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構建高中歷史“生命課堂”
時間:2022-12-03 10:23:13
導語:文化資源構建高中歷史“生命課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21世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從“知能課堂”到“生命課堂”的轉變對學校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利用貴州省甕安縣紅色這一優勢資源來構建中學歷史的“生命課堂”,使學生通過各種理論和實踐的方式學習歷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資源;高中歷史;生命課堂
一傳統教學管理的問題
(一)傳統的學習觀。傳統的教學觀有4個特點:(1)死記硬背,教師對于學生在思想上的自由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一味地看著書本進行背誦。(2)苦學,這里的所說的苦不僅包括生理上的,而且還包括心理上的。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2],主要是表現在,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更不要提有自己的思想,讓學生感覺學習是一種非常悶的事情。(3)逼學,由于是苦學,所以學生基本上都不會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經常是一種消極的狀態來應付學習,在考試中作弊,逃學上網等等,老師和家長看在眼里,氣在心頭,卻沒有一個好的辦法來阻止他們的行為。(4)低學,學習是需要大腦高效地運轉的,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腦力勞動,在傳統教學的方式下,學生被剝奪了自由的思想,通過苦學來制約學生的學習行為,這樣反而會導致學生的反感,效率不高,而且會加重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最后是越不想學,越強迫著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二)傳統的知識觀。傳統的知識觀更加注重的是教材上面的知識,將書本知識作為唯一的訓練內容,卻沒有意識到書本知識本身就與現實生活脫離,和學生的真實感受脫離。傳統的知識觀將書本知識作為整個知識體系的核心,從而將書本知識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在整體上,不夠重視直接經驗,反而是把直接經驗的內容排除在教學內容之外。傳統教育對生活上的學習通常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只看重的是外揀,也就很難提升教育的境界,在深度上也受到了限制。(三)傳統的教學觀。相對于新課程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已不太適應當前中職的教學模式了,傳統的教學觀不是以學生主導的,而是以教師和知識為中心的[3]。傳統的教學觀基本上是在強制下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中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長期以往,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會對學習失去自主性和積極性。傳統的教學觀根本不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體驗,這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
(一)構建現代的教學觀。教學一直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傳道授業解惑是教育人的基本實踐。所謂教學概念,就是教師對教學,意見或教學理念的理解,從相對專業的角度來看,是教學對其教學的對象,以及在教學中所期待的整個教學過程的進展和其他基本問題的分析和觀點。因此,教師應該首先有相應的預期目標。因此,首先是目標的先入之見,然后是應該做什么的目標。應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說,教育觀念在教學行為的產生和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最終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考察我們傳統的教學觀點,以知識教學為教學目標,學生最大限度地將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掌握成為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只關注自己的教學,忽視學生的學習,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容器”。(二)把甕安文化資源引入到歷史課程。“生命課程”不僅是校園教育,而且激揚師生生命的理想課堂[4]。要求全社會努力營造尊重生命,關愛學生,營造充滿“生命課程”關懷的社會氛圍。當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時,主要以編制的歷史教材為主要內容,但地方文化資源可以作為的輔助。當講述抗戰史時,結合甕安抗日事跡和抗日英雄,可以使學生不自覺地涌現出自豪的情感,也容易促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如果甕安的文化資源能夠充分引入歷史課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全面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促進學生的愛關注教育的整體進展。(三)以觀察、考察和調查釋放“生命課堂”。觀察,考察和調查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途徑。它們也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通過觀察、考察、調查,學生能夠接觸,理解和理解社會,使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情感得到應用和內化。培養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豐富社會經驗和情感體驗掌握并改進收集,處理和使用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以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前名人和烈士陵園等德育基地,讓學生接近英雄,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他們組織學生參觀動物園或植物園,開展“伙伴”活動,讓學生觀察植物和動物習慣的生活狀況,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接近大自然,課外知識和生活經驗,感受珍貴的生活,激發對生活的熱愛;通過調查和調查統計分析數據,了解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特別是那些身殘志堅,他們如何面對苦難,克服成長道路上的艱辛。(四)積極建設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庫。實質上,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資源和資源共享的兩個主要更新上方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效建立知識庫的原因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傳承。因此,歷史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師集體合力,建立完善的地方文化和歷史課程資源基礎。關于校園教學,學校圖書館的各種歷史資料和書籍,學校信息中心的各種學校歷史信息以及學校歷史教學和研究組中使用的各種視頻資料和研究案例,以及吸取的經驗教訓等可以歸納為便于學生學習和借鑒的知識庫。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講,校外其他學校歷史教學研究組的老師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各個院校之間還可以通過交流合作收集整理資料,并將其作為歷史課程的有效資源。
三構建高中歷史“生命課堂”的實驗設計與意義分析
(一)研究對象。甕安中學兩個班的學生,每班抽5名。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二)研究方法。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查、走訪、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當前對學習的認識,收集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建議,廣泛聽取教育研究專家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2.文獻研究法。查閱國內外有關農村地區學生學習興趣研究的論文、著作、報道等,尋找可以借鑒的優秀經驗。3.個案分析法。注重理論研究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甕安中學高一年級兩個班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運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進行觀察、記錄、調查、分析,及時總結、發現規律,并以問卷、訪談的形式對“引導-探究-感悟”教學模式進行個案性的研究。(三)研究的內容。選擇兩個不同的班級分別用運用自主學習方式,建設教學模式,從觀察、結論、分析、小結、推廣,作手進行的教學;運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定期交換,統一測試,每班抽5名成績相當的學生做研究對象,比較教學成績。(四)結果與分析1.結果。對照組和實驗組歷史測評得分比較。從表2-1數據中我們能夠明確對照組歷史測評得分甲、乙、丙、丁、戊平均得分分別為73.1、79.5、78.5、77.5、79.1。而從表2-2中實驗組歷史測評得分甲、乙、丙、丁、戊得分分別為82、83.5、82.3、81.6、86.1,兩組中甲、乙、丙、丁、戊的平均得分相差分別為8.9、4、3.8、4.1、7,實驗組都是要比對照組的得分情況要好很多的。可以看出,經過對甕安地方文化資源教學法學習的實驗組的學習效果要好于普通教學方法的對照組。2.分析。(1)有利于豐富高中學歷史教育資源。首先,將地方文化資源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有利于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增強歷史教學的特色,從而構建“生命課堂”。教科書中引用的例子可能遠離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很難有一種認同感,教育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將學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作為教育資源,用于開發和利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例。甕安縣作為一座紅色革命城市,有著它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如果把它來作為擴大歷史教學的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愿意接受。其次,將地方文化資源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可以為枯燥的歷史學帶來一些新的樂趣。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一般是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很顯然,這個團體討厭說教和而且比較叛逆。如果大量的理論被用來灌輸,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結果。如果采用教育改革創新的方法和手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不經意間接受歷史教學,更容易達到教育目標。(2)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實踐是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和現實的,具體的實踐構成了人與人的根本地位。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性和主動探究式學習能力。高中階段歷史上使用的地方文化資源,不應落入灌輸模式,而應開展創新獨特的實踐教育。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地方文化活動,激勵學生積極體驗和學習周圍的本土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真正得到優秀文化的培養,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有利于傳承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資源是地方的寶貴財富。它不僅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而且對個人的成長和成功也產生了微妙的影響。然而,所謂的“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高中生一般是在本地就讀,但他們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不夠客觀,也在一定范圍內。地方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首先要根據高中生的角度,對高中生進行課堂教學或課外實踐,了解當地文化提供了一個深厚的文化體驗平臺,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正確對待本土文化的態度,幫助本土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文化是人的活動,在歷史或自然過程中永不停止,但堅持尋求改善,改變和改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文化本身有發展和改變的愿望,需要體驗文化才能振興。以生命課堂的教學實踐實現學生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5]。
參考文獻
[1]高志雄.關于“生命課堂”的構建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5):49-51.
[2]扈文杰.讓學生“活躍”在“生命課堂”上[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3(3):55.
[3]岳偉,劉貴華.走向生態課堂——論課堂的整體性變革[J].教育研究,2014(8):99-106.
[4]王定功,齊彥磊.生命課堂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前瞻[J].課程.教材:教法,2016(12):102-106.
[5]康高磊,李向輝.論生命課堂的實踐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6(12):98-101.
作者:李繼榮 王祥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堂沉默研究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