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標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5 09:08:00

導語:歷史課標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標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師要上好課不簡單,因為誰都沒有現成的經驗。本文就從四個方面淺談什么樣的歷史課是好課:即學有所得的歷史課、學有成效的歷史課、資源生成的歷史課、留有空間的歷史課。本文實際涉及到了課堂的評價及其標準問題。

【關鍵詞】:價值觀效率生成性空間

學生喜歡聽好課,老師也喜歡聽好課,上好課。校長希望自己的員工上的全是好課,家長更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師上的全是好課。老師,尤其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老師,在學生、領導、家長的期盼下,該怎樣上好自己的課呢?什么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呢?筆者是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歷史教師,下面就結合本人工作實踐,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認識。

一、學有所得的歷史課。即有意義的歷史課。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1這是歷史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要求基本達到的。比如《鴉片戰爭》這一課,學生通過對戰爭和《南京條約》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這就從客觀歷史升華到了思想領域的認識,學生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學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斷力。學生課前和課后有了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學生上了歷史教師的課后會有所得,那么這樣的歷史課是堂好課。

所以如果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學生通過歷史課堂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這樣的歷史課是堂好課。因為教學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教會學生的某種知識,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情感、情操,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課不是讓學生停留在所學習的歷史的表面,而是讓學生進入了精神世界。

二、學有成效的歷史課。從縱向來看,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是人人產生歷史課堂效率的基礎,從橫向來看,表現在不同的學生歷史課堂效率是有高低的。從這個意義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講效率,這樣的歷史課應該是一堂好課。

人教版的初中歷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等思考的話題,但許多歷史老師往往動不動就拿來探究,拿來討論,動不動就拿多媒體,結果往往流于形式。筆者也

經這樣做過,結果發言的總是那么幾個人,樂于探究的學生不是全部,勤于討論的學生也不是全部,還有多媒體環境下的一部分學生只是來看熱鬧的,這樣的教條化歷史教學可能會成為窒息歷史課堂效率發展的一大殺手。所以好的歷史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高效率的課,并且是在講有效率的基礎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講效率。或者說是講究參與度基礎上的有效度。這就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既要看過程又要看結果。

三、資源生成的歷史課。歷史課程目標是既定的,但歷史教學的具體目標是生成性的。所謂生成性就是說既定歷史教學目標要在歷史教學實際過程中動態變化,是師生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為歷史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倘若以靜止的目標來代替或抑制學生的積極思考與自主探究,以犧牲學生的情思活動為代價,那將是削足適履。有了過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過程,就有了情感態度。2一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時候,課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師無法預料的,教師應該有這種意識。因此隨著歷史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對歷史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取決于有沒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比如筆者在某中學上了一節《北伐戰爭》,上課前的開場白是用多媒體介紹該學校女子足球隊在世界中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上獲得亞軍的煞爽英姿。課程主要內容結束后我問同學:“本課對我們有何啟發?”學生回答:“團結”“合作”“拼搏”等等。我說:“這就是北伐精神,北伐精神就是團結合作、奮勇拼搏的精神。”并且馬上接著問:“我們身邊有關于團結、合作、拼搏的例子嗎?”學生回答:“校運會。”我說要具體一點。學生回答:“接力賽。”我說難道沒有更精彩的嗎?學生齊回答:“女足。”我于是又把畫面回到開始上課前的該校女足的精彩場面。突然有同學插嘴到:“其實這也就是北伐。”馬上下面一片表示贊同的噓唏議論聲。原來該校女足代表中國出征北歐丹麥,當然是“北伐”。我打住他們,正好下課鈴響了。我想,最后一位同學的回答正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理想場面。可以說,把學生拉回開始上課前的該校女足的精彩場面的設想正是我課前為學生預設的目標,但最后那位學生的回答使課堂增加了生成性教育資源,引起了共鳴。

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熟悉型備課”這一層面上,不僅要備“形案”,更應備好“心案”,對教學環節進行彈性設計。因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彼此的投入,會使整個過程有新的教育資源生成,又有學習過程的生成。一個智慧的歷史教師應做捕捉這種生成性資源、因勢利導地去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高手。

因此如果在歷史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活躍,創設一種意猶未盡、欲罷還休的境界,那么教學就在這種生成與互動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暢。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從容不迫地去接納和擁抱教學中的生成資源,胸有成竹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精彩。這樣的課就是一堂好的歷史課。

四、留有空間的歷史課。我這里的“空間”指兩層意思。一是指歷史教師的課還有改進的空間,我稱之為“質的空間”;二是指歷史教師留給學生讀書、想象、思考、發言的空間,我稱之為“形的空間”。從哲學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間,后者是物質空間。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著名歌手齊秦在《原來的我》中唱到“給我一個空間”。如果一個歷史老師上的課十分完美,無可挑剔,沒有一點點的缺陷和不足,那么要么這個歷史老師的教學目標預設本身就是錯誤的,要么評課老師說的是假話。我更愿意相信前者。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后作大量的準備,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這樣的歷史教師教出來的全是枯燥的歷史現象和硬生生的歷史結論。歷史課堂變成了歷史教學的木乃伊,這是可悲的。葉瀾教授說:“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所以真實的歷史教學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學,真實的歷史課才是好課,

其次,好課應是給學生留足“空間”的課。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少上課是要教師放棄話語霸權,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即少說話,多引導;多讀書是要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探究,盡可能地拓展學習空間。可是我們有的歷史老師往往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滿堂都是歷史故事,有的還有相關歷史故事的“超級鏈接”,歷史老師好象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似乎口才很好。學生聽了好象也很開心,很有收獲,實際一無所獲,這里的歷史課堂變成了學生“聽書”的地方。學生除了聽到滿耳歷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霧里,也談不上對所學歷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爭鳴”,歷史老師更沒有實現歷史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這樣的歷史課就不是一堂好課。據說,新教材蘇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師生喜愛。我們歷史老師上課能否從中受到點啟發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課,是教師的“匠心獨運”,可以讓聽課者刮目相看,但絕不會讓學生受益匪淺。這樣的“好課”,是教師的“獨秀”,學習的主體學生卻只當了一回群眾演員。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留下空間,有時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注釋:

1、4、2003年4月18日在上海市“黃浦教育論壇”的報告:《什么樣的課算一堂好課》,《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10期);

2、《好課看什么》,《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3、《暢想新課改背景下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