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間:2022-12-03 10:25:23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摘要]“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一個熱詞,也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教育理念,它的出現,在教育界再次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熱潮。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同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同等重要,不容忽視,也必不可少。

[關鍵詞]高中歷史;時空觀念;歷史教學

歷史是一門記載中華文化,肩負著傳承悠悠華夏民族文明的學科,同樣,歷史也是一門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如涓涓流水,無孔不入,滲透在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自是顯而易見,不用多加贅言。核心素養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其與高中歷史的相融有著很多益處,若是從細微處入手,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失為一種實現高中歷史與核心素養有效融合的上佳辦法。

一、在歷史教學中貫徹時空觀念的重要性

(一)培養時空觀念,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這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極大的幫助。歷史時空觀念指的是歷史時間上的觀念和空間上的觀念以及地理上的觀念。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在特定且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之下發生的。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的時候,就應該將該歷史事件放在具體的歷史大背景下,這樣才能夠全面地分析該歷史事件。對于歷史的認知,應該將時間、空間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時空框架下學習歷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全面且合理的分析。(二)符合歷史學科的特征。如前文所說,歷史事件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下,那么,時空觀念的培養,對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全面理解歷史事實有非常大的幫助。歷史往往與政治、經濟、地理等相關知識緊密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結合起來,才能構建合理科學的歷史知識體系。從課程設置的發展趨勢上來說,關注綜合性課程的開設,強調學科融合,能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社會學科知識的綜合以歷史、地理知識的整合最為關鍵,時間和空間是學生認識歷史、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的基本要素,因此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形成,對學生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高中歷史與其他相關課程必須承擔該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任務。(三)高考題目中有關于“時空觀念”的考察題目。高中階段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高考上去。近年來,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在高考題目中,也在逐漸加大對“時空觀念”這一素養的考察力度。比如:(2017海南)俄國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至1940年間,一段時期內經濟進入停滯狀態,工業和生活用品的生產極度萎縮,可耕地面積縮減,糧食不斷減產,牲畜大幅度減少。這一時期是()。A.二月革命時期;B.國內戰爭時期;C.農業集體化時期;D.德軍入侵時期(2017天津)“12月18日,天津商會等團體召開市民大會……到會者約十萬余人。社會人士李實忱宣布了與日交涉原則:反對會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條;山東權利無條件收回;滿蒙領土完全。經全場同意后,致電張仲述,請其在美仍‘督促專使提魯案于大會討論’。津埠民眾運動達到高潮。”上述史實發生于()。A.期間;B.巴黎和會期間;C.華盛頓會議期間;D.開羅會議期間這些題目都考察了學生對于基本歷史時間的記憶與認知,需要學生在分析試題的基礎上,確認歷史事件的發生時期。因此,學生需要熟記基本歷史事件發生時間。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策略

(一)明確高中歷史教材中時間與空間的呈現方式。高三階段的學生,對于歷史中時間與空間的呈現方式,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明確高中歷史教材中時間與空間的呈現方式,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常見的時間表達有:古代的紀年方法包括紀年法、節氣、節日;近現代的紀年主要是公元,但也有特例,像是晚清、明末清初等等;也有公元前、公元后的說法,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應該明確這些時間表達方法??臻g的呈現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如下表達方式:不同歷史時期地名的不同表達;不同朝代活動的歷史區域;戰爭年代行動路線的變化以及戰役的地形等等。另外,還要了解一些專有的名詞表達,像是“中原”“關東”“江東”“嶺南”等等。這些表達方式都是一些常見的知識點,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應該多加關注,并慢慢積累,從而為培養自己的時空觀念奠定基礎。(二)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按髿v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運用大歷史觀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復習過程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煩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例如,在人教版《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課的復習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要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并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征;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如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進行分析,并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來說,就是讓學生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能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體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出發,采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三)注重中外歷史的關聯對比。多數學生對于學習世界史有極大的畏難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世界歷史更難記憶,且與自己的生活相隔甚遠?;诖朔N情況,教師在進行復習的時候,可以將中外歷史聯系起來,拉近學生與世界史之間的距離,從而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通過比較與聯系,學生會認識到歷史事物與歷史現象之間的異同,進而更好地理解歷史本質。比如,復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節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將其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聯系起來,讓學生對二者進行比較,并明確所發生的歷史階段是否相同,對比“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思想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進而對這部分的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如此,將中外歷史聯系起來,學生自然會建立起大的時空觀念。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還可以將中外歷史關聯起來,中外關聯的形式通常有:相同的歷史時期(時間)、中外歷史時間的聯系等。如19世紀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等;還有在國際背景下的中外歷史的聯系,如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中外關聯的內容非常廣泛,要在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將同一時期或同一國際背景下的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聯系比較,做到用聯系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更好地揭示歷史本質。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學習過程中,唯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才能為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人文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紅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的定位與運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

[2]馬維林.歷史課程目標中“時空觀念”的理解維度[J].教學與管理,2017.

作者:錢凱 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泰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