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地方史的滲透

時間:2022-09-27 03:31:57

導語:歷史教學中地方史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中地方史的滲透

一、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史的作用和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知識帶有“過去式”的色彩,很多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教師在授課中要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歷史和社會人文資源,讓學生覺得歷史原來就在自己身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把地方史資源引入歷史教學,讓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和親切,更有感染力。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方法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世界和國家的“大歷史”和地方的“小歷史”有機地聯系起來,教學環節中滲透地方史,使學生認識到家鄉也有許多歷史事件、名人和古跡,用這些歷史感染學生。學生只有了解了家鄉,才能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達到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目的。

(三)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

在進行地方史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搜集、整理、演示、討論、探究,思考家鄉在歷史上的地位、興衰與教訓等問題。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方史課程的設計

(一)挖掘地方史資源,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中最容易穿插地方史內容的是中國史。如果統編教材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本地區,就能用地方史料加以豐富和充實。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的具體規模和影響。另外對于一些統編教材有但是內容較簡單的部分,也能用地方史進行補充。例如講到絲綢之路時,課本中只涉及了從長安出發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其實在同一時期還開辟了一條草原絲綢之路,它是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開辟的通往西域、歐洲的一條古道,是所有絲綢之路中歷史最為久遠的。據說馬可•波羅在元朝就是通過草原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通過補充讓學生不僅對絲綢之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二)定期開設地方史閱讀課

學生不光要學習“大歷史”,也要學好“小歷史”。學校一般都會配發地方史讀本。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在教學中讓學生閱讀,一方面可以通過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統編教材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開展“地方文化之旅”活動

教師指導學生探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繼承和弘揚地方文化。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參觀地方博物館、名勝古跡,采訪革命前輩或老人。這些地方史資源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以說濃縮了地方歷史的精華。學生在參觀名勝古跡后,對這些活生生的地方史實際感觸后,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革命前輩或老人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通過他們的口述歷史,能得到第一手資料。讓學生們認識到身邊都是歷史,以后能自覺地在生活中學歷史,從而夯實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四)進行地方史專題講座

地方歷史知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講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很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把地方歷史的教學專題化,根據教程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專題講座。考慮到中學生的接受水平,講座選題不要太深。講座的內容形式應多元化,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和紀錄片等多種方式,有效地提升講座的效果。開設地方史專題講座可以使學生更加系統地理解家鄉歷史,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親近感和自豪感,進而激發他們熱愛和建設家鄉的熱情。鑒于中學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讓地方史走進初中歷史課堂,使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陌生,而是如此貼近生活,如此有趣,從而讓地方史在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王永清 單位: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