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歷史課堂中教師的語言技巧

時間:2022-06-10 06:15:00

導語:解析歷史課堂中教師的語言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歷史課堂中教師的語言技巧

在教學手段日趨多樣化的今天,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借助于板書、圖片、實物、幻燈、錄音機、錄象機等多種教學設備,但是口語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運用語言是歷史教師最基本的課堂技能。使用歷史教學語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言必須準確嚴謹

準確嚴謹是對歷史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學性是表達內容必須準確,無任何知識性的錯誤,必須具有學科的特點——言之有史,言之有據。例如:秦滅六國前,贏政是秦國的國君,必須以“秦王”相稱,而秦滅六國后,贏政稱帝,必須以“秦始皇”相稱,“秦國”“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顛倒了順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學性的錯誤。

二、語言要力求精煉簡潔

恩格斯曾經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因此,教學語言表達要體現精煉性,即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課堂上的話應該是加一句嫌多,減一句嫌少。只有這樣,講課才能絲絲入扣、言必有中。精煉簡潔并不是空洞抽象,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

三、語言務必要生動形象

歷史課堂語言應講出色彩,講出聲響,講出形象來。在歷史課堂上,我們應該聽得見幾千年前陳勝在大澤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無數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又如:講“萬里長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結論,可以講“用造長城的磚石來鋪筑一條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馬路,可以繞地球三四圈”,這樣就使學生對長城的工程浩大有了一個真切的感受。

四、語言要充滿感情色彩

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愿語言的魅力,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還要充滿感情色彩,以求聲情并茂,動人心弦。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理論上還要從感情上分清敵與友,是與非,愛與憎。歷史教師應當重視歷史教學語言的感情色彩,去熱情的歌頌真善美,鞭噠假丑惡。以使學生受到正義感、愛國感、英雄感等感情的熏陶。例如講到圓明園被焚燒時,教師應使用控訴性的語言和采用悲憤的語調,才能有感染力。

五、語言要富有時代氣息

講古人古事的時候,引用古人說過的原語、古籍上講述的原文,原語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時代的氣息,鼓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引用一句希特勒的原話:“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志”,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暴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