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9-24 10:06:53

導語: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摘要:如今在新課程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教學人員在高中歷史課堂上不但要對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同時還需要采取措施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信息獲取能力。目前,很多史料已經融入了高中歷史教材,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合理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解。本文主要針對史料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應用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的教職人員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史料分析;高中歷史;教學;應用策略

因為歷史本身就是過去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所以現在的人都沒有經歷過,而要想學習歷史,就需要通過一些文字或者是圖片來對過去的事情進行了解。在對歷史進行研究時,史料屬于一項非常重要的材料資源,對于歷史研究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正是因為史料所提供的相關內容,可以幫助現代人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感知與分析,因此,要想更好地還原歷史,就必須對現有的史料進行充分開發與利用。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這主要是因為以往的教學方式只是對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沒有對教學方法應用引起重視,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學人員也應該對史料分析引起高度重視,教師可以將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以及圖片等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將史料分析與課程教學之間實現有效結合,可以幫助學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來學習歷史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發散性思維。

一、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史料指的就是歷史資料,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史料進行合理應用,對于提升歷史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留下非常多的歷史遺跡、文物資料等,通過加強歷史研究工作,可以幫助現代人對歷史發展過程全面感知與了解。如今,基礎新課程不斷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自身發展方面,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應該更加重視如何開展課程教學。將史料分析應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提升

在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中,積極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和引導作用。因此,在開展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時,對于相關的教學人員而言,首先應該從興趣角度出發,而很多史料在內容上都能滿足一定的趣味性以及科學性等要求。比如,教師在對古代史進行講解時,史料可能就會呈現出非常多的書法作品或者是文物資料,而這些史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

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了非常多的文物與遺跡,同時也傳承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展示遺跡與文物,可以幫助人們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進行了解,同時將其應用于歷史教學過程中,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直接與歷史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讓學生對于國家整個發展歷程進行深刻體會,從而認識到今天繁榮昌盛的局面多么來之不易。比如,在對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學習時,通過向學生展示圖片或者視頻,可以使學生產生非常大的觸動,因此,在和平昌盛的今天,讓學生更懂得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三)可以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

將史料應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圖片以及視頻中所展現的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礎上對社會背景、事情發展以及相關歷史事件等進行深入分析,這樣在整個分析過程中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史料中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不同朝代的樂器或者是書法作品,這樣學生就能對不同時代的文化發展特點進行全面分析與了解。

二、史料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一)通過史料加強史料與理論聯系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主要是對所獲取的史料進行分析,同時應用可信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而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大部分知識都是以敘述的方式進行體現的,當學生在對不一樣的知識內容進行閱讀時,所產生的感想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一般情況下,關于史料與歷史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實際上指的就是論據與論點之間所存在的聯系。對于相關的史料問題而言,其問題都是以直接的方式所呈現出來的,但是高中歷史課程主要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可以自己發現歷史發展現象,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積累一定的歷史發展經驗,從而應用到實際的生活與學習當中。但是,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對課本內容的真實性提出懷疑,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史料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驗證,保證課本所論述的真實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來達到學生的學習要求。比如,在對新文化運動這一歷史課程進行學習時,主要是為了體現出這是一次具有重大文化影響力的運動,但是,學生可能會對這種觀點提出質疑。因此,教師在對該課程進行講解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所要表達的思想問題有所認知,從而才能對歷史內容有所了解,當采用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時,學生才能對課本中的內容產生肯定,從而積極參與到高中歷史課程學習中。

(二)使課程內容生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3+1+2”的新高考模式的實行,學生可以從歷史與物理兩門課程中選出一門必修,而對于選擇歷史課程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對于歷史學習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對任何一門課程進行學習時,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而歷史這門課程本身就比較枯燥,學生很難提升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的角度著手。在對興趣和熱情進行培養時,如果只是對書本中的理論進行講解很難達到,而是應該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歷史本身產生興趣,覺得歷史是一門非常有趣的課程,這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本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圖畫或者是材料的引用,這些都能將歷史真實性體現出來,從而使歷史課本知識滿足一定的具體性要求。另外,在歷史課程中,通過對一些圖片的合理應用,還能對學生視覺感官產生非常重要的刺激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但可以對書本當中所涉及的史料進行充分利用,同時還可以與課堂實際之間進行有效結合,通過多運用史料,可以更好地實現歷史課程教育目標,特別是對于圖片的應用,因為圖片本身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

(三)通過史料激發學生提出觀點

要想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就必須對史料分析能力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史料分析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讓學生對具體的理論知識進行掌握,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認知。教師在應用史料時應該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樣學生才能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參考史料,并不是簡單對史料進行重復或者是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在對史料進行講解時,可以對現有的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拓展,使教學過程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歷史知識。教師應該采取措施將史料與歷史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比如,在對《長征》這一相關課程進行教學時,通常情況下學生都是通過書本上的知識來了解長征具體的經過與時間,但是很難對一些細節問題進行掌握。在面對這種教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收集長征相關的圖片或者是資料,通過這種方式有效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另外,在對史料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對知識點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因此,將史料分析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使整個課堂充滿樂趣,從而使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產生興趣。

(四)利用史料,驗證矛盾的歷史證據

在歷史高考中,史料分析能力屬于其中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對學生能力方面進行分析時,通常都是利用史料與高中歷史課本相矛盾的問題,讓學生對沖突現象進行分析。通過開展這種分析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判斷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圖片以及資料等進行充分利用,通過不同的史料,可以讓學生對沖突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比如,當學習《遵義會議》這一課程時,關于歷史課本中所呈現的關于召開此次會議主要是為了糾正思想方面的錯誤,但是結合史料內容進行分析之后,會發現之所以召開遵義會議,主要是為了進行軍事路線的改革。因此,教師通過對史料的應用,可以將史料中的內容與課本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同時讓學生表達兩種不同觀點所產生的原因。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激烈討論,每個小組積極發表自己的感想,在經過系統分析與思考之后,學生就能明白兩種觀點所體現的意義。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史料分析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史料與高中歷史課程之間進行有效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同時對歷史課程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將史料分析應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對于提升歷史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永健.課堂史料實證的教學定位及落地要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5).

[2]王雪瑩.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9(15).

[3]何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

作者:潘紅玉 單位:甘肅省秦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