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轉向開放的歷史教學路徑
時間:2022-08-20 04:00:54
導語:封閉轉向開放的歷史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的教育體制改革在不斷地深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來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育的主要目標。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授課方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的地位,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覺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高中歷史課的學習,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采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激活高中生的創新意識,喚醒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教師,需要在多樣化的環境中和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探究問題實質,在歷史史料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求知態度,在現實的對比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筆者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是:
一、延展教材,拓寬學生知識領域
新課程改革以專題的形式使新教材在編排體例上突出歷史學科體系趨于完整。對于歷史概念與知識點,進行了高濃度的壓縮,如教材中對于歷史事件和現象,在發生的因果與過程上做了較多的文字敘述概括,對于歷史性概念與結論的解釋,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對于上述現象,需要教師在內容上去搜集材料來補充。如高一歷史必修1第13課《辛亥革命》一課,簡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但是對于這部分知識點設計的內容相當多,教師需要對相關的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需要在教學中有序地將知識點進行整合。筆者堅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進行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的講述,結合學生在初中階段對辛亥革命知識基礎的實際,講述革命團體的建立、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團體的不斷出現和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為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做了準備。說明制定綱領和建立政黨的必要性,同時通過美國總統對于三代中國人的評價的史料來評價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個小論文性質的內容,與大家交流討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重組,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推動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一方面建立了興中會等革命團體,另一方面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重點、難點對教材內容的大膽取舍與課外材料的補充,促進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無形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為借助史實的講解
低碳環保問題與和平與發展等問題是現實的社會新聞熱點、焦點問題,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與社會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聯系。歷史教學最終是為現實服務的,筆者借助社會現實熱點與高中生的生活實際,找到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高中歷史新課標中突出指出歷史的借鑒功能和育人功能。即“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
如,筆者在講述新人教版高三下學期歷史《區域經濟和重心南移》一課時,由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筆者結合新課標及本課知識在歷史體系中的地位,將古代經濟重心的南遷問題確定為教學重點,確定古代四大經濟區域的特點以及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為本課的難點,詳細地了解農業經濟的特點。單純地擺出上面的問題,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難,筆者借助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巧妙地將社會上的現實問題引進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多媒體資料的展示,引導學生聯系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區域經濟及特點,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切入點,優化教學設計,使學生成為歷史和現實的主體,在課堂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現實,自主地從歷史課中尋找到準確的答案。
總之,我們要將歷史教學與社會上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活躍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用歷史觀點為現實服務。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上一篇:激活職校歷史課堂建議
- 下一篇:中國交響芭蕾的歷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