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歷史教學內容論文
時間:2022-08-02 11:02:00
導語:教材改革歷史教學內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解歸納理性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反映了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征的認識程度,是理解歷史知識的起點,也是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它分為史實概念和理性概念兩大類,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較詳細的介紹,后者卻大都沒有系統的、完整的定義,而是寓于分散的歷史知識的表述之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深層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領。理解理性歷史概念須把握四個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屬性;②概念的內涵,即質的屬性;③概念的屬種關系;④概念的定義。例如“民主革命”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內涵指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屬種關系上有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定義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同反帝聯系在一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此類問題很多,如專制主義、市場體系、政治格局、帝國主義等,理應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著客觀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現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識編排順序等緣故,有的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夠全面,如中國史的許多重大事件沒有從國際大背景去分析,有的歷史事件沒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發生前的一些歷史現象的表述中有所隱含。對于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沒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須視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善于使用“為什么”,把學生帶入探究性的學習領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據具體的歷史事件,首先確定是尋找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還是內因與外因。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內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決定因素,一般要看與該事件相關的根本矛盾。歷史事件的具體原因和外因,是影響事件發生的諸客觀因素,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尋找。其次再分析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內容。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材中只講了過程和影響,那么它為什么能夠產生呢?結合在此之前發生的歷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具體原因有:①政治上,進一步掃除了阻障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勢力;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大量物質條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科技的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④思想上,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本質從整體上規定事物的性能和發展方向,現象從某一特定方面表現事物的本質。現行教材,采用的是敘事為主的體裁,對眾多的史實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質,這就給歷史教學內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廣闊的天地。歷史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嘗觀點,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國的權益,阻止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要認清本來面目,必須揭示每一項內容的實質:①對任何條約、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實質上是承認列強在華的既得利益;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稅率征收關稅,實質上是取悅英國的政策,因為當時英國控制著中國的海關管理權;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的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實質上是美國企圖憑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實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國的勢力范圍,進而占有中國市場,以達到獨占中國的目的。由此可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完全是根據列強、特別是美國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沒有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其結果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同盟,中國的民族危機非但未減輕,反而進一步加深。
四、強化史實理解,揭示內在聯系及規律
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應用于歷史研究,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歷史才成為科學。我們的教材雖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編寫的,但對大量史實的表述與評論,只是體現某一觀點,且分散在各個不同章節中,缺乏系統完整的表述,許多問題使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復習課上,把有關史實歸類總結,然后揭示內在聯系及其規律。
史實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識體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實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進而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例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后,出現了外國資本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增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現象,二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由于教材上沒有這方面的分析,學生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外國對華資本輸出越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越發展。為了講清二者的內在聯系,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我們把兩件事同時放到一定的歷史空間中對比,設計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示意圖:
——根據韓連琪主編的《中國歷史問題全解》第479頁圖表改制,齊魯書社出版。從圖中可以看出民族資產階級對企業的投資,從1895年開始到1897年出現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現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發展的現象說明,外國資本輸出初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隨著外資企業的投產和擴大,剛剛興起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會受到極大摧殘,迅速走向蕭條、衰落。因此帝國主義侵略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不趕走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中國的民族工業就永遠發展不起來,這是歷史證明了的規律。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思想教育是歷史教學的三大基本任務之一。教材中體現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隱性的,靠教師去挖掘,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選取恰當的時機實施。目前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淺層次的說教式、硬性灌輸、貼政治檢簽等簡單做法,結果不僅難以改變學生的心理定勢,反而會加劇他們已有的逆反心理。因此對高中學生來說,思想教育要堅持理解知識、提高認識、培養情感的有機結合,達到潛移默化、以史為鑒、知書明理的目的。
當確定某一歷史事件為思想教育的素材、擬定和實施思想教育時,應注意把對知識的準確理解作為載體,情感的培養為目標,提高認識水平和鑒別能力為二者的紐帶和橋梁。例如,在講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出現“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時,就必然涉及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問題,我們不能回避錯誤,又要通過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堅信黨的領導。
總之,教學內容的改革勢在必行,途徑很多。但體現在每一節課上的確不容易,需要教師有超于教材幾倍的水平。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深入鉆研,另一方面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質疑、問難,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理論水平。相信只要我們轉變觀念,不斷探索,一定會使歷史教學出現一番新的天地。
- 上一篇:中學歷史圖示教學思考論文
- 下一篇:歷史教學與民族關系問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