外關系

目前,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習慣按照教材編排內容進行授課,經常忽視了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這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無法理解前后知識點間的聯系,將知識點孤立地作以理解,對章節知識架構內部的理解出現斷裂。同時,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面臨著知識架構的自建過程,許多學生受到知識點分割的困擾,面對過于繁雜的歷史知識,無法抓住知識點之間的連續性進行記憶和理解。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歷史連貫性”的思想,是歷史教學中亟待重視的問題。

一、“歷史連續性”

歷史連續性的說法由來已久,研究者們普遍從時空觀的角度來看待這種連續性,并把整個人類發展史當做一種具有連續性的歷史。具體來說,就是將歷史理解為“一個由起到止的流動過程:始是這一階段的起點,又是上一階段的終點,終是這一階段的終點,又是下一階段的起點。于是起點和終點連結起來,使得歷史有了連續性。”[1]每一部分歷史都應該是前后相繼、不斷發展著的。它們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以新的面貌沉淀了下來,而后又會成為后續不斷發展的鋪墊,聯結著過去和未來。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歷史連續性”的思想時,應該注重把握這種首尾相連的關系,用嚴密的邏輯性思維去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它的起始終止的脈絡。

二、注重“歷史連續性”的必要性

通過分析教材的單元結構,筆者發現,教材的一些章節內部存在知識點間斷裂的現象,不符合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一般方式。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如果缺少了對某一段時期內的歷史事件的交代,就易導致知識架構的斷裂,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下一階段的內容,也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的歷史觀念,以至在復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知識點混淆、脈絡不清晰等問題。同時,章節間知識點的斷裂,直接影響到教師連續性教學的難度。教師必須要對斷裂部分進行知識補充,并要對補充部分做好前后的銜接,對知識架構的連續性進行構建,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以《必修一》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為例,筆者在講完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發現教材缺少歷史知識之間的連貫性。比如,前一課講述的是建國初期中國的外交成就,可到了下一課就直接跳到了70年代之后開創外交新局面。而對于60年代的外交內容缺少應有的論述,這就給學生理解70年代后的外交新局面造成一定的困難,畢竟60年代是銜接兩個時期的重要線索,在這個時期內,我國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如60年代時期,我國進一步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訪問期間,同亞非各國領導人就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交換了意見,并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相互關系的五項原則,受到這些國家的普遍歡迎。因此,如果沒有60年代外交知識的補充,學生何以理解中國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的亞非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呢?

三、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注重“歷史連續性”

高中歷史其實并不是一門簡單的知識復現的學科,而需要教師把握其較強的靈活性和邏輯思辨性,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研讀教材把握歷史知識的連續性,用知識延伸或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和因果分析問題的方法,注重歷史知識連續性的培養。具體來說,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滲透“歷史連續性”的思想,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教師備課時,應該把握歷史知識的連續性。1.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結點在新課標進一步推廣實施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為此,歷史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科素養,在備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先從教材入手,注重教材資源的開發與挖掘,在教材中尋找知識與知識內在的連續性,尤其要注重章節與章節之間,章節內部時間和空間跨度較大的部分,會存在知識點斷裂的現象。針對發現的問題,要在備課中設計必要的教學環節,并在講課過程中把握好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結性,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整體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歷史教學才不會變成分段式的“知識灌輸”,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講解“建國初的外交成就”這個知識點時,教師應該將其與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和國際政治環境聯系起來,在分析二戰后國際政治局勢深刻變化的原因和建國初期新中國面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如何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進而建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關系等思考問題。這是中國建國初期建立外交關系的大前提,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較為被動的部分。所以,教師在講解這些背景知識時,不能僅僅以“背景”二字一筆帶過,而應該把具體的歷史資料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2.探究空白內容,以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在備課過程中發現的歷史教材中的“空白”,因為這些內容的缺失很可能會導致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產生困擾,導致歷史知識脈絡出現斷裂的現象,甚至不利于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自建知識架構。所以,歷史教師應注重探究教材“空白”,并以拓展閱讀的方式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插入這些缺失部分的微課視頻,或者鼓勵學生充當臨時的“小老師”,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自主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并且制作好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與班上的其他同學分享交流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還能幫助學生打好知識基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以必修一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為例,在學習“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緩和”緩和這一知識點時,許多學生表示對這種突然的緩和不是很理解:中國不是站在蘇聯陣營嗎?怎么會突然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呢?這時,與其向學生長篇大論地解釋中蘇關系如何惡化,教師不妨把這個課外知識獲取的主動權直接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如1956年期間中蘇之間關于斯大林的評價出現了分歧意見。另外在兩國關系方面,蘇聯存在想要控制中國的企圖,而把中蘇兩黨之間的分歧擴大到兩國的關系方面。60年代末,國際環境出現了有利緩和中美關系的因素,一方面,在美蘇爭霸中,蘇聯以咄咄逼人的軍事力量占有上風,并且蘇聯霸權主義擴張威脅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美國陷入越戰泥潭,并對中國孤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劣勢,使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中美關系。這些內容與中國在70年代不得不做出外交政策的調整關系密切。(二)引導學生在復習時根據歷史連續性構建知識框架。1.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搭建歷史知識框架在歷史復習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反映歷史知識內容繁雜,難以記憶且容易弄混淆。許多學生往往是記住了這一部分,卻將這一部分與另一部分內容相混淆,而且知識之間的遷移程度也較低。但是,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輔助記憶,必將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復習的效率。因為它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能夠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技能,借助記憶和思維的規律,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能等。[2]所以,在歷史復習中,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搭建歷史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加強歷史知識的記憶。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自主復習時,可以先在教學課件上繪制好圖文結合的宏觀思維導圖。即以國際發展形式為線索指向的中國外交的方針與活動,一方面是從世界角度認識中國;另一方面則是用中國眼光觀察世界。而接下來的內容,則由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完成。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及時鞏固已學知識,又能幫助學生在繪制導圖的過程中邊理解邊記憶。2.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因果關系,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歷史復習,不僅強調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記憶,更倡導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歷史思維,養成良好的歷史素養。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因果關系的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對于學生把握各種歷史知識的邏輯關系具有較大幫助。而以往的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思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關性,以至于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對歷史事件缺乏個人化的見解。然而,學生如果能夠從歷史連續性的角度來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則將大大提高其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3]例如,學生在復習“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主動探究“60年代中國外交”中的各項方針、內容與當時的整個社會背景有何因果關系,與“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又有怎樣的聯系。并且結合70年代國內外發展形勢,獨立總結出“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這比單純地記憶和背誦更為有效。

四、結語

歷史教學的連續性是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的過程,能夠將歷史教學由表征的歷史敘述推向本質的歷史論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歷史連續性的意識,重視歷史連續性思想在教學和復習中的滲透,培養學生通過歷史教學的連續性提高理解、歸納、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從而提升其人文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洋,馬德普.歷史“連續性”的發現:解讀大革命的獨到路徑[J].理論視野,2013,(4).

[2]郝全梅,武國屏.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0).

[3]袁振宇,袁振堂.歷史的暫時性與連續性———以對“中世紀”的評價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作者:毛永建 單位:石河子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