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2-25 11:05:00

導語: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論文

一、概括能力的培養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維過程的高級階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來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本質特征結合起來、聯系起來。學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發展年齡階段的制約,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他們身上已經開始發展。不過,畢竟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時也會把正確的與錯誤的成份混在一起,影響了結論的確切與完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概括能力的培養。

調動學生自覺進行概括的積極性。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上,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放手讓學生練習概括歷史事件,無所顧及地去分析、綜合、比較和抽象。學生練習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總結正確進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學習了中國歷史上一些重要的農民起義后,就引導學生按時間順序,從起義地點、領導人、起義原因、經過、結果等方面進行概括。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整體輪廓、具體內容、前后順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學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來越多,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也越來越強。

循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正確途徑。歷史事件是歷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必須在研讀歷史教材、挖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中進行。在引導學生挖掘歷史事件內在聯系時,一般都按“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什么”這三步去循序漸進地展開。在訓練途徑中培養出來的概括能力既準確地抓住了歷史事件的重點,又簡潔明了不繁冗。

歷史理論提高學生概括能力。要使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個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決“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什么”的過程中,將必要的歷史理論滲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歷史事件和歷史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否則,便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概括能力。例如,學生在分析概括歐洲經濟的發展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因果關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歐洲封建國家改革的導向等問題時,就離不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等辯證關系這樣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可見,基本的歷史理論是連接分散的歷史事件的筋骨,是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一系列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能力便是人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中學生對歷史學科形成的概念卻是“死記硬背”。許多學生平時根本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考試時就突擊背幾天去應付。要扭轉這一局面,歷史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自覺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歷史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是社會學科的必修課,有其他學科不能取代的功能。從而逐步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提高學習歷史課的興趣;進而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綜合等思維方法,促使學生主動拿起“思維”這一武器,積極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和邏輯形式梳理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析各種歷史現象、歷史關系,并重新歸類組合,形成眉目清晰、條理分明的歷史網絡圖,自覺擯棄死記硬背的陳舊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因材施教,傳授科學思維方式。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是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分析和綜合是認識歷史現象和形成科學概念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綜合,而綜合又必須以分析為基礎。一般來說,分析中有綜合,綜合和分析統一、互相依從。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概念,首先應分析:戚繼光抗倭的背景、具體功績、取勝原因等,然后綜合為:戚繼光是明朝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實這就是歷史思維過程的一種形式。歷史思維還是一個“比較”和“概括”的過程。“比較”就是對歷史上發生的許多現象的某些因素進行對比,從而概括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三、理解能力培養

理解能力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深入領會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識的中心環節,更是學生運用已知解決未知問題,達到“以史為鑒”的基礎和關鍵。

歷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歷史的多樣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線索、層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靈活性有很大的益處。要注重歷史的連貫性。培養學生對任何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連貫的思維。要注意歷史的規律性。規律性體現了歷史發展最本質的東西,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要注意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性和連續性,便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統看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重視課前的語言表達訓練,教學中,規定每節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學生講一個歷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學生語句繁瑣、表達不清,甚至出現中斷的現象。半個學期以后,學生已經能夠積極參與,并在五分鐘內將一個歷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確地表達出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了歷史知識。

精心設計課前提問。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欲望。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美國國旗嗎?它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它們各代表什么?”同學們被吸引住了,紛紛回答。通過課前提問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開展課堂討論。針對一些重大而學生又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老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分析思考,開展討論,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辯解能力。例如,在講“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圍繞“該不該殺”這一問題開展討論。開始由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讓他們理解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舉措的重要意義。課堂討論要針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學生辯論要集中時間,語言要簡練,并要注意引導,在分析、辯論的過程中形成共識,起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

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對學生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激發情趣,培養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學中,選擇課文中一些有教育意義或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段落讓他們朗讀。一方面要求必須用普通話,語言流暢、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語言的美感,強調特定歷史環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過不斷實踐,大多數學生朗讀時不僅聲音宏亮、吐字清晰、流暢,而且抑揚頓挫,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朗讀訓練既牢固掌握了歷史知識,又鍛煉了口才。

模擬講課。這是對學生職前智能的一次綜合訓練。活動初期,很多學生由于膽怯,講課時語句生硬,更談不上語言的美感了。這時,要給予鼓勵并及時指導,動員學生相互交流,積極配合。經過努力,大多數學生在講臺上不僅落落大方,而且語言生動流暢。模擬實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鞏固了所學知識,強化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歷史思維的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來分析各種歷史現象的本質及其關系。如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制約作用,來深刻揭示人類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原理來深刻闡明每一歷史階段內各種政治力量的政策方針及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這種演示的教學法要貫穿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理論熏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學生的能力提高了,不僅可促進對歷史課的學習,而且對各門功課的學習都有助益,從而可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整體素質。中學生素質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學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和使命。

參考文獻:

1、趙登明:《歷史教學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鄭萍:《歷史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任蓉蓉:《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與管理》,2002年12期。

4、張曉明:《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與管理》,2002年06期。

5、王平:《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策略》,《湖南教育》,2002年16期。

6、劉詠梅:《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摘要]:在歷史教學當中,我們教師應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各學科的進步,也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大有益處。本文就四方面能力培養闡述了一些想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