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課程情形下學生主要意識的培育方案
時間:2022-04-22 05:04:00
導語:淺析新課程情形下學生主要意識的培育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課程下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策略——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試圖從如何設計問題、一堂課設計多少個問題、如何處理學生的處理結果幾個方面對“問題教學法”進行初淺的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問題教學法;主體意識;歷史教學
2006年秋季,浙江全省高中開始實施新課改教學。新課改的最大特點,是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因此,必然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勇于改革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條幅高度概括了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直接體驗學習的重要作用。
筆者在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中進行了問題教學法的嘗試,在問題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學生思維、主動學習和鉆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下面我略談一些在實施問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有不足之處,望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何謂“問題教學法”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所以,問題教學法是指以問題為中心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的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的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創造精神引發出來。
從這個角度出發,問題教學法有兩種形式:一是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教師將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備課,再通過課堂討論或師生的共同探討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達到釋疑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即“學生自己質疑→教師指導下探疑→釋疑”的過程;二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情),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幾個問題,并提供一些材料,讓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讓他們討論,之后學生發表討論結果,師生共同探討,教師最后作點撥和總結的一種教學模式,即“教師設疑——學生思考、討論、解疑”的過程。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多采用的是后者。
二、如何實施“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一般分為如何設計問題、一堂課設計多少個問題、如何處理學生的討論結果等幾個方面。
1、如何設計問題。這是實施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問題設計得好,有利于整堂課處理得流暢,學生的主體性更能充分體現。那么,該如何設計問題呢?
第一,教師必須精心設計關鍵問題,問題要突出重點、難度適當。關鍵問題是指與學生思考、討論相吻合之處,或者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教師都可以用來設問,讓學生討論。通過設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讓學生自己找出事物的本質與根源。通常這類問題對于解決教學目標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師設計問題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一個問題的深度和難度一定要適當的原則。例如,人民版必修Ⅲ專題三《新文化運動》一節,我在備課時把重點放在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上。我是這樣設計的:1、新文化運動有哪些主要內容?2、為什么會提出這些內容?3、指導思想是什么?4、能給當時社會帶來怎么樣的影響?通過這四個問題,學生基本上能將與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相關問題都理清了。同時這些問題結論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小組討論,發言得出來的,這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第二,教師應圍繞問題給學生提供一些史料。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都是從史實中提煉出來的,“論從史出、以史導論”。教師在備課時,應盡量找一些通俗易懂的史料,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設計出問題。同時,材料要精練。這樣,學生在討論問題時,可以參照這些史料,并結合教材,得出響應的結論。例如,在復習近現代中日關系時,我提供的材料共3則。材料1:清末詩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可以設計:為什么“四百萬人同一哭”?從“愁”“淚”“哭”等字眼來體會《馬關條約》簽訂所造成的民族感傷,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史實。材料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報》社論《慶祝抗戰最后勝利》“我們中國人民,半個世紀以來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現在這個萬惡的敵人,已被中、蘇、美、英的聯合力量所打倒了。……這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來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國同胞的熱烈慶祝。”可以設計:為什么是“我中華民族百年來未有的大事”,為什么值得“全國同胞的熱烈慶祝”?日本的野蠻侵略終于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的覺醒,全民族抗戰最終迎來的是最后勝利。這是近代百年來第一次在反對帝國主義斗爭中取得的完全勝利。中華民族從此走向復興。材料3:“1972年9月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訪問中國,并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結束不正常狀態;中國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款要求;中國政府重聲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關系。”可以設計:為什么中日會實現邦交正常化?中日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里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既有利于中日和平與發展,也有利于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學生基本上可以根據這3則材料去討論這個問題。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學生也會逐漸懂得如何學習歷史;甚至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第三,教師應積極創建一個民主、和諧,有利于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解決這一過程中來的教學氛圍。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究事物、探求規律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同時更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每當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或者組織學生熱烈討論,對于學生經過思考作出的答案,首先要尊重,對其中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還要給以鼓勵,使之愈發閃亮;對其中不夠完善甚至是錯誤的回答,還應循循善誘,幫助走出誤區。歷史課堂教學應當在民主、平等和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益才能得到較大提高。否則,將影響師生之間的教學和諧、學生思維的自由發揮以及教學目標的充分實現。
2、一堂課設計多少個問題。我們經常說“精而非多”。是的,一堂課45分鐘,學生既要閱讀材料,又要思考、討論,既要學生發言,又要教師點撥、總結,問題過多,勢必影響學生思維的集中,教學進度往往不能按計劃完成。所以,一堂課我認為2—3個問題為好,其中又以一個問題為重點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往往就是本節課教材的重點或難點。如講述人民版必修Ⅱ專題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這一內容,教師可事先設計一些核心問題,如設計“有人說,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這一問題,來解決本節的第一個重點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設計“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這一問題解決課文的難點所在。對于余下的知識點,事先以填空、選擇、簡答等形式讓學生在預習時就完成。這既完成了教材的基礎知識點,又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解題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整節課在較輕松的環境中結束。
3、如何處理學生的討論結果。學生在經過自己思考、小組合作討論以后,他們根據材料、教材和自己的理解,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結論,應該說很多時候這些答案是不一樣,甚至是相反的,那么我們該如何來處理這種情況呢?我一般是分這么幾種情況:第一,對于基本符合材料和教材以及我所認為的,基本上予以肯定贊揚,并進行總結。第二,對于相反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也肯定他們的成果、肯定他們在討論中的創新;而對于確實出現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人文價值觀或科學性的觀點,及時予以糾正。同時,師生之間的這種交流是平等的,要給學生民主,教師千萬不能這時出現專制。
三、運用“問題教學法”的一些感悟
1、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可以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學生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如學生遇到材料解析題、問答題時,就能以知識為內容、能力為工具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甚至學生可以比較理智地去看待現實生活,處理人際關系。
2、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對于教師來說,這不僅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要有扎實的人文科學、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甚至還要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這種新型的、全面的教師,不但是教育發展所要求的,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教師應該更加主動地發揮主導作用。在這樣一個充滿探索方法的學習模式里,教師的工作任務不是減輕,而是更加繁重,不僅要備好課,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問題教學設計、明確的教學能力培養目標和引導措施。
教師要具有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修養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才能夠巧妙地設計問題和調節引導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這種教學方法,體現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橢圓雙主體教學模式”。所以,這里并不能忘記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應該發揮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應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施良方等,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中學歷史微格教學教程》,徐錫祺,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何克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4]《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
[5]《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關鴻羽、白銘欣,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版。
- 上一篇:談論電視新聞的細節
- 下一篇:超市采購履職工作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