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沉默研究

時間:2022-12-03 10:20:34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沉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課堂沉默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高中歷史課堂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表現之一就是在歷史課堂中師生互動的變化。然而,在當下的高中歷史課堂中,課堂沉默是一種十分消極的學習現象,在這種現象下,教師無法與學生進行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歷史學科的學習情況,更無法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的有效學習。文章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論,分析當前高中歷史的課堂沉默現象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并針對該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歷史課堂;對策

2014年12月,教育部開啟了關于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有關工作,根據這次修訂工作,現今的高中歷史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的內容或是教學方式的改革上,都必須要依靠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來達成,最終都需要借助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來達成教學目標。而當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課堂沉默成為常態,這已然成為高中歷史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障礙。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中,學生保持沉默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使得“沉默的螺旋”現象逐步形成。“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屬于大眾傳播學的范疇,這一理論最早見于1974年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繼而,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又在《沉默的螺旋———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對“沉默的螺旋”理論進行了全面的論述,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當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時候,首先人們會自覺形成關于身邊環境的相關“意見氣候”,同時會判斷自己的意見在其中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發現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支持時,他們便會主動參與進來,那么這一受到支持的觀點就會更加大膽地擴散;如果他們發現自己贊同的觀點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支持,即使贊同也不會表露出來。這樣,意見的一方保持沉默便會使得意見另一方的增強,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沉默的螺旋”。①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大眾傳播學的理論可以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因為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也屬于一種傳播過程,我們可以將課堂中的教學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過程。在教育的傳播過程中有四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與教育媒體,它們在教育傳播的過程中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管是傳統的教學課堂,還是現在新型的開放課堂教學,都可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解釋課堂問題。所以,本文將該理論置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剖析當下高中歷史的課堂沉默問題,探討該問題的本質,從而提出相應的可行的應對措施。

一、高中歷史課堂陷入“沉默的螺旋”的原因

1.沉悶的課堂環境的影響。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環境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使得當下的素質教育始終沒能得到落實,在這種課堂教學環境下,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長期以來,教師往往過于注重通過語言的講述來完成知識的傳授。②那么,在這種歷史教學下,學生通常只需要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學習目標,老師說什么,學生就記什么,就背什么。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這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在課堂上便會陷入“沉默的螺旋”。此種現象的出現,教師應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的歷史教學通常是老師的“滿堂灌”,幾乎每個課時都按照同一個模版將不同的知識點裝在里面灌輸給學生,學生幾乎都沒有時間去獨立思考以及提出自己想法的機會。比如,以筆者在某中學旁聽的一堂歷史課為例。該課是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的《古代希臘民主制度》一課,在該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所準備的教學材料不斷把問題丟給學生,包括古代希臘民主產生的條件、奠基、發展、頂峰以及衰落的原因。盡管教師試圖與學生互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在提出連續幾個問題后,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來反應和思考,導致課堂中大多數的同學都低頭不語。這樣的現象當然不是個例。很長時間以來,課堂中的話語權一直由教師掌握,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權威幾乎很少敢于反駁。一般來說,課堂的話語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在這一階段學生依舊是處于被動的狀態,所以在這一階段常常會有很多學生礙于教師權威不敢表達。第二階段是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獨立思考并自我表達。第三個階段就是學生能夠在與教師進行深入對話溝通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在這一階段,學生已經能夠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并且在于教師的互動中能夠拋棄教師傳統的權威形象,敢于思考和表達。那么,當下我們的課堂常常是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如今的知識傳授上需要進行思考與反思。2.“意見領袖”的樹立和“滿堂問”的提問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課堂提問是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更是師生間互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優質的課堂提問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讓學生能積極參與歷史課堂問題的討論中。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來看,在班級這個小環境中,每一位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準感官統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他們及時判斷整個班級中的“意見氣候”,也就是所處班級環境中意見的分布的情況,他們可以從中判斷哪些觀點是被認同和否定的,哪些觀點是在得到強化和弱化的。③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常常會把關注力聚焦于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在課堂提問的環節中也會常常優先選擇他們,那么這樣長此以往,班級中其他的多數學生便會依據自身“準感官統計”的能力來判斷這些少數優秀生的意見是屬于強勢意見,這便在無形中樹立了班級中的“意見領袖”。班級中“意見領袖”一旦產生,與此同時,其他的學生便會加入這些意見中,長此以往在課堂中就會變得懶惰,變得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在一些課堂提問的環節,就會默認那些好學生的意見,盲目地跟從。在這種情況下,少數的好學生被老師過多關注,其他的學生會為了避免意見被孤立而放大發言的顧慮,同時也就越來越容易受到其他意見的干擾,那么大部分學生的沉默會造成少數好學生意見的增強,如此循環,于是便陷入了“沉默的螺旋”現象。同時,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被否定,取而代之本應是“啟發式教學”與“互動式教學”,然而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出現的卻是“滿堂問”的方式,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課堂提問存在著明顯的數量化和淺層化的問題。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滿堂問”的教學方式,要么不提問題,要么提一堆問題。不僅如此,在“滿堂問”的情況下,學生習慣了被提問,被動地去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更是不敢奢望,這種強大的慣性會導致學生思維活躍程度的降低,出現學生不敢提問、不愿提問的現象。比如教學片段:(隋朝的統一)師:隋朝經過了隋文帝的統一和發展,現在隋朝缺乏什么?生:缺乏人才。師:對,那么缺乏人才隋煬帝采取了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科舉制。可以看出,上面的對話是十分簡單的師生互動,根據老師的引導,由學生的回答直接引申到課本的內容。雖然師生之間產生了互動,但是并沒有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也就沒有產生有效的師生互動。還有的歷史課堂,老師提問無非是某個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意義是什么,然后直接將學生需要思考的東西灌輸給學生,或者直接讓學生在教科書中畫出問題的答案然后背下來,所謂的“年級越高,問題越少”就是在這種教學方式下產生的一種倦怠現象。3.學生“害怕孤立”和從眾心理。“沉默的螺旋”理論基于三個命題: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第二,意見的表達與“沉默”的擴散是一種螺旋式傳播的過程,也就是指意見一方的沉默會使得意見另一方的增強,使得優勢意見更加強大,這種強大還會使得其他不同意見轉向“沉默”;第三,大眾傳播可以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輿論。”⑤那么通過前兩個命題來分析,高中歷史課堂出現的課堂沉默現象,是由于學生心理的不成熟造成的,即害怕孤立和從眾的心理造成的。既然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那么首先,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其基本屬性便是社會性,大多數的人會使自己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種態度而產生孤立,所以他們會避免將自己置于孤立的狀態,這是人的本能。一般來說,每個人在表達自己觀點或意見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意見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便會積極地參與其中,那么此類意見就會愈加發表和擴大,而發現某一意見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支持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其次,高中生還處于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期,主要表現為一種不穩定性。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這一階段是自我統一性對角色混亂的一個時期,青少年容易產生自我統一的危機感,如果處理不當會迷失個人方向,出現自卑、消極的人格特征。在自我統一性對角色混亂的這一時期,中學生思維很活躍,但容易偏激,尤其是在社交方面,會出現困惑和焦慮,甚至還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那么,學生在課堂中會判斷課堂的意見氣候,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的時候,出于本能和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就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甚至,當某些學生的意見受到其他同學迎合的時候,另一些學生即使有其他想法也不愿甚至不敢說出來,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觀點,擔心說出來被其他同學嘲諷,害怕會被批評,最后就可能變成人云亦云。

二、高中歷史課堂走出“沉默的螺旋”現象的對策

1.教師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變。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一味的對付高考而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是極為不明智的。在過去以及現在的中學歷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一直都停留在口號中,并沒有付諸實踐,然而歷史教學的意義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礎歷史知識,更應該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掌握認識歷史的科學方法。要想高中歷史課堂走出“沉默的螺旋”現象,首先要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傳統的應試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呈現出消極、怠慢的學習態度,從而會使教師降低歷史教學的情緒,長此以往,則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所以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摒棄只傳授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和結果以及影響這種死板的應試教學模式,而多采用一些反向思維和批判思維的問題,來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比如,在人教版歷史《鴉片戰爭》這一課,通常教師在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關系的時候,往往是將“虎門銷煙”直接定性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然后將內容傳授給學生,這種單向的傳播方式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被動的學習狀態,從而導致課堂沉默。因此,在講述這課的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反向的角度來切入,比如“若是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還會不會爆發?”這種反向提問的方式能夠立刻讓學生對這一問題提起興趣,并進入積極的思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能夠從獨特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這便是走出“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時期的歷史教學,高中的歷史教學應該具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就是課堂活動的創造性。初中學習歷史是比較淺層的,主要目的是簡單地了解歷史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盡快地熟悉歷史事件的框架,不需要掌握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過程。而高中歷史的學習,強調學習歷史知識的框架,需要學生去掌握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具體的內容,同時,還需要學生學會用批判的思維來思考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那么,教師應該在加強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前提之下,來重點培養學生分析重要歷史事件的思維能力,因為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一種過程,而良好的課堂活動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歷史思維能力。比如說歷史事件的角色扮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扮演好角色,必須首先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通過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認識活動,才能形成對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理解,從而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分析的能力。那么,學生掌握的這些學習歷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后,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就會有一定的能力基礎,就不會那么膽怯,無論老師和其他同學是否贊同自己的觀點,他們都會樂于展現出自己的想法,一旦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就會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不會再有學生因為害怕自己獨特的意見被其他人忽略或批評而沉默。2.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更。上文說到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第一步,那么第二步便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著手,因為可以說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方式。為了走出高中歷史課堂的沉默現象,應當從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習慣和觀念方面入手,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沉默對于歷史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來轉變“慣性”的學習習慣和觀念,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到歷史學科學習之中。以往把歷史知識割裂成碎片化的知識點,讓學生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這與素質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必須要改變學生這種碎片式、僵化式的學習策略。比如在新課程教材中,新增加了許多諸如“活動探究”、“動腦筋”的板塊,這些對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這些板塊,多讓學生在小組探究中相互討論和交流意見,鍛煉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該過程中教師依舊需要重視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從教育傳播學的角度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系可以分為單向型、雙向型、多向型以及成員型,從實際出發,這四種模式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都是必要的,因為教學互動的過程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元化的交往形式才能促進師生有效的交往活動。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后,在面對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時才有能力去回答,才不至于在課堂陷入沉默。盡管培養這樣一種自主的學習方式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但只要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堅持共同的作用下,一定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3.課堂提問的藝術。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活躍而又復雜的師生互動活動的過程。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優質的提問應當是適時和適度的。因為只有適度的提問才能夠使問題具有適當的梯度,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⑥當學生有了新的認知沖突,才會愿意與老師進行課堂交流,這是師生互動最為基礎的條件。一方面,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注意避免樹立“意見領袖”,保證課堂教學公平是前提條件,必須做到公平性,差異性和發展性。也就是說,教師在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條件下,應該有區別的去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來有針對的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在這課堂中學會思考,敢于思考,學會表達,敢于表達。同時,老師在歷史課堂中的提問應當少而精,避免以往問題的數量化和淺層化,因為過多的問題會使得課堂中教學重難點的淡化,也會使得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深入思考,造成師生互動的無效性。另一方面,教師提問的問題必須要符合高中生的現有的歷史知識水平。高中生的歷史知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淺層的,他們所掌握的都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基本內容,都是比較簡單的,所以只有當老師提的問題他們能理解時,才可能想要表達觀點,否則對問題本身一知半解,他們就會擔心自己的回答和老師認為的正確答案不一樣,或者是與其他同學不一樣,會被別人嘲笑,于是就沉默不語了。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當要給予相應的反饋,應該重視課堂互動話語的互動性。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及時反饋就是課堂互動的一種,當學生信心滿滿地起立發言完畢后,如果老師不立即對其回答給予回應,那么學生會覺得自己表達的觀點是錯誤的,所以才被老師忽視,以后就不愿意再在課堂上發言了。因此,教師應該學會給學生合適的言語回饋,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學生會不斷地減少在發言時的顧慮,越來越不受到他人意見的干擾,更愿意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綜上所述,從“沉默的螺旋”理論看當下中學歷史的課堂沉默問題,應當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心理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來走出高中課堂中的沉默現象,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到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學習之中,而非是為了應付考試,去死記硬背教材上的內容,失去了歷史學科學習的真正意義。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沉默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自主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創造性思維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歷史教學的課堂效果,給歷史學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通過“沉默的螺旋”的理論視角,分析高中歷史課堂頻繁出現沉默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與對學生特有的學習心理認識的不足。與此,為了解決該問題,高中歷史教師應從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和課堂提問的改善三個方面有序著手,努力創造一種互動開放活躍的教學課堂。筆者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樂于去表達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不再因為畏懼與其他同學想法不一致而陷入沉默,能夠走出高中歷史課堂“沉默的螺旋”現象。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姚尚右.試析新課改下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

[3]吳支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學研究,2013.

[4]趙恒烈.歷史學科中的素質教育[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7.

[5]葉小兵.中學歷史課堂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J].教學研究,2002.

作者:李雪柔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