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21 04:48: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歷史課都講的是一些過去的人與事,枯燥無味,且無“實用”,在考試中,特別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在學生課業負擔如此之重的今天,歷史課應盡可能地少開,讓學生把時間和精力集中于“主課”的學習上,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我們的中學教學的功利性由此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功利”的目標驅動下,一切為了分數,一切為了升學,對歷史的學習自然就變成了一種無所事事的“累贅”,從而也就不斷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至學生完全失去興趣。
其實,中學歷史不只表現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終極目標應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質”,是一種人格教育,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應是“以分促學”,偏面追求分數的高低,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從而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汲取歷史的精華,在“歷史”的寬闊海洋里徜徉,不斷開拓視野,磨礪意志,培養情操,從而健全人格。
2打親情牌,尊重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事實上,那種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式的居高臨下的師道之尊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心理發展的需求,這種老式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只能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和抵觸的心理,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可能心悅誠服地聽取老師的“布道”,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討厭上這門課,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本著平等、尊重的原則,與學生建立互助、互信、互諒;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師生關系,要經常與學生們進行朋友式的交流,不斷地滋潤著孩子的心田;要帶著一顆“童心”,經常深入到學生之中,與學生“打成一片”,從而了解學生,真心誠意地去幫助學生去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一些難題,盡量不用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和語氣與學生談話,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3根據課堂情境,靈活運用教材內容,選擇最佳教學方法,引起學生注意,讓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愿學習
所謂最佳的教學方法,是根據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學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教學環境,靈活機動地運用教學工具、教學表達形式、合理地分析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教授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說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關鍵在于能否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
首先結合時事熱點,巧妙運用課文引言,引發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講授《收復新疆》一課時,教師先結合時事講述“東突”勢力在西方反華勢力的支持下分裂祖國新疆的圖謀,繼而讓學生小組合作尋找新疆自古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鐵證”,然后,教師滿懷激情地朗誦“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課文引言部分的詩句,學生既認清了“疆獨”勢力的丑惡嘴臉,又認識到了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真實,在一種詩情畫意的壯志豪懷之中漸入學習之佳境,在詩意的引導下,對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建設新疆的史實有一種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而激發其在課上和課后主動搜集史料,了解這部分的歷史知識。
其次可以適當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聲、光、音、像效果,采取“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教學表現方法,一開始就將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牢牢地吸引過來,達到“先聲奪人”的目的。
如在上《三國鼎立》一課時,本人剪輯并播放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流水》,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那種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三國紛爭之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可以通過課堂小結,對教學內容進行言簡意賅的小結或是編排一些口訣的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幾分鐘的時間,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一些疏導,小結,是課堂教學程序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理清頭緒,從而輕松記憶的一種好方法。如在講授完《元朝的統一》一課后,本人利用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本課有哪三個時間、三個人物、三大事件?學生們很快就總結出了三個時間是1206年、1271年和1276年,三個人物分別是成思吉汗、忽必烈、文天祥;三大事件是蒙古草原的統一,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滅亡。這樣,學生就自覺地將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演變成九個互相關聯的時間、人物、事件,并在腦中形成整體概念,從而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諧音,口訣等辦法幫助學生記憶。如對《辛丑條約》內容的學習,學生們往往認為頭緒多,很難記憶,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諧音,將《辛丑條約》各條內容歸納為“前進賓館”四個字,這樣,我們只需要讓學生理解:“前”,指賠款;“進”(禁):指禁止中國人民反帝活動;“賓”(兵),指允許外國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駐扎軍隊,拆毀大沽炮臺等等;“館”,指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允許中國人居住,外國可以駐兵保護等等,這樣學生的學習負擔就大大地減輕了,學習歷史也就并不顯得那么難而枯燥了。
第四,讓學生自編自演歷史劇,化歷史學習為實踐表演,在“做中學”,既展現了學生們的個人才能、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又在活動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述《唐朝的民族關系》一課時,本人一改傳統的講授方式,將全班分成“吐蕃組”、“回紇組”、“靺鞨組”、“南詔組”、“朝廷組”,每組10人左右,五組依據課文講述順序推選演員出演,結果,學生們把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贊干普、懷仁可汗,渤海郡王以及云南王等文中人物表演得活靈活現、生動形象。整整一節課,始終是充滿著掌聲和歡笑,就連課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學生仍然還沉浸在剛才表演時的亢奮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自然也就令其興趣盎然,急于探索。
當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自覺、自愿地去學習歷史,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人格素質,熟練應用現代教學工具,把它和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揉合起來,不斷追求教學方式的靈活化,教學目標最大化,教學負擔最小化,從而讓我們的學生丟開包袱、無憂無慮、興趣盎然地徜徉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在完善自我、改進自我。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歷史教學亦然,學生只有對學習歷史有興趣,才會自覺、自愿地去學習這門課程,這也直接影響著中學歷史教學的效果和成敗,因此,我們只有在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上下功夫,才能有效地達到歷史教學的教學目的,實現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一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二要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觀念和技術層面上狠下苦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和諧課堂;教法靈活;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的老師,在長期的中學歷史教學中筆者發現,多數中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在實際的歷史學習中能真正能把這種好奇心化為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直而達到自覺學習和探究歷史的奧秘的卻很少。
- 上一篇:青少年性別教育探討論文
- 下一篇:商務局行政效能建設制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