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歷史教學作用論文

時間:2022-12-15 04:26:00

導語:文學作品的歷史教學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作品的歷史教學作用論文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引用語文知識,既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認識,又能提高綜合能力。

【關鍵詞】文學作品歷史教學運用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謂文以載史,史以文傳。歷史為文學作品提供時代背景和素材,文學作品則形象地再現了它賴以產生的時代特征與風貌。職業高級中學歷史教材上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可以從語文課文中得到加強,筆者就魯迅與作品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的引用略作分析。

魯迅的作品常表現出豐富的社會內涵,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深刻剖析。前輩有云:“不了解魯迅就不會了解中國”、“不懂得魯迅的雜文就不懂得昨天的中國”;則以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和社會斗爭場面為創作題材,史詩般地再現了我國革命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以最近的視點反映革命斗爭生活。

在歷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引用魯迅與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補充、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與理解,讓他們徜徉于文學作品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加強學科間的聯系。

1.使抽象的歷史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加深感性認識。由于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歷史人物、事件不能再現和重演,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喚起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文學作品恰恰具有這方面的優勢。例如,講1926年的北伐時,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迫于日帝提出的抗議及種種無理條件,段祺瑞執政府竟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此時,可以聯系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再現段祺瑞政府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革命青年的情形,加深感性認識。又如,講“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可以引用魯迅的《狂人日記》,完成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最深層次揭露和批判,還可以讓學生感悟作品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理解“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高度。再如,講抗戰勝利初期國共兩黨的不同表現,可以引用在1945年重慶談判時的七律《有田有地吾為主》,將想奪取抗戰勝利果實、假團結真內戰的丑惡嘴臉形象揭露出來,形象地再現中共解放全國人民和全人類的理想。

總之,恰當地引用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使抽象的歷史內容變得具體,還能使難理解的內容變得容易,讓學生如臨其境,既激發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習效率。

2.使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更清晰,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借助文學作品,不但有助于增加歷史教學的形象性,還有助于加深理解歷史知識。比如,講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用魯迅的《阿Q正傳》。魯迅通過對阿Q的遭遇和阿Q式革命的描寫,高度概括地表現了在數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國民性弱點,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歸于失敗的歷史教訓:舊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革命不關心民眾,民眾不理解革命。中國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獲得勝利,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場思想革命和在思想革命的啟蒙之下覺醒了的人民。經過這樣的引用,對歷史教材中的“辛亥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用此文還可以加深20世紀20年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動群眾的必要性的理解。又如,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土地革命時,可以引用的《清平樂?蔣桂戰爭》,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事件之間聯系的理解。蔣桂戰爭使得江西境內敵人兵力空虛,不失時機地于回師贛南開展游擊戰爭,閩西蘇區得到了鞏固和擴大。這首詞就是在紅軍占領上杭之后,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時寫的。用該詞就可以形象地分析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情,利用白色政權自相殘殺的分裂和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和鞏固擴大紅色政權。用工農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光輝思想。公務員之家

3.為歷史課堂添加人文色彩,進行人格教育。言為心聲,文藝創作是作者思想情懷的展現,言語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更為真切。比如,1927年,叛變革命后,白色恐怖籠罩著全國。國民黨反動派在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反革命軍事圍剿的同時,又發動了反革命的文化圍剿。1931年,國民黨反動派秘密地逮捕并槍殺了五位左翼作家。魯迅得知柔石被殺的息后,悲憤已極,當即吟成一首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表達對反動派殺害革命青年的無比悲憤和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1933年2月7日,五烈士遇難兩周年的日子里,魯迅又寫了篇紀念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在此文中,作者深情地緬懷了烈士的光輝業績,憤怒地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魯迅無比憤慨、英勇斗爭的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引用這類作品進行思想教育。又如,講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領導湖南的農民運動時,可以引用《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上片描繪了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懷。下片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對學生就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如,講紅軍兩萬五千里戰略轉移時可以引用《七律·長征》。通過引用,學生借助形象思維可深刻地記住紅軍長征中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識點,還能領略到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實現了革命理想的喜悅,以及對于艱難困苦的蔑視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感。講“一五”計劃成果時,可以引用《水調歌頭·游泳》展現長江武漢大橋和三峽改造工程的設想。詞的上闕描繪了祖國江山雄偉瑰麗的圖景,下闋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建設的瑰麗圖景,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謳歌了人們改造山河、建設祖國的偉大業績,據此讓學生體味英雄主義情感。

總之,文學作品在歷史教學中的恰當引用作用是多方面的,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知識網絡。教師應引導他們進行學科間知識的轉化、遷移,有助于提高其綜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應正確理解文學作品的含義,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文學作品畢竟不是歷史,兩者并不能全等,只能將其作為歷史教學內容的補充,不可喧賓奪主。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適時、適度、適量,要做到恰如其分。否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容易忽略對歷史本身的傳授。唯有平時厚積才能薄發,才能恰當取舍,才能適當聯系引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