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歷史教學誤區和思索
時間:2022-07-18 04:48:05
導語:新課改下歷史教學誤區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課本編排的體系問題———時間和空間跨度大,形成“上下五千年,縱橫八百里”
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材從專題史的角度分成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由原來的編年史變成了紀傳史,表面看起來內容十分清晰線索明確,但這些從專題出發的知識編排體例,從地域上又分為中國和世界,從時間上又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了時間概念,而且學生對歷史時間的先后順序和同一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的全面認識和了解,就顯得非常模糊和容易混淆,以至于出現人物和年代、人物和地域不分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內容選擇也比較龐雜體系編排亂。如上學期學習政治史課本的內容,既有中國從古到今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又有反列強侵華的戰爭史,更有世界古代到近現代的一系列國家政治制度和戰爭的“組合拳”,我就納悶對于一個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單單歷史一門課程就這么龐雜凌亂難于識記和理解需要學生半年去消化,那么還有十多門課程在等他們修學分和學習,其難度和復雜程度可想而知。針對歷史課而言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都不是很清楚,就更不要說去把握和總結歷史規律和線索了,也就更談不上什么學習方法和效率了。所以我認為這是人為造成的惡果,拔苗助長的悲劇也就不言而喻。況且我們的學校地處偏遠小縣城,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的知識儲備和信息來源都不如大城市孩子,要我們的學生實現自己動手查資料和搜集知識那只能是望洋興嘆。他們既有主觀上的限制又有客觀上的無奈。所以新課改對我們文化教育落后地區而言,那是邯鄲學步,不但適應不了新的方法和技術,更會丟失自己的本色。
二、學生基礎知識欠缺———學科架構不平衡性,導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
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不但要求學生具備豐厚的歷史知識,更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語文知識水平,還要學生有相當扎實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要有基本的物理、化學、社會等學科的知識作為支撐。但就我所帶的幾個班級的學生實際情況而言,大多數的學生是典型的“山寨版”(初中升學考試一般不合格),學文科不識字,學理科不懂規律,甚至連世界幾大洲幾大洋也不能區分,知識的儲備不能用可憐來形容,而是要用貧瘠來概括了。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用新課改的理念和方法、教材去教學,學生只能被動聽老師講,還談什么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更不要說傳授方法之類的了。最終只能是教師自導自演,努力完成教學任務罷了,調侃地說我們是在掃高級文盲,而不是在授人以漁。所以我愚拙地認為:我們現在用新課改下的教材和方法表面是減負,實質是在“挖坑”。課本上有許多知識前面沒有涉及,但后面卻忽然出現,而且是突然蹦出,上進的學生當然會坦然面對,但學困生咋辦?而我所帶的學生中百分之八十是學困生,不講不明白,一講就要深根究底,那么教學任務自然就完不成,其困難和壓力不言而喻。
三、課時安排與課程要求相矛盾———歷史性傳統型的“主副歧視嚴重”
新課改下歷史教材的編寫按照新課程標準進行,從內容上看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古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整個內容增加了近兩倍,但從教學時間上看卻沒有增加,高一每周兩課時共90分鐘,這就造成了教師在上課有效時間內無法按時完成既定目標和任務,很多內容只能壓縮,這就造成了夾生飯,教師不講解學生根本弄不明白,要想講明白就又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只能快馬加鞭,走馬觀花,就談不上什么互動探究學習了,況且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又使許多探究往往流于形式,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再從課程設置來說,政史地等副學科不能和語數外主學科齊頭并進,早上的時間一般不會有這些副科的課程安排,這些學科一般會被安排在下午,眾所周知,一日之計在于晨,下午課堂上學生的精力和精神都是極度疲憊,要想在這樣的氛圍中上好一堂課,非得要老師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不可。
四、舉步維艱的評價———任重而道遠,捉襟見肘
無論新課改還是老教本,學習的結果是成才,是學以致用。無論是機械單一的講授法,還是靈活機動的啟發式教學,總體說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迎接高考。那么在學習一段時間后要了解學習效果、學習情況或者學習動態等等,便達到教學相長,但在新課改下我們省沒有相應的高考制度,更沒有適合的評價工具和方法,也沒有具體的一個標準。比如,如何實現情感、價值觀目標的評價。這不是一節課、一年一次的考試能評價得了的。而且高考如何考更是一個結果和過程嚴重脫節的問題。課本內容是畫龍點睛式編排的,但高考卻是嚴密而又科學的考查,這樣失去目標的新課改如何推進下去?也許有人說這是實驗,但實驗總得有個詳細的計劃吧?每一步都要反復推敲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沒有嚴密的實驗設計,那么這種不具備操作性的教育改革政策,它實際上就是拿一個民族的一代人的命運在做賭注。興思及此能不股栗嗎?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農村中學教學,由于受到生源、學校硬件設施、教師隊伍建設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實施中存在眾多問題,加之學校、家庭及社會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以高考為標準,故筆者認為要在農村中學全面開展新課改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新課改下歷史主觀題應試技巧
- 下一篇:區委作風效能提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