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專題復習規律論文
時間:2022-08-02 10:02:00
導語:古代史專題復習規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規律與認識
1.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封建統治,使秦的江山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嬴政建立起一套強有力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初,郡縣制和封國制并存,諸侯王權大勢重,逐漸威脅中央。漢景帝和漢武帝相繼采取措施,成功地解決了王國問題。接著,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大一統”局面,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使之互相牽制;同時又把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職權分散給六部。這就限制了割據勢力,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以來藩鎮割據導致五代十國局面的歷史教訓,采取強干弱枝的措施,將地方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剪除了割據因素,加強了中央集權。元朝建立后,為了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省,由中央派官管理,這既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又是后代省級行政機構之始。行省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影響至今。明初,廢除了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將其職權分給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實現了皇權和相權的合一;設置由皇帝控制的特務機構,鎮壓人民,監視官吏;采用八股取士,培養皇帝的忠實奴仆;地方廢除元朝以來的行省,改設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軍權;清前期,增設軍機處,屢興文字獄。這樣,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表明我國封建制度的衰落。
2.歷朝封建統治者實行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原因是出于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恐懼,是為了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同時也是要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權。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這一整個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延續了二千多年,其影響十分深遠。客觀進步作用十分明顯,如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加快和科技文化進步;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還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證。消極作用亦很突出,如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皇權加強就意味著地方割據勢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據勢力就膨脹。
二、關于封建國家的分裂和統一的規律與認識
1.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爭霸和兼并戰爭,分裂割據長達560年左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一局面一直維持到東漢末年,歷時400多年。東漢末年,出現軍閥混戰局面。赤壁之戰后,形成三國鼎立。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由于西晉的腐朽統治,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西晉短期而亡,封建國家又一次走向分裂,中國處于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歷時273年。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全國。統一局面維持到唐朝末年,時間長達300多年。在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基礎上,907年以后的50多年里,形成了五代十國局面。此后,又經歷了遼宋夏金的并存時期,分裂局面延續了370多年。1279年,元朝消滅了南宋殘余勢力,最終統一了全國。這一局面持續到明清(鴉片戰爭前夕),時間長達560余年。此后,中國歷史過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出現國家分裂現象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如: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惡性膨脹,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斗爭,民族融合不夠穩固,社會經濟不夠發達,社會不夠進步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上層建筑領域的調整以及中華民族內部凝聚力的加強,導致國家分裂的種種因素必然會消失。
3.國家分裂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如: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困苦等。但國家分裂過程中歷史也在客觀地發展著,如各民族不斷融合,生活范圍擴展,人文地理改變,經濟文化交流等。而分裂本身也孕育著諸多統一的因素,如廣大人民渴望統一,分裂時期出現許多局部統一,一些統治者著手社會改革以擴充實力實現統一等。我國封建社會長達2300多年,其中分裂時間僅700年左右??傊?,分裂只是國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于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4.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結果,它使中華民族歷史前后相接,綿延至今。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它對政局的穩定,社會的發展,政權的鞏固,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的進步,國際地位的提高等等,都發揮著重大歷史作用。今天,我國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門主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5.歷史發展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半x”、“合”、“治”、“亂”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正是在“離”、“合”、“治”、“亂”中,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了發展和鞏固。
三、關于重要社會改革的規律與認識
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社會改革,從狹義上講,主要有姜尚改革、齊桓公改革、晉文公改革、七國變法運動(以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王安石變法和金世宗改革等;從廣義上講,凡是統治階級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的調整,都稱得上改革。
2.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改革目的在于富國強兵、發展勢力、挽救危機、鞏固統治、適應形勢等;改革內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賦稅征收、荒地開墾、水利興修、發展軍力和廢除舊俗等方面;改革的結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徹底失敗、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終失敗了。
3.革除社會弊政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標新要有遠見卓識,要堅決徹底。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中還要注要用人。
4.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順應人民愿望的進步改革,推動著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反之,則阻礙歷史前進,加劇社會矛盾。
5.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此,改革是會有阻力的,甚至充滿了尖銳激烈的斗爭。
四、關于歷次農民起義的規律與認識
1.我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不下千起,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秦末農民戰爭、綠林赤眉起義、黃巾大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和明末農民戰爭等。
2.農民起義的原因,從宏觀上講,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是引起農民不斷起義的根本原因,而自然災害則是引起農民起義的客觀原因;從具體而言,盡管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災人禍卻是引起農民起義的三大因素。
3.我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在反封建問題上,較之世界中世紀其他各國的農民革命,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反封建斗爭水平高。例如:斗爭目標明確,建立起農民革命政權,推翻腐朽衰敗的舊王朝,推動新王朝的封建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解放社會生產力,部分調整階級關系和生產關系等。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農民革命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直接動力。
4.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因此,我國封建社會歷次農民起義,其最終結局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最終被封建地主階級所鎮壓,如黃巾大起義、明末農民戰爭等;二是成為封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改朝換代的工具,如綠林赤眉起義、隋末農民戰爭等;三是農民起義領袖蛻變為地主階級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如劉邦、朱元璋等。
5.歷次農民起義各具特點。秦末農民起義具有突發性。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是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同時利用宗教為手段發動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形成幾個強大的集團,而以瓦崗軍最重要;唐末農民起義采用“避實擊虛”方針,開展“流動作戰”;元末農民起義,既有反抗階級壓迫的一面,又有反抗民族壓迫的一面;明末農民起義,鮮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糧”口號,豐富了農民反封建內容,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賦稅制度。這些表明,我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反封建斗爭水平在逐步提高。
五、關于民族關系的規律與認識
1.“野蠻”與“文明”的基本區分點是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與文化。
2.關于民族戰爭問題。由于剝削階級思想占統治地位,由于統治階級的驅使和民族偏見的存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間不僅存在著歷史偏見、歧視、隔閡和矛盾,而且經常發生戰爭。這些戰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是我國內部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交戰雙方沒有侵略與反侵略之分,但有正義與非正義、進步與反動之分。任何民族的統治者,為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而進行的戰爭都是應該肯定的,反之則予以否定。各族人民反對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或反抗民族壓迫的斗爭,都是正義的。
3.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由50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國。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在歷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無,平等互利,這是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民族融合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遼宋夏金元和明清等七個歷史階段,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遼宋夏金元則是兩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族融合主要有六大途徑:一是生產斗爭促進融合,二是階級斗爭促進融合,三是社會改革促進融合,四是“和親”和冊封促進融合,五是戰爭促進融合,六是國家統一促進融合。民族融合的主要特點是:落后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后反被先進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識,大都是非強制性的,漢族也是在不斷吸收兄弟民族的長處和人口的過程中發展著。
4.各民族都有本身歷史發展的軌跡。其中,一類是從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漢、維、彝、白、藏、蒙、滿、羌等族;一類是歷史上有而后來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鮮卑、竭、氐等族;一類是古代沒有而后來逐漸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凡歷史上存在于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關系史范疇;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屬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史范疇。
六、關于對外關系的規律與認識
1.中國古代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必然要與亞、非、歐一些國家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直接或間接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聯系。這種聯系表現為政府或民間的人員往來、經濟文化的交流、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的傳播、甚至相互之間發生戰爭等。
2.對外貿易是在農業、手工業,尤其城市商業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受到交通運輸狀況的制約,同時與統治階級的對外政策有關。
3.漢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統治者實行對外通好政策,促進了我國和亞、非、歐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加強了我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清前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我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國興,閉關國衰?!?/p>
4.我國古代的對外交通,可以唐朝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漢朝至唐朝,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同西亞、歐洲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與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對外交往日益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北方戰亂不止、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術的長足進步所致。
5.我國傳往國外的事物品種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產技術和特產,尤其以四大發明和絲織品、瓷器聞名世界。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長處。
七、關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與認識
1.經濟是一切社會存在及歷史發展的基矗社會經濟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經濟部門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和推動。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時期和地方,貨幣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
2.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先后形成過兩個中心。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我國最早的經濟中心。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主要是北方戰亂和南方相對穩定,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六次:一是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二是東晉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三是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四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五是南宋至元朝,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完全超過北方;六是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這種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戰亂時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3.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②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③商品經濟一面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一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④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⑤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4.“農本商末”為歷代統治階級的經濟指導思想。“重農抑商”,保證了農業勞動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利于穩定封建統治秩序,鞏固封建統治。但是,它卻阻礙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致使整個封建經濟發展不夠充分,自然經濟長期延續,這是近代中國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經濟原因之一。歷史表明,農工商都為“本”,國家才會富強。
八、關于經濟制度演變的規律與認識
1.土地是我國古代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在原始社會,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在奴隸社會,實行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際是國王所有,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和農民階級的個體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國家上層建筑的基矗隨著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的勢力也會日漸惡性膨脹,土地兼并就隨之加劇。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農民揭竿起義,以求生存。各朝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增加財政收入,又總要采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證農民獲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這有利于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2.賦稅制度的演變呈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特征:①由按人丁收稅逐漸發展為按田畝征稅,可以兩稅法為標志;②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③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④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可以“庸”制為標志;⑤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稅逐漸加重。
3.歷史上,一些封建統治者在一定歷史時期相對減輕對農民的賦稅剝削,完全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同時也是為了將來加重剝削。一般說,一個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剛經過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或長期戰亂的破壞,社會比較貧困,統治者總會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采取一些比較寬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以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一當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財富有所增加,統治階級就會重新加重對人民的盤剝。
九、關于科技文化發展的規律與認識
1.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化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由經濟決定的政治狀況,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統治者實行開明的對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國科技文化的正常發展;統治者對外來宗教采勸兼容并包”,促進了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發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為后代科技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矗總之,我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我國古代科技文化領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2.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居世界領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在科學道路上不畏艱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歷代文化成就都是對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繼承和創新,又為后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矗。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發明的大量產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天文歷法的進步,有利于農事活動;醫學事業的發達,保證了人類的身體健康;文學藝術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號稱“四大發明”,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上一篇: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考歷史試卷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