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在歷史教學的普及研究
時間:2022-03-03 10:30:59
導語:國學知識在歷史教學的普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內容與知識點的關聯性。通過將高中歷史教材中的部分內容與上文中所概括的國學主干知識進行對比可知,二者有很多內容血脈相通,歷史課堂教學的諸多知識在國學知識中都有所包含。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其中講解中國古代百家思想與歷代主流思想演變所對應的就是國學知識中百家言論與哲學思想,而教材中的各種科技、文學、藝術知識對應著國學中的各種傳統文化等[1]。此外還要許多相關聯的內容,足以看出二者之間的互補性。(二)教學成效與知識積累的關聯性。由于二者的內容與知識點具有極大的相關性,所以高中歷史教學的成效與國學知識的普及度也具有極大的相關性。一方面,通過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總體水平,教師就會普及更多的國學知識內容,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國學知識。另一方面,國學知識的普及會使學生的知識量更加的豐富。既可以更好的理解歷史教材的內容,又便于學生應對考試中出現的各種國學知識類問題。這對學生國學素養與人文品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貫徹落實。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國學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國學知識以提升自身的國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各種國學知識,并展現出國學知識的博大,從而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如在講解百家言論的相關內容時,可就具體國學知識內容進行講解,然后對比外國思想的形成,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各位先賢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這種自豪感逐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二)完善學生人格建設。國學知識中包含許多經典史籍,其中有許多富有哲理與現實教育意義的言論與思想,對高中生的素質教育與人格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師在講解儒家思想的同時可以普及國學知識中的五常、慎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內容,通過詳細的講解,學生會對自我發展有新的認知與目標,從而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的健全發展。(三)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國學知識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常識性知識,利于學生增長見聞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也可糾正學生的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教師可就這一方面準備更多的國學知識,進行常識文化普及。如對中國傳統節日、節氣的了解,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當今我國法定節假日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西方節日。再如漢語詞語的規范運用,最常見的就是“令尊”、“家父”、“高堂”等日常稱謂的正確使用,一旦用錯就會鬧出極大的笑話。此外,還有許多成語的正確運用也不容小視,如“罄竹難書”、“擢發難數”等,許多人不解其意而運用隨意,出現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對這方面知識的普及,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的策略
(一)教師滲透式普及。在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國學知識的厚重意義,并將國學知識有效的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對國學知識的研究,提高自身國學素養,以便為國學知識的貫穿滲透儲備充足的庫存。教師要閱讀更多的國學著作,攝入更多的國學營養,加深對國學知識的更多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將國學知識的精華春風化雨般地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如在講解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政治措施的調整、選官制度的創新時都可滲透相關國學知識。(二)學生自學中探究。高中教學活動中已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更好的普及國學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國學知識的精髓。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為更高效地普及國學知識拓展渠道。高中歷史教師應增強引導意識,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與國學知識探索的興趣,以此讓學生自己展開更多的探索活動,從現有的教材知識中挖掘更多的國學知識[2]。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與國學知識之間具有極大的關聯性和互通性,除語文教學外,歷史教學是高中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歷史課程與國學知識的關聯性,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構思合理的教學設計。以此作為二者結合施教的基礎,從而促進國學知識的普及,為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綜合水平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勁蓓.高中歷史教學與國學知識的普及[J].文教資料,2012(29):176-177.
作者:段光宇 單位:民勤縣第四中學
- 上一篇:論新舊課程過渡高中歷史教學
- 下一篇:中韓研究生凝聚態物理教育比較研究