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記憶法則
時間:2022-06-17 09:45:00
導語:歷史教學記憶法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筆者所在學校的新疆班學生大部分來自南疆,漢語基礎薄弱,面對歷史這門以記憶為基礎的學科,往往會因為記憶效果不佳而失去學習的動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做了近半年記憶規律方面的研究,并在“世界記憶之父”托尼•博贊那里找到了答案。筆者將托尼•博贊的“記憶法則”理論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記憶時加入動作。動作富有生命力,也容易引起大腦的興趣。比如,在讓學生記憶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的意義”時,筆者就讓他們充分加入了動作。記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時,讓學生把面前的一兩本書當成“清王朝”做“推翻”的動作;記憶“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時,讓學生把面前的書桌當成“帝國主義”做“打擊”的動作;記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時,讓學生把手放在心口,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二、記憶時充分聯想。將事物進行關聯,不但容易記憶,而且記憶數量驚人。例如,在讓學生記憶必修三第22課“浪漫主義文學的作者及代表作”時,課本中涉及到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及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筆者用一句話將它們聯系在一起:“雨(果)夾雪(萊)的冬天,爸爸(《巴黎圣母院》)領著姐姐(《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海(涅)邊講了一個童話(《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學生記下這句話后,就能夠長久地記住這3個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三、記憶時盡量圖像化。“記憶法則”認為:多年不見的朋友,你或許已忘了他的名字,但長相特點你可能還記得。將事物圖像化能讓記憶更長久。筆者專門為學生打了數百張歷史圖片并附著文字說明。以“秦始皇”圖片為例,筆者在圖片旁邊附著一些需要記憶的文字: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首創皇帝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及郡縣制;其所創制度鞏固了國家統一,被歷代王朝沿用,可謂“千古一帝”。學生閑暇時隨時可以拿出圖片進行記憶,效果顯著。
四、記憶時進行數字量化。托尼•博贊先生曾這樣舉例:小時候,父母要我們去買東西,最后都不忘叮嚀一句:“總共是6樣東西,別忘了!”基于此,筆者對任何一個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都進行數字量化。如讓學生記憶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背景時,筆者就分成了4個小要點:1.地理環境為多山多島環海。2.政治上為城邦體制。3.經濟因素為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4.外來因素為亞非文明的影響。
五、記憶文字時要加符號。托尼•博贊曾反問:特殊符號能凸顯重點所在,強化記憶,這方法您是否從小讀書時就懂得應用?基于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強化學生的符號概念。比如,在講授必修一第3課中“漢初的地方制度”時,筆者讓學生在“漢初”下面加上“△△”,在“郡縣封國并存”下面加上“~~~”。在講授“宋朝的地方制度”時,因為“通判”至關重要,所以在其下面加上“☆☆”。
六、記憶文字時盡量加上色彩。色彩不但能凸顯重點所在,而且能表達情緒,利于記憶。筆者讓每一個學生準備了水彩筆,在課本的重點、難點處涂上能代表感情的顏色。比如,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我們感覺到揚眉吐氣,所以用鮮艷的紅色涂在文字上面。在講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為了表示莊重嚴肅,我們把深咖啡色涂在文字上。
七、用積極的心態參與記憶。正面積極的心態,會讓學生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筆者在課堂上采用多元化且新穎的教學手段,以期達到加強記憶的目的。比如,在講授必修二第14課中“近代社交禮儀的變化”時,筆者設計了兩個場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一個是曾國藩拜見慈禧太后時的禮儀,另一個是和孫中山初次會面時的禮儀。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達到了強化記憶的目的。
八、適度夸張。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印象中的教師氣質要溫文爾雅,教態要端莊大方。然而從托尼•博贊的記憶理論來看,教師的教態適度夸張可以增強記憶效果。據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表情盡量豐富,教態適度夸張。比如,在講授必修二第8課“工業革命中的交通工具變遷”時,為了讓學生清晰地區分并記住傳統和近代交通工具的差異,筆者四肢并用做騎馬的動作,嘴里發出馬蹄子的聲音,緊接著雙手做開火車的姿勢,嘴里發出火車轟鳴的聲音。這樣的夸張起到的效果便是學生在笑聲中對知識進行了形象化的記憶。
- 上一篇:交通局安全文化建設方案
- 下一篇:漁業局安全文化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