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解析

時間:2022-01-21 11:00:55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解析

摘要:歷史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給高中歷史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使歷史課程的教學活動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要真正實現其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模式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雖然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新教學觀已經實施已久,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依然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授課,主要表現為“以教師為主”和“以教科書為主”。學生的主體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遭到遏制,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二)教學手段陳舊。縱觀歷史課程,年代跨越久遠,其中涉及的時間、事件、人物、地點等知識紛繁復雜,學生在進行記憶時很容易混淆,甚至讓學生產生恐懼的心理,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教師常主動地灌輸給學生大量的知識,會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讓學生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還會直接打擊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歷史教學的效果。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討

新課改的實施不僅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還為高中歷史課程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指導。因此,一線歷史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課改對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等的影響,創設新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一)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使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就需要教師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貫徹到整個教學模式中。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最直接體現。因為學生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學生在認知與性格的發展上都存在差異,所以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師還要充分發展自身的個性,主要表現在生活閱歷、社會經驗、個人學識及風格的個性化上,通過教師個性的發揮可以創設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富有特色的歷史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激發自己的個性,從而活躍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二)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連續性。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滾動,并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做橫向的拓展,形成了歷史的脈絡,因而歷史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這也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所以,在歷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時間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重要因素。但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卻常常將課程分節講解,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覺,也不能完整地學習歷史知識。因此,新的歷史教學模式必須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連續性。首先,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也就是學生對課程進行課前預習,在整體上對課程有一個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引導學生針對預習中的難點進行集體解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要特別進行知識的鞏固,充分踐行歷史課堂教學的連續性。(三)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要實現單一向多樣的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因此會阻礙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新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必須要打破單一化的限制,向多樣化轉變。而要想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由單一向多樣的轉變,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并在情感的支配下融入教學場景中,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問題的觀察、分析及思考等實踐活動尋找歷史的答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除此之外,問題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都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需要合理地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已經明顯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了。因此,教師必須要對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進行創新,切實找到適合學生發展并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周惠芳.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

[2]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

作者:宋英群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