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有效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5 11:01:00
導語:歷史課堂有效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當前世界是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人類的文明面臨重大轉折?,F代的教育觀念面臨種種問題和挑戰,培養發展全面的人才成為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生存”,成為轉型時期人才培養標準。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界與社會各界都十分關心中小學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以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標志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在全國逐漸推廣。本輪課程改革對我們教育理念和教育的價值觀念產生強烈沖擊,它所倡導的“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全面合格公民,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指明我們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歷史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做到“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歷史本身所具有的啟迪智慧、傳承文化功能,歷史知識是人的基本素養。歷史教育對社會文明發展、培養公民意識和社會性方面獨特的作用。在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僅是學到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探索和創造,學會平等、尊重、民主、法制,懂得寬容、理解、感恩、關懷,而教師的責任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升他們的生存能力,成為合格的人才。二、展示歷史學科魅力,在體驗和探究中活學歷史
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歷史教學倡導的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關注社會文明的進程,對多元文化的包容,遵循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規律,感受生命的完善和美好,這些都是歷史學科所具有的魅力。
我們必須實施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必須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在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中,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原來冷冰冰的歷史文字跳動起來。我們要堅信,知識的獲取本身需要年輕的生命來感受,而這種獲取的本身就意味著各個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這是以往我們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在與前人的“交流”“融合”中,學生學習知識,探索新知,對歷史的進行追問,塑造個性和豐富思想,關注人與社會等等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更新教學理念,轉化教學行為
新的課程改革賦予教師更多的任務,從課程的實施者、操控者到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指導者。從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到如今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遇到的難度和壓力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歷史教師,應該看到這是自我成長的大好機會,“以學論教”不再是一個口號,應該是一個行動。
在新課程下,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每一位學生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而每一位學生都處在發展中,要相信學生可以積極成長。其次要認識到學生是獨特的人,這意味著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此外要認識到是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所謂獨立意義是要看到學生是有自己的頭腦,具有認識、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的,教師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把學生看作是只會接受的“工具”。
我們應該回歸歷史教育本原,展現給學生的是真實的歷史,而不是帶有結論性的東西??肆_齊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教師必須制定有利學生成長的教學目標,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教學情境,抓住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得學生學會發現、探究,敢于質疑權威,提高思辨能力。真正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同時我們要積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傳達民主平等信息。將歷史課堂變成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在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接受能力和發展可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起體驗和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在歷史學習中進一步了解中國,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包容理解的現代意識,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懷,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合作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化民主和法律意識,完成由一個“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任鵬杰先生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一段重要講話:“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恐怕也要從根本上來看:歷史教學應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緊密關切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這也是我們每個有責任感的歷史教師肩負的時代使命,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了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中國,為了我們自己培養合格的公民。
【摘要】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共識,本文對歷史課堂上的有效教學進行探討,為歷史教學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歷史課堂有效教學
- 上一篇:中學歷史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企業工會干部隊伍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