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論文
時間:2022-02-25 10:44:00
導語:遷移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材知識點之間的遷移結合
歷史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縱橫聯系互為因果的。正因如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系。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系。”歷史的發展有縱橫兩大坐標“縱向比較主要從時間角度,對同一民族、不同區域、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對不同民族、同一區域、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學習歷史必須瞻前顧后、順推逆溯。在介紹蔡倫改進造紙術時,可引導學生追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書寫材料,分析龜甲、獸骨、竹木簡、絲綢、麻作為書寫材料的缺憾之處,進而認識到每一項發明創造都要經歷一個艱辛的積累、總結過程,這是縱向聯系;同時還可介紹在我國造紙術外傳之前其他國家的書寫材料,以及造紙術外傳后給這些國家帶來的深刻影響,通過分析比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是橫向比較。縱橫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既可“溫故而知新”,又有利于新問題的理解與解決。
二、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遷移結合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綜合性,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內容涉及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藝術、民族關系等各個方面,與多種學科聯系密切,歷來就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說。”對歷史材料的閱讀、理解和表達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功夫;解釋歷史事件,分析歷史現象,評價史人物離不開政治理論、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原理多廚史空間概念離不開地理知識。所以,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地融合一些邊緣學科知識,尤其是政史文的有機結合、滲透和移植,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在介紹百團大戰時,恰當地聯系語文教材上的《狼牙山五壯士》、《冀中地道戰》、《小英雄雨來》等篇章,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根據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抗戰,l945年8月,終于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等內容。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說: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區域、征因革,知要害。”他透徹地說明了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聯系的切人點。為什么亞非四大文明古國都建立在大河流域?為什么資本主義最早萌發在意大利?為什么中國上古時候種桑織綢非常發達的北方,到現代早已成了“明日黃花”?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今日竟被視為“中國的憂患”?這些問題深刻說明了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用唐朝的著名哲學家劉禹錫“交相勝,還相用”的話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歷史教學中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遷移,一則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則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三、歷史與現實的遷移結合
歷史講述著人類的過去,然而,歷史又是過去與現在永不休止的對話,是人們了鰓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書中積蓄著古人和今人的經驗,固然是學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學生方面說,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經驗成為自身的經驗。”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一些“熱點”問題都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閑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引入一些“熱點”問題,能更好的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如我在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時,是這樣導人的:先為同學們轉述白巖松說過的一件事:奧運圣火在倫敦傳遞時曾遭到藏獨分子的破壞,一個英國小姑娘不解地問她的母親,他們為什么要破壞圣火?年輕的母親回答說,他們的國家被中國占領了。此時我轉問同學,真的是他們的國家被中國占領了嗎?如果當時你在旁邊,你會對這兩個不明真相的母女說些什么?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用一系列的史實證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在這里,奧運圣火、藏獨分子與歷史有機結合,通過學習,學生對熱點問題有了更透徹的了解。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去解決熱點問題,學會從熱點中去追溯歷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什么是掌握知識呢?這就是使周圍世界的事物、事實、現象和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在社會各要素之問互動加強,人類活動領域不斷拓寬和人類行為手段與方式日趨多樣化的今天,以分科課程為單一或主要模式的學校課程結構已經滯后于人類社會的演進速率。”當前,“為遷移而教”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口號,布魯納稱:遷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研究運用遷移規律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遷移規律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尤顯重要。不容忽略的是,遷移有正遷移與負遷移之分,有利于未來的學習或對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之為正遷移;相反,起阻礙作用的,則稱之為負遷移。因此在遷移法的應用方面,應該把握住“度”:注重歷史學科內知識的縱向聯系橫向比較;注意同政治、地理、文學、社會生活等的有機交融從而促使歷史課堂教學更加富有生活氣息;歷史課堂研究領域涌現出更多的增長點;歷史課堂教學更加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福華.歷史比較教學論略[J].歷史教學,2000(8).
[2]秦德增.培養文科綜合能力之我見[J].歷史教學,2001(8).
[3]劉鐵芳主編.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88.
[4][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l984.538.
[5]童綏寶,劉汝明.文科綜合能力與歷史學科教學[J].歷史教學2000(9).
- 上一篇:歷史新教材研究論文
- 下一篇:初中歷史課堂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