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改與教育技術融合

時間:2022-07-22 09:08:27

導語:歷史新課改與教育技術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新課改與教育技術融合

一、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出現的變化

河北省高中新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兩年。作為一線歷史教師,通過這兩年的歷史教學,我感觸頗深,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我們所用的是人教版歷史教材,該教材某種程度上成為大學歷史課本的縮寫本,抽象的概念多,現成的結論多,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知識內容跨度大,跳躍大,內容冗繁,密度過大,難度提高,有著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等等。在教改實踐的過程中,歷史教師所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課時不足。新教材中一個課時包含的知識點是過去舊教材需要3~5個課時才能完成的內容。教師要想在課時相對不足、緊張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

2.新課程教材全新改版,內容全面更新,給我們一種陌生的感覺,特別是拓寬、拓深了大量的知識,這使我們教慣了舊教材的老師,以現有的知識儲備感到難以勝任,許多知識理解不了,專題結構把握不準,達不到應有的認識高度。這使得讓教師拓展知識面,具備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史學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學科科研能力,成為歷史教學的關鍵。

3.學生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掌握的知識信息量太少。學生的歷史知識和各種信息量儲備嚴重不足,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共同學習時無法解決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因為對話涉及的歷史知識點學生幾乎都不知道,而無法正常對話,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師一言堂的老路。

4.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注意教師教學地位的變化,從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改變為以學生學為主,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師生互動,營造民主、和諧、開放、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看懂的教師就不要講,學生能發現的教師就不要點明。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能夠突出重點、難點,更加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5.重視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在新課改背景下,如果只靠教師個體的單兵作戰,單靠教師個體的素質打拼,難以應對教學日益變化的要求。因而,我們教師必須團結協作,充分發揮備課組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盡快走出認識上和操作上的誤區,使集體備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群體優勢,從而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集體備課不僅可以集中力量解決教學當中的重難點,而且還可以彌補教師們在備課當中遇到的問題,發揮最大力量。同時教師在自身備課當中收集的資料,在集體備課當中集中展示,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從而能實現資源的共享,節約時間,達到最佳效果。借助何種手段來實現有效的集體備課和資源共享是歷史教學的重點。

6.新一輪課程改革及近年來高考歷史命題突出了非文字材料(歷史圖表)的地位,加強了對非文字信息源的關注。非文字材料(歷史圖表)包含歷史地圖、圖片、漫畫及柱狀圖、曲線圖、餅狀圖等多種數據統計表等,可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歷史,增強歷史的時空感。但是,圖表史料不像文字史料那樣來得直接、透理,它要求學生要仔細觀察圖像,捕捉圖像中的歷史信息。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仔細觀察,培養他們捕捉圖像信息的能力。我認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新課改帶來的改變。

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作用和意義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代多媒體技術。

1.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節省大量板書的時間,多講一些內容;可以清楚地說明、講解其結構,形象地演示其中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生動和直觀的特點,便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可以提高學生理解非文字材料(歷史圖表)的能力。例如,學習人民版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的內容時,學生很難記住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于是,我在課堂上使用了FLASH動畫分別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且能記住時間和航海家。

2.有利于豐富信息量,實現資源共享。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互聯網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能使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歷史的叢林”中進行真情體驗。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欣賞如《辛亥革命》《長征》《七七事變》等相關的影視作品,從而親身去感受那些風雨如晦的歲月,獲得更多的知識。此外,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將自己需要的資料下載下來,解決教輔資料缺乏,備課吃力問題。通過互聯網,教師之間可建立資源共享關系,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師生之間可建立資源共享關系,共享別的學校和其他教育部門的教育資源信息。

3.能更有效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習教材,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獲得情感、智能等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居主體地位,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當學生這一學習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才能產生實效。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這樣就可以充分做到教學的個性化。例如,講“美國三權分立”時,我讓三個同學分別扮演了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模擬角色,使學生廣泛參與了表演,更好地體現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4.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合作式學習。教師可憑借豐富的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交流,共同對學習內容考察、協商、辯論。這樣,學生的合作精神就在這種氛圍中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如學完人民版必修一中國外交后,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認識中國外交的調整,要求每組綜合列出本組同學的觀點,看哪個小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合作的經驗,嘗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

5.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探究式學習。例如,學習《新中國外交關系突破》這一節時,教師可先安排學生學習國際關系這一專題。然后讓學生在因特網上查閱資料,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最后要求學生寫出一份關于《中國與聯合國》的學習報告,或引導部分學生制作課件分析各自在查詢資料過程中所獲取的有效知識。這樣就為培養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協作精神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總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全方位的現代化,還能突破傳統教育的模式,滿足新課改、新高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